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粽小七
本篇編輯 | 靖文
插圖來源 | haamjuhae
休學平靜下的暗潮洶涌
23年的暑假,休學,這個看似普通的決定,卻成為了我人生的轉折點。起初,家人的行為似乎充滿了愛意。帶我去看心理醫生,滿足我的游玩愿望,給我買好吃的,甚至為我買了一只貓。這些舉動營造出了一種溫馨的假象,讓我仿佛置身于幸福的云端。然而,撥開這層短暫的美好,背后是長達15年的復雜家庭困境。父親的死板固執,讓家庭氛圍時常壓抑沉悶;母親的矛盾焦慮,使得情緒如緊繃的弦,隨時可能斷裂;爺爺奶奶重男輕女的觀念,像一道無形的墻,將我與平等的愛隔開;被寵壞的弟弟,更是在家庭的溺愛中,不自覺地加劇了家庭關系的失衡。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我感受著快樂與痛苦的交織,如同置身于冰火兩重天。這種復雜的情感環境,讓我對原生家庭的好壞感到迷茫,也讓我沒有安全感。沒想到這成為我后來患上抑郁的一顆地雷,不斷尋找著自我認同和情感歸屬。
我嘗試自救,換來的卻是莫須有的罪名和冷漠
我在家中自學,試圖通過知識的力量找到內心的平靜;閱讀大量課外書籍,渴望在他人的故事中找到共鳴和啟示;嘗試創作散文和小說,用文字抒發內心的情感;積極參加運動,希望通過汗水釋放壓力。
每一次努力,都是一次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嘗試。
但沒想到的是,我的母親卻成為了我前進路上的阻礙。她對我的努力不僅沒有給予肯定,反而不斷打壓。
自學時,母親嫌我做的習題太少;閱讀時,指責我看書太慢;寫作時,貶低我的作品沒有出彩之處;運動時,又挑剔我走得不夠遠。
母親的這些言語,像一把把尖銳的刀,刺痛著我的心。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父母的評價對孩子的自我概念形成至關重要。長期遭受否定和打壓,會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降低自我價值感。
我沒有一個當我疲憊痛苦時可以隨時回去的“家”,也沒有一副健康的軀體和開朗的性格,也沒有一個可以一直“無條件愛我”的父母。
在母親的打壓下,我逐漸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漩渦,我的努力在母親的冷漠和批評中顯得如此無力。
休學后,我仿佛被社會和家庭賦予了一種“莫須有”的罪名。
在家人眼中,不上學成了我的原罪,我需要承擔大量的家務,在花錢上受到嚴格限制,做任何事都要看母親的臉色。
我回到學校,遭受的抑郁軀體化折磨,更加讓我看到了那個家庭的冷漠。
每當我抑郁軀體化發作的時候,母親要么讓我待在學校不準請假,要么不準待在家, 必須去上學。
我有時在課堂上莫名流淚、焦慮心悸,身體上還出現胃疼、頭疼、惡心想吐甚至過敏,渾身起二三十個硬幣大的水泡,觸目驚心。
有一次,腳底板起了水泡,其中一個破裂后,膿液與襪子粘連,每走一步都鉆心疼痛。
我向正在工作的母親求助,得到的卻是無情的回應:“你別給我作,我已經沒臉跟你老師請假了,你今天跳著給我跳到學校去。”
那是我整個初一最崩潰的一次,我的家離學校并不遠,我卻只能單腳跳著去上學,整整三天,母親沒有一句過問,如同只是一個擦肩而過的陌生人。
在我最需要關愛的時候,換來的卻是母親的冷漠和逼迫,我感到無比孤獨和絕望。
在教育觀念上的偏差,父母過于注重外在的行為表現,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和需求,這種忽視往往會給孩子帶來更深的傷害。
復學,成為壓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母親兩次持續逼我上學,我轉了一個新的學校。待了七天后,抑郁未愈的我根本無法適應,內心的痛苦愈發強烈,選擇了自殘。手上的疤痕和我曾經的水泡一樣觸目驚心,那是我內心痛苦的外在體現,也是對這個家庭冷漠的無聲抗議。然而,母親和家人不僅沒有給予我應有的關心和理解,反而聯合起來逼迫我、責罵我,用道德綁架的方式要求我必須去上學。當我用滿身的傷疤都換不來母親的一絲憐憫,最終換來的是她第三次逼我上學,還有一句:“我從來沒有給你造成過什么傷害,我和你爸誰不愛你?都是你自己自作多情作出來的?!蔽业男膹氐姿懒?。 最終我還是沒有去成學校,這次復學失敗后我的狀態變得更差了。這種情感上的“二次傷害”,對我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創傷。在這一刻,我好像被整個世界拋棄。孩子在遭受挫折和痛苦時,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而家人的冷漠和指責,會讓孩子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和孤獨之中,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
讓樹成樹,讓花成花
曾經的我也很同情母親,盡力的幫她分擔,無數次地幫她說話。不僅是因為她是我媽媽,而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同樣是女人,不管她如何的傷害我,我都會盡力的幫助她、理解她。
她的確是當過一次孩子,也的確是第一次當媽媽。她沒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也沒有找到一個好的丈夫和好的婆家。
我選擇把她的命運還給她,不僅僅是因為無論我怎么付出回報的都只有冷漠和變本加厲的傷害,而是她的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她自己做出的。
我無法改變,也沒有能力,沒有權力改變,對她的苦難我無能為力。
我從始至終都不否定我的媽媽是愛我的,只是人們對愛的定義太廣泛了。
我不否定她給我帶來的“幸福”,也不會原諒她給我帶來的“創傷”。 我選擇了遠離我的媽媽,堅定的做我自己。
我接受了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接納了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從那往后我再也沒有因為我媽媽的pua而焦慮,沒有因為要討好我媽媽而改變,也對這個家庭不再抱有期待。
我開始與我家里的所有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如今我再也不會被自己或他人困住,我只會專注于自我成長。我開始走出家門,積極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天在家繼續堅持閱讀和寫作,做我想做的事,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力量,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
通過這些努力,我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快樂和價值。
雖然還在這個時好時壞的原生家庭里,雖然我依然沒有上學,雖然我家里的人仍然沒有絲毫改變,但是只要我沒有止步不前,只要我有夢想,有愛,有頑強的生命力,有一顆向往自由的心,原生家庭再爛,明天再差,那又如何?
只要我想“走” 就沒有什么能困得住我。
每個人出生就注定扮演各自的角色,可能是女兒,可能是妻子,可能是母親也可能是很多角色。
但是首先得記住,在成為這些角色,面對這個世界,家庭,社會的同時,你得先是你自己。
原生家庭雖然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影響,但它絕不是決定我們命運的唯一因素。
無論原生家庭多么糟糕,只要我們擁有堅定的信念、勇敢的內心和積極向上的態度,就能夠穿越原生家庭的荊棘,實現自我的成長和蛻變。
世界燦爛盛大,生命璀璨如歌,沒有什么比愛自己更重要了。明天會如何,那就交給明天的自己,請盡情的享受當下,享受生命,享受人生。
接納自己的平凡,勇敢做,大膽愛,堅定的做你自己。車到山前必有路,山路野路都是路。
不管如今的處境或者原生家庭有多不好,只要想“走”,任何事情就都困不住你,而不管怎么走,腳下都會有路的。
當我真正做自己的那一刻,我不知道我的明天會不會更好,但我想說的是我的明天會更自由。
“讓樹成樹,讓花成花,讓我成為我想成為的自己?!?/p>
備注: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家庭情況都不一樣,因此,文章中的分享,僅做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