傳統觀點認為腹瀉是病原體感染(如輪狀病毒)導致的病理結果,但本文提出腹瀉可能是宿主通過免疫反應主動清除病原體的防御機制,類似于呼吸道通過咳嗽排出異物。研究聚焦于先天性免疫信號(尤其是干擾素λ,IFN-λ)在腹瀉發生中的作用。
2025年3月12日,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Siyuan Ding教授團隊在《Cell Host & Microbe》上在線發表題為“Innate immune sensing of rotavirus by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leads to diarrhea”的研究性論文。該研究闡明了宿主免疫信號通過干擾素λ調控離子通道引發腹瀉的分子通路,不僅深化了對腸道感染機制的理解,還為開發靶向治療策略(如調節IFN-λ或Dra)奠定了理論基礎。
主要發現:
1、滅活病毒仍可誘導腹瀉
滅活的輪狀病毒和呼腸孤病毒(無復制能力)仍能在新生小鼠中引發腹瀉,表明腹瀉的發生不依賴病毒復制,而是由宿主免疫反應驅動。
2、IFN-λ信號通路的核心作用
IFN-λ是誘導腹瀉的必要且充分條件:敲除IFN-λ受體(Ifnlr1-/-)的小鼠不出現腹瀉,而外源性注射IFN-λ可直接引發腹瀉。
腸道上皮細胞通過MAVS途徑感知病毒雙鏈RNA(dsRNA),激活IFN-λ分泌,進而通過長距離信號影響全腸道。
3、分子機制:氯離子通道(Dra)下調
IFN-λ信號導致腸上皮細胞刷狀緣的氯離子/碳酸氫鹽交換體(Dra,由SLC26A3編碼)表達下調,減少水分吸收,增加腸道液體分泌。
實驗驗證:使用Dra抑制劑可模擬IFN-λ的致腹瀉效應,且兩者聯用無疊加效果,表明作用于同一通路。
4、人類樣本驗證與疾病關聯
在人類腸類器官和IBD患者活檢中,IFN-λ水平升高與Dra表達降低相關,提示該機制在炎癥性腸病等非感染性腹瀉中同樣重要。
該研究首次揭示IFN-λ在腹瀉發生中的核心作用,將腹瀉重新定義為宿主主動清除病原體的防御策略,而非單純病理現象。將腹瀉機制與宿主免疫防御策略關聯,為理解腸道感染-免疫互作提供了新視角。結合小鼠模型、單細胞測序、人類類器官等多平臺,全面解析了免疫-離子通道的調控網絡。
原文鏈 接 : https://doi.org/10.1016/j.chom.2025.02.005
本期編輯:可愛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