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元橋
2025,人形機器人徹底站上了風口。
一時之間,涌入這條賽道的企業越來越多。OpenAI、螞蟻金服、華為、小米、小鵬、蔚來等等來自不同領域的企業均宣布正在切入「人形機器人」賽道。
就連Meta也盯上了這條產品線,公司稱正在加大對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投資,并且已經在其虛擬現實實驗室(Reality Labs)的硬件部門組建了機器人研發團隊,由前通用汽車Cruise自動駕駛部門CEO Marc Whitten負責,Marc Whitten計劃今年要招聘100位工程師。
同時,Meta表示也正在與宇樹科技、FigureAI等頭部機器人企業展開接洽,探討合作的可能。AI的發展讓Meta收獲了諸多成功,在硬件的發展上也讓其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Ray-Ban Meta就是最好的證明。今年人形機器人的爆發,Meta開始大力投入,自然也是想提前押注下一個硬件產品。
迎接萬億硬件市場,Meta的另一次「押注」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發布的《人形機器人100:繪制人形機器人價值鏈圖譜》中提到,人形機器人將成為未來十年科技投資的最大主題之一。而高盛預測,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15萬億元」。
在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領域里,越來越多的企業加碼布局,蘋果、谷歌、亞馬遜、微軟等均有動作。而在機器人領域的眾多細分場景中,家庭應用成為了大家眼中的香餑餑。
本次Meta宣布進軍機器人目標也是家庭市場,旨在開發能夠執行家庭日常任務的智能機器人。不過現階段公司不會直接推出產品,而是選擇對外合作的形式,正在與宇樹科技、Figure AI等頭部人形機器人公司進行接洽。在Meta看來,公司在AI、AR/VR技術上多年的積累,在研發機器人層面擁有天然的優勢,尤其是在系統操作上。
Meta首席技術官Andrew Bosworth也在一份內部備忘錄中表示:“我們的新機器人產品研發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發揮Llama平臺的功能;我們已經在Reality Labs和AI上投資和構建的核心技術與開發機器人所需的進步相輔相成,例如手部追蹤、Gemini 中的材料模擬、Aria、低帶寬、始終開啟的傳感器等。”
與此同時,Meta也在探索用AR/VR訓練機器人,并發布了名為PARTNR的人機協作研究框架,一個旨在研究人機交互(HRI)的新項目。該研究特別關注人類和機器人在家庭環境中的合作方式,包括清潔、烹飪和接收食品配送等日常任務。
Meta將PARTNR定位為一個基準和數據集,其中基準測試包含100,000個任務,包括清理碗碟和玩具等家務,目前已經在波士頓動力公司的Spot機器人上進行了測試。此外,Meta還將發布PARTNR數據集,其中包含PARTNR任務在模擬中的人類演示,可用于訓練具身AI模型。
近幾年,AI技術的發展確實讓Meta看起來越來越精神。乘著AI的風,Meta在硬件產品的道路也為之一振,Ray-Ban Meta就是最好的說明。扎克伯格屢次在財報會議中提及,表述蓋不住的興奮感。雖然據業內估算,Ray-Ban Meta并沒有給Meta帶來很大的利潤,但好像已經不重要了,它給Meta帶來了信心。
而在Ray-Ban Meta上獲得的成功,如今Meta也想復刻到機器人上,發揮AI的底層技術能力,借助公司多年在AI、AR/VR領域積累的技術,給機器人市場做基礎性支撐,先讓公司成為機器人運行的關鍵部分,如同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對手機行業的重要性一般。
Meta還是那個Meta,在追求硬件的道路上,始終在堅守著。
用VR訓練機器人,成為下一個「谷歌」
2025年,Meta計劃繼續資出600億美元到650億美元,加大對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和機器人項目的投資。相比于2024年的投入,增長了近200億美元。不難看出,Meta對AI的重視程度。
機器人的發展離不開AI的賦能,甚至可以被視為機器人的大腦。如何讓這顆大腦越來越機智,業內打起了VR的主意,以立體式感知環境的形式,實現操作者動作到機器人的精確鏡像,創造出一種沉浸式體驗。
去年來自UCSD和MIT的華人團隊就開啟了用Vision Pro訓練機器人的實驗,該團隊開發了通用框架Open-TeleVision,可以身臨其境操作機器人。正如作者所言,通過這種形式仿佛操作者的思維被傳輸到了機器人的身體中。
與此同時,去年10月特斯拉機器人TeslaBo的蹦迪跳舞、雞尾酒服務員等視頻在網絡上引發了一波熱浪,隨之而來的背后操作系統也成為了大家爭議的矛頭,人形機器人是完全自主操控還是人為的背后操控,讓TeslaBo陷入了「高科技木偶戲」的爭論中。
雖然特斯拉并沒有正面回應TeslaBo的操作系統是自主還是人為,但在TeslaBot數據收集操作員的招聘信息卻提到了,TeslaBot的數據收集操作員對身高有要求,需要身穿動作捕捉服,戴著VR設備,負重,每天步行7小時以上等等。
隨著VR技術的成熟,用VR去訓練機器人也成為了大家一致選擇的解決方案。小鵬汽車也于去年申請了VR操作機器人的專利,旨在提升機器人的控制精度。通過VR,人類操作員可以第一視角操控人形機器人,幫助機器人1:1復刻人類操作員的動作。
而談及AR/VR,Meta自然擁有著絕對的優勢。截至目前,Meta Quest系列頭顯依然穩居全球出貨量第一,去年發布的Orion也是科技感滿滿。多年來,Meta在手部追蹤、傳感器等技術的研發積累上,都可以成為訓練人形機器人最好的底層之力。
不止于暢談,正如前文所述,Meta已經發布了PARTNR的人機協作研究框架,并且已經開始在人形機器人上測試。此外,佐治亞理工學院也開始利用Meta的Project Aria眼鏡,訓練機器人執行基本的日常任務。通過使用Project Aria研究套件,佐治亞理工學院使用Aria眼鏡上的自我中心傳感器來創建“人類數據”,幫助機器人復制人類的動作,從而減少訓練機器人所需的遠程操作數據量,真正實現讓人形機器人展示人類的任意動作。
再疊加AI的實力,Meta想做人形機器人產業中的谷歌確實有其可能性。只是值得一提的是,人形機器人距離能夠實現商業化的道路還很遠,科技發展的變化也一直都在,未來誰能夠主導機器人還要打上很大的問號。Meta有其優勢,但面對的強者很多。
結語:人形機器人雖火,但商業化很慢
關于人形機器人的討論,總是一浪高過一浪。
先是宇樹科技H1機器人在春晚《秧 Bot》中扭出 “ 潑天富貴 ” ,掀起機器人產業發展小浪潮。而在之后的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網絡上關于人形機器人的消息更是鋪天蓋地,如宇樹科技G1人形機器人展示絲滑的舞技,全網綻放;眾擎科技人形機器人PM01完成前空翻;國產自研“天工”機器人表演室外連續攀爬100多級臺階等等。
機器人也成為了網絡高頻詞匯,而入局機器人賽道的企業也越來越寬泛,從蘋果、Meta、OpenAI、英偉達、谷歌、字節等國內外科技大廠;華為、小米、OPPO、Vivo等手機大廠;到比亞迪、長安、蔚來、小鵬等車企;再到寧德時代、三花智控、拓普集團等制造龍頭,機器人的發展已經開始被各行各業加滿了速度。
群雄逐鹿,機器人所挑動的資本市場也甚是火熱,據IT桔子統計,2024年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共發生了56起融資事件,總金額超過50億元,投資方出手次數從30次增長至56次,投資公司數量從24家增加到40家,活躍度顯著提升。
而據多家企業與機構預測,2025年將迎來人形機器人規模化量產的關鍵拐點。國內玩家如Agibot正在擴大訂單規模以滿足其2025年的激進生產目標、樂聚預計2025年銷售量將達到500-1000臺、MagicBot目標在2025年銷售400臺,到2027年擴大到15000臺。
人形機器人的市場前景毋庸置疑,但熱度之下也需要冷靜思考。正如不少專業人士提出的質疑,“長得像人不一定就是人形機器人,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還在瓶頸期,人形機器人在感知、決策、控制執行三個部分還有達到人類的初級水平,現階段的人形機器人多能夠執行任務的標準與工業機器人并無太大不同。”
2月底,高盛也發出了一份研報表示,高盛分析師Jacqueline Du團隊在春節后對宇樹科技進行了實地調研,結果顯示,人形機器人距離真正“上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少在未來2-3年內,人形機器人很難達到與人類工人相同的工作效率。而出現具有實際意義的應用要在5-10年之后。要實現大規模應用,還需要在軟件和硬件上進行多次迭代。
前景很好,只是道路漫漫,熱度之下也更需要冷靜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