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然 編輯|魏曉
2017年夏,蘇州某實驗室里,三位年輕人對著眼前轉速表上的最終數據,陷入了短暫的自我懷疑。
這是一臺精密的、專業的測試儀,專門用來測試幾乎所有家用電器都會配備的一類電機,電機全稱叫做“高速數字馬達”。
按理說,這臺機器不會出錯,但團隊還是決定再測一遍。畢竟,這臺測試儀當時的數據顯示,三位年輕人造出來的馬達效率,超過了戴森。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他們的高速數字馬達技術,觸摸到了當時智能清潔行業的天花板。
這項被行業巨頭壟斷許久的技術,在聒噪的夏日蟬鳴中,被實驗室中的三位年輕人破解,并在隨后很短的時間內迅速趕超,以至于他們自己都有些“不敢確信”。
“團隊的第一反應是‘,我們做到了?’”三人組之一、出身清華航空航天學院的俞浩回憶道,當數據最終被確認,先前被不確定感拽住的歡呼聲沖破喉嚨,擠在這間改寫行業格局的實驗室當中。
臥槽
現在,俞浩有個更為外界熟知的title,智能家電行業頭部公司追覓科技創始人——從航空航天領域跨界而來的他,用“造飛機的人去掃地”的偏執,開啟了一場改變全球智能家電格局的技術革命。
偏執狂
在追覓辦公室和工廠的墻上,俞浩本人提出的“要么不做,要么世界第一”理念被落在紙面,貼在不少抬頭可見的醒目位置。
并且,這種對“第一”的追求并非一時的靜態,俞浩給團隊的要求是一旦領先,就要一直領先。
跨過10萬轉高速數字馬達這一難關后,俞浩當即決定要再把設計目標提高一倍,并立刻著手研發。
后續追覓與戴森幾乎同期突破12.5萬轉時,俞浩團隊已悄然推進著雙倍目標研發:下一階段,追覓不僅率先實現16萬轉量產裝機,更完成18萬轉生產工藝定型,20萬轉技術儲備也已進入工程驗證階段,幾乎比行業跟進速度整整快了兩個代際。
這種對技術領先的高度追求,偏執地刻在俞浩心中,也促使這位年輕創業者一次次主動嘗試去超越所有人,包括行業第一。
先前某次赴美交流的成果,讓俞浩后來研究高速數字馬達時,時常有種莫可名狀的信念感:都是人,為什么我們不可以?
當然,能兌現的“狂妄”,才有價值。只不過,俞浩往往正是那個能兌現狂言的人。
圖/俞浩在清華大學“天空工場”
他說他很幸運,“中考、高考、研究生都沒考,一路保送進清華”;也絲毫不掩飾自己在擅長領域的天賦:“09年我應該是全球第一個做出三旋翼無人機的人。”
“第一名是一種習慣,一旦有習慣,就會上癮。”
類似的偏執,延續到他隨后的創業當中:先是馬達,然后是產品,最后是產業。
在采訪中,俞浩曾將企業劃分為四個層級:三流企業,基本是做別人做過的事,只是把成本做低;二流企業經過很多嘗試,有了少量創新,但成功率不高;一流企業則是很少犯錯,認準一個方向就能做成,但也未必真正開創了新的領域;超一流公司是特斯拉和蘋果。
“我能做的,就是讓追覓逐漸從四流,慢慢變成超一流…現在追覓所處的是一個百億級賽道,這仗打完,我會選一個萬億級的競爭對手。”
在他看來,一個人會和競爭對手越來越像,直至超越,只有對手夠強,自己才會變強。所以,他堅持要對標最強大的對手,這也正是他將追覓的目標設定為逐漸從當前層級邁向超一流企業的原因。
這種極致主義同樣滲透在企業基因中,成為追覓研發團隊“從領先、到世界第一、再到全球首創”的三級目標階梯。
現今在高端掃地機器人上常見的機械臂技術,實際上就來自這種對頂尖技術的偏執追求:為了解決清潔死角這一困擾用戶多年的痛點,追覓研發團隊在半年時間里,為一項技術設計了37種方案測試和上千種場景的驗證,最終才將搭載全球首創仿生機械臂技術的掃地機器人新品推向市場。
這就是俞浩口中的“要么不做,要么世界第一”。
戰略家
走出“工程師”角色投身商戰的俞浩,則更像是一位頗具前瞻性的戰略家。
宏觀層面的遠視,讓他帶領的追覓在外界看來時常兵行險招,卻總能出奇制勝。
早年間,智能清潔行業一度陷入“價格戰-低研發-更低價”的惡性循環,頭部玩家在研發層面不思進取,反而希望通過以價換量的方式擠壓競對、謀求生存。
而俞浩,做出了在當時視角下有些反直覺的戰略選擇:從自身營收中劃出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資金投入研發,推動產品、技術向上迭代,用創新開辟高端戰場。
對于一以貫之的高端戰略,俞浩曾這樣解釋道:“如果品牌只靠取巧快速起量,卻沒有自己的研發和工廠,沒有持續積累,那么它的價格體系就沒有優勢。但如果你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并且比別人跑得快,那么你就可以成為更好的那個。”
這位戰略家堅信,如果長期邏輯選擇正確,那么資源自然會隨之而來。
相關資料顯示,追覓科技每年研發費用約占總營業額的7%,顯著高于行業均值。而在這部分研發經費中,有1/3花在產品的迭代開發,1/3花在本領域的產品技術創新,另外1/3則完全投入新領域的技術預研。
俞浩表示,以超行業平均水平的預研費用投入創新,是追覓能夠不斷以產品創新引領行業的基礎前提。
這一決策自2023年起愈發得到驗證——當年,追覓以32.9%的零售量份額、33.5%的零售額份額,斷層領先中國5000元以上清潔電器市場,成為高端清潔家電賽道里唯一市場份額超過30%的品牌,穩居行業第一。
結果證明了俞浩的戰略選擇,價格戰是沒有技術能力的表現,真正的創新永遠能找到溢價空間。
而在全球化布局中,俞浩再次反直覺地展現出“以外打內”的戰略智慧。當多數企業選擇東南亞作為出海起點時,追覓直接攻入日韓、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及高端市場。入駐柏林消費電子展并驚艷亮相后,追覓在2024西南歐亞馬遜Prime Day期間,電商平臺GMV總收入達到1.8億,和上年同期相比暴增80%。
這種“先難后易”的策略,不僅建立了品牌溢價,更通過海外市場驗證的技術標準反哺國內研發,技術復利的戰略思維貫穿追覓發展始終。
在歐洲,追覓科技是除了大疆之外,極少數能夠賣得比進口產品更貴的品牌,創新驅動發展的戰術和商業層面不做“追隨者”的戰略,成為追覓在行業屢次實現高維打低維的源動力。
破局者
在俞浩的戰略圖譜中,追覓的對手從來不是某家企業,而是陳舊固化的商業體系。
他敏銳地捕捉到了全球產業秩序重構的新機遇,并大膽預判在未來三十年當中,由顛覆性技術創新帶動的中國制造業升級、工程師紅利將重塑一眾科技賽道的全球競爭格局。
“過去可能是美國研發,中國制造,但現在,世界的運作方式正在發生新的變化,未來世界的格局一定是,全球資源,中國研發,本土制造,世界消費”,過往訪談中的俞浩,異常篤定。
這種聚焦技術創新帶來的研發紅利,正成為追覓產品力及品牌力的雙重勢能。奧維云網統計數據顯示,追覓掃地機器人獲得“中國高端掃地機器人市場銷額行業第一”認證,在2023-2024兩年累計線上監測渠道5000元以上銷售額排名第一。
以技術驅動增長的認知下,追覓并未將自身局限于國內市場,而是遵循“國際化等于本地化”的理念,建立全球化的研發體系、人才體系,謀求用全球智慧攻克技術難題。資料顯示,追覓目前已在歐洲設立算法研究院,針對當地家居環境開發定制清潔邏輯;而針對東南亞的潮熱天氣,追覓在當地推出的產品額外強化了防潮防霉技術模塊,將產品故障率降低至1%以下。
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構,俞浩正在帶領公司構建“中國研發+全球制造+全球消費”的新范式。例如,在國內建立中央工廠的同時,追覓也尋求在東南亞、歐洲等熱門市場布局本地化生產基地。
在重構全球商業版圖的同時,俞浩的目光早已投向更廣闊的星辰大海。他清楚地意識到,追覓今日在清潔領域的技術積累,不過是未來科技生態的基石:不必另起爐灶去顛覆,而是讓清潔領域淬煉的技術根系,自然生長出跨越邊界的創新枝干。
從客廳走向戶外,追覓的割草機、泳池機器人等產品已在歐美市場初具規模,前者過去一年的出貨量甚至突破了10萬臺;而從地面到全屋,追覓近日正式宣布了進軍大家電領域的動作,構建覆蓋烹飪、清潔、空氣管理等場景的全鏈路智慧生活解決方案。據悉,在本月底開幕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上,空調、全系智能廚電、洗衣機品類等多款新品都將亮相追覓展臺。
此前深耕多年的高速數字馬達、AI視覺交互、流體力學等技術,是智能清潔設備的科技高地,也是俞浩預埋的生態種子。這些深植于掃地機、洗地機的底層技術,正以模塊化形態向智能家電、服務機器人等眾多領域延伸。
這種“清潔技術通用化”的布局,恰恰印證了俞浩的判斷:今天的掃地機電機,可能是明天機器人的關節;此刻的AI算法,或許是未來全屋智能的底層邏輯。
當行業還在討論“跨界”時,追覓已在技術基因里預埋了“無界”的可能 —— 這正是俞浩眼中“未來科技生態基石”的真正含義。
“人生選擇90%是不重要的,我只做那10%最重要的事”,真正的創業者,永遠在做朝向未來的耕耘。
從實驗室到全球市場,俞浩在七年時間里,用技術狂人的執著、戰略家的縱深思維,以及對商業文明的重構野心,完成了從技術極客到商業領袖的蛻變。
這位自稱“科技理想主義者”的企業家,正帶領追覓,在科技重新定義全球創新的征途上,書寫屬于中國智造的商業史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