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暖,又見一年玉蘭花開。
王興興獻給春天的演講《相信》沖上熱搜。
他說:“我們這一代人,幸運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可有的老母親心里嗔怪,王興興代表了理科孩子的春天,文科孩子的春天又在哪里呢?
昨天一大早,#復旦將降低文科招生比例#的消息微博刷屏,更讓家有文科娃的老母親感受到了一股濃濃的“倒春寒”。
關于理科生的春天,我們在這篇文章里已經聊得透透的了。今天,我們再來嘮一嘮文科生的春天在哪里。
文科生的春天,藏在這次復旦“大手術”式的改革里,也藏在北外最新發布的綜評簡章里。
昨天,北京教育考試院官網轉發北外“一帶一路”招生簡章。
京教君發現,北外綜評今年的硬核變化,直接給家長和學生指明了教育方向,也讓我們在AI時代呼嘯而來的時候,看到了文科孩子的新出路。
從某種程度上說,北外是文科高校的天花板,也是文科教育的風向標。
當北外再次釋放出 “低分進名校” 的政策紅利,哪些孩子適合沖擊北外小語種?AI這么厲害,文科孩子的上限在哪里?又該如何規劃孩子的成長路徑?具體內容一起來看——
低分進名校!
北外綜評利好這三類孩子
近日,北京外國語大學發布2025年綜合評價報名通知,本周六3月15日報名平臺即將開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綜評簡章里,明確給出了綜評成績的計算公式:
為什么說通過綜評可以低分上北外?
簡單來說,綜評成績由兩部分組成,高考占70%,校測占30%。換算下來,校測的1分,大概相當于高考成績的6.43分。
舉個例子。 小A和小B綜評成績同分,但 小A比小B的校測成績高5分,這也意味著小A的高考分數比小B低了32分。
這樣的計分邏輯,跟“ 強基”有些類似,底層邏輯都是淡化高考成績,鼓勵專才、偏才“冒出來”。
盡管北外綜評看似 “低分進名校”,但也并非人人可沖。建議以下三類孩子重點考慮——
第一類:校內成績是硬指標,尤其推薦語文、外語強的孩子嘗試
報名條件里明確要求 “高三第一學期期末(或最近一次模考)成績在年級同科類排名前10%以內,并且語文和外語成績均在同科類排名的前10%以內”。
第二類:北京頭部高中優勢明顯
對于成績排名前10%的要求,簡章里也補充說明:生源基地校和省級示范校可適當放寬排名限制。
據2024北外綜評能力測試合格且公示的名單顯示,北京共有383人上榜公示名單,最終錄取50人,24年錄取人數與公示名單的比例是13.05%。
在這份公示的 北京地區 高中名單里,來自東西朝海四區的人數最多,占北京公示人數的84.9%,且主要分布在各區頭部學校
2024北外綜評能力測試合格公示名單(東西朝海四區)
第三類:復語考生可能獲得附加分
鼓勵復語考生報考。復語考生是指熟練掌握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日語、西班牙語、朝鮮語等外語語種中任意兩種語言的考生。
復語考生須參加復語測試,復語測試為口試,滿分5分,成績3分及以上的作為附加分計入能力測試成績,否則不計入。
值得關注的是,綜合評價面向北京孩子招生的大學一共有7所,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 第一類:北外、中國科學院大學,一文一理,坐標北京;
? 第二類:上海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聚焦科技創新;
? 第三類:上海紐約大學、昆山杜克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中外合辦,國際路線。
可以預見,北京高考在進入“Hard模式”的同時,也將為更多孩子提供多元化的低分上名校的升學通道。比如——
強基——38所985+國防科技大學,85%看高考,15%看校測;
申請港澳大學——港大、港科技、港理工、浸會、嶺南、教育、都會、樹人,澳大、澳科技、澳城市、澳理工、澳旅游等,這些需要拿著高考成績單獨申請;
綜合素質評價招生——高考成績占比50%-70%,其余看綜合素質(簡歷+校測等)。
簡章變化釋放三大教育信號
對比2024年簡章,北外今年的綜評簡章呈現出值得關注的三個變化:專業方向有增有減、新增AI元素、明確說明所有綜評招生專業不限選考科目。
專業選擇擴容,專業含金量上升
精準對標“出海”戰略
經對比發現,今年的小語種招生專業一共有30個,數量上比去年多了1個,方向上有增有減。
在“消失”的專業里,除了波蘭語、丹麥語、印度尼西亞語、土耳其語等一些小語種,朝鮮語(法學)變成了朝鮮語(朝鮮半島研究)。
在新增的專業里,“研究”二字成為高頻詞,比如歐洲研究、東南亞研究、非洲研究等。
研究什么呢?
大概率是在語言之外,研究當地的文化和法律,增強孩子對國外局勢的預判能力,對標“一帶一路”,助力企業出海和布局。
所以說,文科生的第一個機會,就藏在“出海”里。
有的家長可能會疑惑:像Manus這樣的AI智能體都出來了,未來帶個耳機可能就會實現同聲傳譯,那時候學語言的孩子會不會失業?
需要提醒的是,AI工具再強,也只是個工具,永遠沒法替代人。
一是因為AI幻覺,它不是技術難題,而是算法無法避免的硬傷。許多場合永遠需要真人對最后的答案進行篩選、辨偽和糾錯。
二是因為AI只能替你翻譯,不能幫你融入圈子。
這兩年出海電商風生水起,我們在幫助歐洲、非洲、南美洲、中東很多國家建網絡、搞基建的同時,也帶火了中外貿易。而與合作伙伴溝通交流,面對面的效率永遠最高。
一句話,世界很大,信息差的存在會讓機會變得多起來。當國內的大環境有些“卷”的時候,也許未來更多的機會將出現在海外。
輔修方向新增人工智能
培養“語言+技術”跨界人才
值得關注的是,北外最新簡章里列出的輔修專業,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而輔修微專業里,新增了人工智能,第一時間回應了國家對人才的最新需求。
知識都是相通,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很少是靠單一學科解決的。
所以,文科生的第二個機會,藏在各式各樣的“跨界”里。
放眼北京,不少的高校一方面嘗試跨學科融合、培養復合型人才,一方面進行校間聯合招生和培養。
比如,北外與央財“金融學+英語”聯合培養項目,人大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共同打造全國首個“文醫融合”協同創新平臺,北師大和協和成立協和醫班和協和藥班等。
多所高校朝著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方向轉型,這個過程注定了有些專業會“消失”,有些專業會強勢崛起——復旦大學的最新動向也恰好印證了這一點。
當家長都在熱議“ 復旦文科招生比例降至20%”時,復旦 校長 金力給出了清晰的轉型邏輯:
復旦 將形成文理醫工“四輪驅動”格局,將原來的工科學院全部拆分為6個創新學院。文科招生的比例,會從原來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因為“文科一定要做得非常精。”
可見,文科減招其實是在擠水分,去泡沫。留下“硬核”的文科, 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讓文科生朝著具有未來競爭力的重點領域發展。
明確不限選考科目
鼓勵孩子做個“T”型人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簡章里新出現了一句話:綜合評價招生專業均不限選考科目。
這項調整打破了“學科捆綁”,強調了“興趣驅動” ,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
建議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朝著"T型人才"的方向努力,既深耕某個自己熱愛的垂直領域(T的豎線),也有文科生廣闊的知識面(T的橫線)。
所以,文科生的第三個機會,在于提高綜合能力和專注地做自己。
說起文科生的綜合能力,無外乎是閱讀力、表達力、審美力、共情力、領導力、協作力等多維能力的綜合加持。
至于如何做自己,其實只用照著王興興說的去做,“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時代不會辜負長期主義者。”
畢竟,一個孩子為了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熱愛,所有吃的苦,犧牲的時間,都會在身上留下成長的印記。
所以,我們在給偏文的孩子做規劃時,與其糾結下一個風口會出現在哪里,還不如叮囑孩子:熱愛萬物、熱愛眾生,找到一個自己內心喜歡又有時代價值的事情。
當然,文科生的機會還遠不止上面這些。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 年)》里面也提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美育浸潤”。
也許,孩子還可以成為李子柒那樣的“非遺傳承人”。而講好中國故事,這不正是文科娃的長項么?
這一代孩子的春天真的來了。
來自教育圈“頂流”的好消息一個接一個。
先是以清北復交人為首的985 “頂流”接連官宣擴招,后是以北外為首的語言類211 “頂流”發布綜評招生簡章。
這兩件事可以用一句話概括:2025年頂尖高校不僅罕見擴招,招生專業還精準提質,文科、理工科的專業方向一齊向國家戰略看齊。
可以肯定的是,理科、文科的孩子都有機會,也都有美好的未來。
正如王興興所說,“奇跡也有‘算法’,做成事沒有那么難。”
共勉。
文 | 京教君
內容來源 | 新浪微博、北京外國語大學官網、花生媽安柏、悠然紀等,京城教育圈進行編輯整理和內容補充,轉載需注明來源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