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3月10日,《光明日報》兩會特刊刊發文章《湖畔的生活》。現全文轉載,以饗讀者。
湖畔的生活
蘇北有個白馬湖。
白馬湖畔坐落著白馬湖村。
清風拂過,吹皺一湖水,漣漪追著漣漪,大圈套著小圈,連綿不盡,織就了一張透明的大網。陽光鋪展在湖面上,仿佛漫天撒下一層金色的粉末,圣潔而熱烈。站在湖邊,澄澈的水一覽無余,水草正妖嬈地伸展著腰肢。
水面上,數十只白骨頂雞悠閑地鳧著,差不多的身量,一樣的色彩,秩序井然,成群結隊,好像一艘艘微型艦船。幾只紅嘴鷗和一只鸕鶿靜靜地掠過,影子映在水面上,如詩如畫。一只叫不出名字的水鳥,迎著陽光展翅飛翔,就像一枚徽章,別在鮮艷圓潤的朝陽胸前。如今,白馬湖常年棲息著200余種鳥類,其中不乏青頭潛鴨、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
曾有人請白馬湖村黨總支書記老蔣描述白馬湖的風景,他思忖片刻,以一首《四季歌》作答:“春天鶯歌燕舞,蛙聲一片;夏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秋天菱角元寶滿湖墜,芡實珍珠撒滿湖;冬天百鳥回巢筑新家,大雁天鵝滿天飛。”
白馬湖是美麗的,白馬湖村的村民建設的是美麗鄉村,從事的是美麗的事業。
白馬湖村經歷過傳統捕撈和圍網養殖的階段,2001年開始發展生態旅游,實現了由傳統漁業向生態漁業的轉變,漁家樂辦得紅紅火火。為了突出白馬湖的地方特色,漁家樂的主要食材都來自湖里。各種菜品也有了充滿生趣和意蘊的名字,比如清炒菱角藤叫“步步高”,涼拌芡實根叫“路路通”,紅燒昂刺魚叫“三足鼎立”,看似普通的魚圓也漂浮著浪漫,叫“水中撈月”……
村民們念生態經、吃生態飯初嘗甜頭,注冊成立了白馬湖土特產專業合作社,統一收購湖區野菜,統一加工,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合作社一天可收購野生荷葉10至20噸。一對夫妻駕著小船采上一天,能采一千多斤,而今價格也從每斤兩角一路漲到了一元,日純收入可達一千多元。
村民們還“盯”上了電子商務——過去撒漁網,現在上互聯網。村民老劉一家都做電商,年收入突破200萬元,每年僅售賣白馬湖咸鴨蛋收益就達數十萬元。如今,白馬湖村已成為江蘇省電商“十強村”。
自2020年開始,白馬湖作為長江流域的重要水域,與長江大保護一起,同步實行十年禁捕退捕政策,白馬湖湖區養殖捕撈業進入十年休眠期,白馬湖村漁民全部上岸,位于湖區的漁家樂也悉數關停。村里一邊引來白馬湖水發展內塘生態立體養殖,實行輪捕輪放,提升水產品品質,打開高端市場,一邊另選新址,建餐飲船,打造漁樂灣旅游度假區,民宿、餐飲和娛樂多種業態混合經營。在船上,漁民對污水進行統一集中處理,由安裝在船艙里的污水收集箱通過管道輸送到村里的污水處理廠,比以前專人在湖上保潔打撈漂浮物更加環保高效。
徜徉在白馬湖村漁樂灣安居房家園,我看見一幢幢小樓整齊劃一,白墻黑瓦,古色古香。它們共計400多幢,都是近五年蓋的,是漁民的安置房。隨意走進一戶,樓上樓下寬敞明亮。站在二樓的窗前,就能望見白馬湖;想尋找過去的記憶了,出門走上一段,便來到了湖邊。
今天,村民們仍然在“靠湖吃湖”,不同的是,他們依靠的是生態養殖、生態旅游和綠色電子商務。在風景如畫的湖畔,他們過著豐裕而詩意的生活。
作者簡介
簡默,本名王忠,生于20世紀70年代,一級文學創作。現為山東省棗莊市文聯專業作家,棗莊市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散文集《活在時光中的燈》《時間在表盤之外》《身上有銹》《活在塵世中》,長篇小說《太陽開門》等10余部。曾獲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石峁文學獎、冰心散文獎、孫犁散文獎、林語堂散文獎、山東省泰山文藝獎(文學創作獎)、山東省文藝精品工程獎等獎項。
來源 | 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