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次寫了一篇文章《從5個細節(jié),看中美兩國的共同點》,得到很多讀者的共鳴。表面上看,這兩個國家區(qū)別很大,競爭激烈,但骨子里卻非常相似。最近的拉美之行,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這次,我再補充一個很有趣的細節(jié),那就是廁所。
墨西哥
在瓜達拉哈拉的汽車站,我在廁所門口,遇到一個中年白人,頭戴一頂楊基鴨舌帽,正搜索自己的每個口袋,臉上的表情,尷尬而又焦慮。
我猜,他是一個沒有零錢的美國人,于是我主動給他7比索的硬幣(3人民幣)。
他用很濃的美式英語表示感激。后來,我們一起等車,很巧,他也是去瓜納華托。
他來自美國紐約,這是第一次來墨西哥,他對我說:出了國,才知道只有美國的廁所是免費的!
我問他:你沒去過東亞嗎?
他搖搖頭,說:只去過歐洲和墨西哥。
大多數(shù)美國人,一輩子都不出國,就算出國,也基本上是去歐洲或墨西哥。至于亞洲、非洲、南美洲,對美國人來說,太遠,不值得。他的認知能力,已經(jīng)超越大部分美國人,我理解并同情他的認知局限。
我告訴他:中國的廁所也不收費。
聽我這么一說,他仿佛遇到了知音,然后,我們就一起抱怨這個「無知」的世界。人與人之間,一旦有了共同的抱怨對象,距離就拉近了,關系也瞬間升華了。
我說了第一次去法國的經(jīng)歷。
2012年,法國馬賽,地中海的太陽,把我曬得發(fā)暈。四周沒有英文標志,也沒有人會說英語,我已經(jīng)在這擁擠的大街上顛沛流離了很久。每一分、每一秒對我來說都是煎熬。
就在我瀕臨「崩潰」的時候,看到遠處一個黃色雙拱門的商標,那一刻,我頓悟到麥當勞的最偉大之處:它把全球各種語言的衛(wèi)生間表化為一個醒目的商標——真是普渡眾生的好公司!
進門之后,我直奔衛(wèi)生間,這家麥當勞雖然門面不起眼,居然有兩個廁所,甚好!廁所的門把有些奇怪,但我已經(jīng)顧不得多看,拉了兩下,門死死的,一動不動,難道里面有人?于是我馬上去另外一個,結(jié)果也一樣,也是打不開。
此時,我已經(jīng)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但我能做的,卻只有傻等。就在我「忍無可忍」的時候,看見一個老太太,左手舉著一張小紙條,微笑地看著我,似乎要和我說什么。
我走了過去,她把紙條交給我,再用手指了指廁所,說道:“Code(密碼)!”
這居然是廁所門的密碼,我連忙道謝。
原來那奇怪的廁所門把是一套密碼輸入裝置!
坐在抽水馬桶上,瞅著滿紙的法文,連蒙帶猜,我基本上可以讀懂,這是一張麥當勞購物小票,上面印著code toilettes(廁所密碼)。
原來,法國的麥當勞為了防止有人占他們的便宜——只用廁所不消費,居然想出這么一個餿主意!這讓我大跌眼鏡,沒想到,濃眉大眼的法國人,也如此摳門!
后來我才意識到,這只是歐洲之行為內(nèi)急買單的開始,一路上遇到各種各樣形式的付費廁所,少則五毛歐元(4元人民幣),多則兩塊歐元(16元人民幣)。在歐洲旅行,你可能隨時要面對「喝得起、拉不起」的窘境。
最讓我想不通的是,像瑞士、德國、冰島這樣的發(fā)達國家,居然上廁所要收費!?都說歐洲社會福利好,依我看,至少公共廁所服務遠不如中國,也不如美國。
中美之外的很多國家,廁所都要收費。在我們看來,這是最愚蠢的做法,為了蠅頭小利,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閉著眼睛,憑常識就能想到很多廁所收費的缺點,比如說。
經(jīng)濟壓力:歐洲收費(每次0.5-2歐元)對低收入者、失業(yè)者及流浪漢來說,負擔沉重。墨西哥雖然便宜,一次大約人民幣2~3元,但墨西哥人的收入也低,負擔可能更大。
污染環(huán)境:部分人因費用放棄正規(guī)廁所,轉(zhuǎn)而隨地大小便,加劇城市衛(wèi)生問題,尤其在旅游熱點地區(qū),到處都是尿騷味,破壞城市形象。甚至連巴黎的地鐵,都可以聞到那濃濃的排泄物味道。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中美之外的很多國家,維護廁所收費系統(tǒng)的積極性,已經(jīng)超過維護廁所本身。法國的衛(wèi)生間,除了密碼鎖不會壞,其他東西都可能壞。墨西哥廁所,最硬核的設備就是收費閘門,地鐵逃票容易,廁所逃票?想都不要想!
為了完成收費,他們絞盡腦汁,硬幣、紙幣通通都接受,有些地方為了讓顧客付費,甚至把ATM就放在廁所附近,比如說,墨西哥的汽車站就這么干。如果沒錢,工作人員就會指一指ATM,然后微笑著說,你取錢后來我這里,我給你找零。
俄羅斯
可能有人覺得,廁所收費都是一些小國文化,中美兩個大國,作風大氣。其實未必,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我們的北方鄰居,在廁所收費這方面,也是讓人大開眼界。俄羅斯的廁所,就像俄國的產(chǎn)品一樣,粗糙有余,大氣不足。
俄羅斯的收入不高,廁所的收費卻不低,少則人民幣4、5塊,多則十幾塊。以首都莫斯科為例。
地鐵站內(nèi):按一般邏輯,地鐵站內(nèi)總會有廁所,仔細找了一下,還真有,走近一看,只能刷卡,對于只有現(xiàn)金的外國游客不夠友好,價格85盧布(6人民幣)。
路邊:走在大街上,偶爾能發(fā)現(xiàn)簡易廁所,可以用現(xiàn)金,價格50盧布(4人民幣)。
古姆百貨商場:三樓的廁所,人工窗口收現(xiàn)金,50盧布(4人民幣),也算公允價格了,內(nèi)部寬敞整潔。
莫斯科國立大學:想著在大學內(nèi)總能找到廁所吧,結(jié)果找學生一打聽,人家問是否有學生卡及銀行卡,看來只有現(xiàn)金的外國游客沒法用了。
莫斯科最繁華的阿爾巴特街:有集裝箱式的收費廁所,50盧布(4人民幣)。貌似操作比較復雜,眼見一俄人搗鼓好一陣也不得而入,最后找到服務人員才打開門。
麻雀山觀景臺:面對莫大方向的左邊,走過纜車站好遠,路邊有一個收費廁所,每次收費100盧布(8人民幣)。
最讓人吃驚的,還是莫斯科的柳布利諾市場,它可是個批發(fā)中心,里面到處都是中亞五國和咱中國的檔口老板。這里,上廁所居然要收費!一次30盧布。就這一個小小的收費,你猜怎么著?整個柳布利諾市場一年光廁所收入就數(shù)億盧布,太讓人震驚了!
日本
相比俄羅斯,小國日本的廁所,不但免費,設施也高級得多。不過呢,日本人的做法,又是另外一個極端,總是把有限的精力放到一些意義不大的小事上。
日本的廁所,似乎比飛機上的廁所更精密,第一次用,各種設備夠你研究半天。日本廁所里最變態(tài)的設施就是「音姬」,如果不是我老婆告訴我,無論如何,我都想不到,世界上,還有這種東西。
音姬的誕生源于日本女性的一種普遍心理需求:她們在如廁時非常在意別人聽到自己的聲音。為了掩蓋這些聲音,許多日本女性習慣在進入廁所后先沖水,有時甚至沖水兩到五次。這種行為雖然能緩解尷尬,但造成了大量的水資源浪費。據(jù)統(tǒng)計,在音姬普及之前,日本女性平均每次如廁沖水2.5次,以此估算,一家有400名女性員工的公司每年可能因此多消耗超過1000萬升水。
TOTO公司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現(xiàn)象,研發(fā)出音姬這一創(chuàng)新設備,通過播放流水聲來掩蓋如廁時的聲音,既滿足女性的隱私需求,又節(jié)約水資源。音姬一經(jīng)推出,便迅速在日本的公共廁所中普及,成為日本廁所文化中一個獨特的符號。
寫在最后
放眼全世界,中美兩國的廁所是最相似的。
首先,兩國基本不收費,不是我們不愛錢,而是不會因為眼前的蠅頭小利,犧牲整體的利益。對我們來說,這是常識,卻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做到。在東亞和北美之外,無論國家貧富,廁所收費是常態(tài)。
其次,我們知道掌握分寸,既不像某些國家過于粗糙,也不像日本那么過于精細。很多事情,做到八九十分,差不多就行了,過于追求完美,很容易鉆牛角尖,邊際效應很低。這個道理,看上去很簡單,做到卻不容易。
我走了很多國家,在中國之外,美國人的腦回路是最熟悉的,幾乎可以無縫接軌。一句話總結(jié)這兩個國家就是,「形不似,而神似」。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