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一線城市保衛戰,可能又要輸了
最近中國500強企業榜單出爐,前100強里廣州就剩SHEIN這根獨苗。在新能源和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2025年,號稱一線城市的廣州,唯一的全國百強企業,竟然是一家服裝企業,甚至總部都在新加坡的希音。
相較北京(17家)、深圳(11家)、上海(12家),廣州的局面未免過于尷尬(胡潤百強2025)。要知道前不久廣州GDP剛被重慶反超,丟掉了中國經濟第四城位置。
這一連串的敗退背后,究竟只是廣州的暫時性失位,還是“北上廣深”將徹底成為歷史?
1
路徑依賴難自拔
廣州到底怎么了,抽絲剝繭,我們可以從它的產業結構中找出端倪。如果問是什么讓廣州在改開后迅速成為國際大都市,無非就兩樣:紡織和汽車。
00年代,從康樂村發家的企業們,讓廣州貢獻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紡織品出口。那是一個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時代,但微薄的利潤不可能讓人均GDP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可誰能想到,這一路徑依賴竟持續了三十多年。
在川普的關稅大棒和歐盟的勞動法下,仰仗人口紅利的紡織業愈發舉步維艱。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廣州服裝業營收下降4.6%,利潤下降6.3%。
汽車行業也沒好到哪去,這本該是廣州的“傳統手藝”,曾經的全國第一汽車城,卻在新能源時代跟不上市場節奏,被崛起的新貴吊打。
去年廣州汽車制造業增加值下降18.2%,汽車產量下降19.9%,而同期重慶汽車產業增速達30.3%,反超廣州成為真正的“汽車第一城”,讓廣州這個一線城市看起來名不副實。
在新能源汽車轉型方面,廣州的反應滯后。直到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僅占總產量的20%,低于全國31.6%的平均水平。配套的智能駕駛、車規級芯片等領域都沒做起來。
如果給廣州的產業衰退找原因,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吃不可持續的老本。過去十年我們一同見證了產業在升級、人口紅利在消失、貿易環境在變差.......
廣州并不是沒有機會轉型,互聯網、新能源、Ai,每一波抓住都等讓一個城市迎來質變,它有位置、政治、資本、人力等得天獨厚的優勢,卻選擇了在溫水里沉淪。
2
從零開始需要勇氣
當然,說廣州沒有自救也不公平,產業發展上也有亮點。在航空航天、無人機、集成電路等新興領域,廣州增長顯著。無人機產量增長2.9倍,集成電路圓片增長近七成。
但整體看來,廣州這些年做的事還是有些“曲高和寡、不接地氣”,上述產業懟對GDP的貢獻仍然十分有限,缺少行業領先的龍頭企業。
廣州這些年其實也沒少在研發上下功夫,但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在全國新興領域百強產業集群評選中,廣州僅有2個(集成電路、前沿新材料),遠少于深圳(4個),未進入前十名。
在后房地產時代,最能看出誰在裸泳。過去靠土地財政、粗放發展、低端制造和國有投資的模式已經退潮,創新型民營企業才是經濟增量最主要的推手。
而在去年中國企業500強中,廣州國企排名在躍升,但民營企業上榜數量較少,僅有小鵬汽車、文遠知行等科技企業在細分領域表現突出。對比深圳,廣州民營經濟活力相對不足。
說了這么多,我們也沒必要對廣州失去信心。在我所居住過的大城市里,廣州是最包容、最人性化的城市沒有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給這座城市建筑了底線。
廣州需要看到的是,過去依仗的紡織、傳統汽車、小商品、家具....是真的不會再有增量了,政策和資源應該更堅決地全面向新興領域傾斜。
新興領域當然要抬頭仰望星空,但也要兼顧腳下的土地和人民。產業引進要更多考慮帶動就業和創收,要給民營企業傾斜更多資源、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
招商引資當然是首要大事,但未來廣州是否能在新興領域里孵化出引領全國的龍頭企業,也尚未可知。總之,廣州擁有內陸城市無可比擬的發展潛力,而時代不會辜負潛心做事的有心者。
關于作者
仝麟閣,前財經記者,發表文章累計超過400萬字。千萬+報道作者,全網百萬讀者、網易年度影響力創作者。研究領域為政治、歷史、經濟和社會問題,在多家咨詢和教育機構任兼職講師,現居奧地利維也納。
(我的小號,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