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旅打6個旅!2025年開年俄軍猛攻捷爾任斯克,終于快要拿下。2025年年初,東歐戰場硝煙再起。俄羅斯軍隊在頓巴斯地區發動新年攻勢,捷爾任斯克戰役進入決定性階段。1月初,當東部戰線的其他地區相對平靜時,俄軍將火力集中于這座戰略要地。捷爾任斯克曾被視為烏軍在頓涅茨克前線的關鍵支點,如今正面臨巨大軍事壓力。
戰場呈現出不對稱態勢。烏方為固守此地,集結包括8個旅級單位、50個營級作戰單元在內的超過4萬名軍人,其中不乏裝備精良的特種部隊及國際支援力量。俄軍初期進攻力量相對精簡,主要依靠南部軍區禁衛第51集團軍下屬的禁衛第132摩步旅作為突擊主力,輔以經驗豐富的支援部隊。這種“以少勝多”的戰術安排極為罕見。
俄軍采取漸進式增兵策略。戰局發展至關鍵節點時,禁衛第1摩步旅及第9摩步旅投入戰場,形成三叉戟式的進攻態勢。這種戰術安排反映俄軍對部隊輪換與戰場消耗的精確計算,避免初期過度投入可能帶來的傷亡風險。分批投送兵力也使得后續增援部隊能夠針對烏軍暴露的防御弱點進行精準打擊。
烏軍在捷爾任斯克構筑多層次防御系統,包括混凝土掩體、地下坑道、反坦克壕溝及密集的雷場。城市地區被改造為要塞群,地下礦井網絡成為軍隊掩蔽與機動的通道。這種城市防御體系對任何進攻方都構成挑戰,尤其當防御方擁有人數優勢時。
戰場形勢演變證明,現代戰爭中火力精準度與技術優勢能夠彌補數量上的不足。俄軍通過重點突破、包圍分割等戰術,逐步瓦解烏軍在數量上的優勢。戰爭初期階段,這場“2個旅對抗6個旅”的作戰,正逐漸向俄方預期的方向發展。烏軍指揮系統在持續打擊下出現協調困難,多個防御區域間的聯系被切斷,這座戰略要地可能即將易手。
1月下旬,俄軍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突入捷爾任斯克市區核心地帶,并建立初步控制。這一成果經過精心策劃的多階段作戰。俄軍首先實施為期兩周的火力準備,摧毀城市外圍的防御工事和觀察點。隨后,工兵部隊配合裝甲單位,開辟多條突破通道,使突擊部隊能夠滲透至城市邊緣。
城市作戰呈現出典型的巷戰特征。每棟建筑都可能成為火力點,每條地下通道都可能隱藏伏擊。俄軍采取“蠶食”戰術,將城市分割成若干小區域,逐一清剿,避免在開闊地帶遭受損失。
2月初,戰場形勢出現轉折。隨著市區中心的控制權轉移,烏軍被迫轉移至城市北部和西部地區,特別是大量工業廢料堆積區和廢棄礦井區域。這些區域的地形為防守方提供天然屏障,常規裝甲車輛難以進入,空中打擊效果也受到限制。俄軍調整戰術,增加步兵突擊小組的比例,同時大量應用爆破工具和特種清障設備。
這一階段呈現出攻防節奏不一的特點。俄軍采取日間有限推進、夜間鞏固陣地的節奏,避免因過度延伸而導致的防線脆弱。烏軍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優勢,頻繁實施夜間反突擊,試圖打斷俄軍的攻勢節奏。俄軍的夜視裝備優勢使這些反突擊效果有限。
在歷時5個月的作戰中,俄軍控制捷爾任斯克周邊11個城鎮和村莊,占領區域面積達139平方公里,推進縱深約13公里。這在高強度城市作戰環境下,已屬罕見的高效率作戰。考慮到防御方的數量優勢和地形優勢,這一成果顯示出俄軍在戰術執行上的專業性。
戰場態勢呈現階段性變化。初期階段以大規模的火力交換為主,雙方炮擊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每小時超過50發炮彈。隨著戰線推進至城區,作戰規模轉為中小規模接觸戰,單位面積火力密度下降,但精確度要求提高。最后階段演變為地下空間和工業區的清剿戰,這種環境下,個人武器和爆破裝備的重要性上升。
戰斗持續至五月,俄軍采取穩步推進戰略,避免因急于求成而帶來的不必要傷亡。這種謹慎的作戰方式確保戰術目標的實現,展現現代戰爭中“耐心”的重要性。
俄軍在捷爾任斯克戰役中展示多項現代戰術技術,電子戰能力的運用尤為突出。戰役初期,俄軍部署R-330Zh“楓樹”電子戰系統,干擾并阻斷烏軍對“星鏈”衛星通信網絡的使用,使烏方前線指揮所與戰術單位之間的通信效率驟降,指揮鏈條被迫回退至更易受干擾的傳統通信方式。在關鍵戰斗階段,烏軍通信系統的可靠性下降,影響其協同作戰能力。
火力打擊系統方面,TOS-1A“烈日”重型噴火系統的應用引人注目。這款“噴火坦克”能在短時間內連續發射24枚220毫米口徑溫壓彈火箭彈,覆蓋面積達40000平方米。溫壓彈產生的超高溫高壓波不僅摧毀地面目標,更能滲透地下掩體和坑道,對烏軍大量利用的地下防御工事構成威脅。
無人機作戰領域呈現體系化趨勢。俄軍構建以Orlan-10中程偵察無人機為“眼睛”,Lancet-3自殺式攻擊無人機為“拳頭”的協同作戰體系,實現從目標偵測到精確打擊的全流程覆蓋,整個流程壓縮至15分鐘內完成,縮短傳統火力打擊所需的反應時間。
俄軍采用BMR-3M裝甲掃雷車與UR-77“隕石”火箭掃雷系統的組合配置。前者負責常規路徑的機械掃雷,后者則用于快速開辟突破通道。“隕石”系統能發射攜帶爆炸物的繩索,覆蓋長達90米、寬6米的區域,一次引爆即可清除該區域內的地雷威脅,提升工兵部隊的破障效率。在戰役推進的關鍵區域,工兵部隊排除各類地雷及爆炸裝置,開辟突破通道。
俄軍優先使用Su-34戰斗轟炸機搭載KAB-500S衛星制導炸彈,能在較遠距離外實施精確打擊,降低飛行器暴露在防空系統下的風險。為應對烏軍的機動防空系統,俄空軍采取彈藥前置、飛行時間最小化的原則,使每架戰機的單次出動時間壓縮,提高飛行安全系數。
T-90M主戰坦克與BMP-3步兵戰車的搭配形成“裝甲拳頭”,前者負責遠距離火力壓制,后者則承擔步兵運送和近距支援任務。T-90M坦克裝備的反應裝甲和主動防護系統,有效抵御烏軍廣泛使用的各型反坦克導彈,使裝甲部隊在城市邊緣地帶保持相對較低的損失率。
對烏克蘭軍隊而言,這是一場代價沉重的防御戰。烏軍傷亡總數超過2.6萬人,裝備損失同樣嚴重:坦克和裝甲車輛被摧毀或繳獲,火炮系統遭到破壞。這種大規模的人員與裝備損失,對烏軍整體戰斗力構成削弱。
從戰略角度觀察,捷爾任斯克的失守為俄軍打開新的作戰空間。這座城市現已成為俄軍向頓河康斯坦丁諾夫卡方向進攻的重要前進基地,控制通往頓涅茨克北部地區的主要交通線,同時也消除俄軍在紅軍城方向進攻時右翼可能面臨的戰略威脅。這種戰略態勢的變化,迫使烏軍重新調整整個東線的防御部署。2個旅打6個旅!2025年開年俄軍猛攻捷爾任斯克,終于快要拿下。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