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國產年代劇出演撲街了。
今年開播的年代劇都沒有取得顯著效果,爭議頗多。
正當所有人以為《北上》的播出能扭轉年代劇口碑,沒想到又一波爭議接踵而至。
《北上》是一部入選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國家發改委等多個部門大力推動的重點電視劇項目。
原著小說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和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姚曉峰任總導演,曾執導過《唐山大地震》《追風者》等作品,《紅高粱》的編劇趙冬苓上陣,演員選角更不用多說,娛樂圈的活躍度高。
原著的影響力還是主創陣容都極具權威,拉高期待閾值。
全方位高水準配置,目標直指爆劇。
但熱播的水花仍距大爆劇有一段距離,口碑不達預期。
年代劇題材的獨特性主體框架以外在辨識度的視覺畫面和內在情節內容的現實煙火氣構成。
抓住題材的形式,每年都有一些新劇出場。
框架結構上大體一致,內容填充的差異性導致結果不同。
比如,同樣是群像戲,高分口碑佳作打造出時代人物的人生百態,那些爭議較多的劇則各方面有所欠缺。
《北上》圍繞花街六個家庭之間復雜的群像關系展開,以兩個家庭之間的關系跟運河聯系作為開端。
以運河賺錢為經濟來源,然后再分別深入各個家庭情況,制造矛盾沖突。
父輩一代的關系延伸到下一代的關系,六個家庭成員的愛情、事業、生活等等都包含其中。
乍一看,內容豐富,展現時代里底層老百姓的生活圖景。
可惜,敘事不夠嚴謹。
人物的數量增添支線故事的多樣,過多內容編排得好,有利于豐富年代故事層次感,但一旦邏輯混亂將適得其反。
大運河背景下,六個家庭的個體命運因性格和選擇不同,在時代洪流中走向不同。
開局講述父母輩們在運河船運上的事業成功,又鋪墊高速路即將到來的未來趨勢。
前面講述父輩一代關于運河出錢搞事業,結果更切入的父輩跟運河的話題斷層,插入年輕一代的青春故事線。
從一個情節轉入另一個情節,前后銜接不夠流暢,突兀的話題轉移顯現混亂感。
年代劇在節奏把控上一向以循序漸進為主,過快過慢的節奏都會影響觀感體驗,恰到好處的節奏把控十分重要。
節奏依托故事線,故事線的敘事方式決定能否給觀眾講好一個邏輯清晰的故事。
節奏和敘事混亂,群像戲份拼接凌亂,人間煙火氣在一陣嘈雜吵鬧中失去年代劇題材原汁原味。
故事的主角是夏風華和謝望和等90后的青年,主要講述他們的青春時期到后來“北上”創業的生活。
從青春時期開始鋪開青梅竹馬的感情絮叨。
情感部分還在走一部劇多個CP的情感線的敘事模式,有種偶像劇帶入年代劇既視感。
“她喜歡他,他喜歡她”的情節在白鹿此前出演過的現偶和古偶經常出現,換服裝走進年代劇的違和感。
情節中心放在青年情感糾葛上。
白鹿喜歡歐豪,歐豪喜歡其他人,戳子路喜歡白鹿,一起長大的青年男女都在按傳統的青梅竹馬必有感情戲發展。
刻意以情感錯位感性線推動人物的關系發展,然后由“英雄救美”“癡情相伴”等套路套用。
歐豪在壞人將白鹿護在身后,戳子路看著白鹿眼睛總是冒星星,白鹿看到歐豪有喜歡的人眼神失落……
強行以常見的情感拉扯情節拉升愛情而推動進度條。
白鹿和歐豪的CP不足,白鹿和戳子路CP匹配度高的選角番位配置將正劇引入到偶像劇模式,引發其實就是一部“青春偶像劇”的討論。
一方面想借助正劇的主流熱度吸引關注,一方面放不下流量博眼球,以至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明明隨著人物成長,時代的痕跡也在悄然變化,但細心的觀眾發現千禧年之后的布景在許多細節上還處在90年代。
劇中投機取巧強調某部分的年代歌曲、明星體現年代而忽視細節。
一群高中生不光外表成熟,劇中的對白也很成熟。
比如才處于高中時期,好像創業的思路已經很成熟,對白不像是那個時代的普通高中生具有穩實。
改編加入的情節和新人物弱化原著底蘊,故事的力度和厚度被大大削弱。
電視劇截取原著千禧年之后的時代為背景,前面以講述運河,后面講述“北上”,前后割裂感明顯。
運河主打一個噱頭,以謝老大一個人的船運興衰作為一個小支線,主要情節集中在青年的吵鬧青春時期。
按照現在的情節走勢,結束青春校園生活,夏風華和謝望和的職場和愛情回歸都市職場。
現實題材強調貼近現實,小人物命運的深度挖掘和現實的共鳴缺一不可。
然而,現在越來越多新劇變的懸浮,不夠精準抓住年代劇的時代氣息。
以小見大的敘事模式只在表而不在里。
比如劇中想以微觀敘事解構宏大命題,讓小人物生活與大運河的緊密相連展現時代變遷。
但話題剛引入,一種即將身體探討的宏大敘事突然戛然而止,一筆帶過的博眼球不夠深刻。
謝老大的個體命運確實與運河歷史有關,可全篇也就止步于船運在時代變遷中的淘汰,更多關于運河的深度挖掘沒有展現出來。
時代變遷中的運河淪為背景板。
與劇宣時期大力宣傳的運河主體關聯不符。
小人物的塑造和群像人物之間的碰撞堆砌冗長的情節,敘事邏輯混亂導致主次顛倒,歷史旋律被隱藏。
以青年創業,北漂生活彰顯正劇的正能量。
長大后,六個家庭的孩子們分別蛻變成長,進入職場經歷成年曲折生活遭遇。
職場風云和底層普通人在各類題材都有。
比如古裝有大女主做生意,都市劇有各行各業的職場日常,年代劇也有抓住時代機遇的創業。
因此單純以創業為主卻沒從新視角展開更具看點的設定,注定是套路情節輪播。
趙麗穎的《風吹半夏》以年代里的普通女性蛻變成大老板的“爽點”打開新思路。
《大江大河》以在時代機遇面前三個人的不同選擇造就截然不同的人生為重點。
視角不同,但主題清晰,結合時代變化挖出現實感染力,引發了思考。
近幾年以來,年代劇現實主義題材聚焦小人物命運起伏,從不同視角挖掘題材的現實共鳴,接地氣的生活和獨具年代感的生活將觀眾帶入另一個遠去的時空。
題材近些年出過不少高分口碑,《山海情》《人世間》等獲得不錯反響。
劇帶動題材熱度,跟風熱潮紛紛進軍年代劇領域,年代劇一部接著一部。
但跟風主流的最終結果是舊瓶新裝,一樣的題材,不一樣的反響。
《小巷人家》前半部分獲得贊譽,后半部分因演員問題出現爭議。
《六姊妹》開播沒幾集就被詬病槽點,隨劇情深入熱議越來越多。
選角的問題最突出。
縱觀這些年代劇屢屢翻車的原因,大多有相似通病。
選角上引發的爭議多。
一個匹配的選角是1+1=2的效果,反之則可能1+1=0效果。
蔣欣的宋瑩出場,工廠里的廠花被演活了,強勢的一面和知恩圖報的一面儼然真實活在那個年代的人物,不存在出戲情況。
梅婷的何家麗因年齡跟人物不匹配,強實力也失去第一好感,影響觀劇體驗。
相似的群像小人物命運,故事本身看膩了。
況且在制作水準,高達8分、9分以上的作品珠玉在前。
《父母愛情》多年穩坐年代劇頂端地位。
對農村地區的文化、人性、命運、時代的刻畫細膩,親情、愛情和友情的傳遞人間冷暖,整體把控力度達到天花板級別。
曾經的主流題材逐漸失去市場熱度,青年演員轉型,一群光鮮亮麗的俊男靚女紛紛“扮丑”轉移新賽道。
妝造調整改變外在形象,但曾在其他題材或綜藝曝光的印象,若沒有足夠強大的演技爆發力奪目,與角色不融合的形象將毀掉一部劇。
流量演員在年代劇擔大任,大部分成為拉垮敗筆。
演員的真實年齡跟角色年齡,外形、演技跟搭配演員的契合度沒達到理想效果,引發不一樣的質疑。
自從白鹿在綜藝真人秀以“喜劇擔當”進入大眾視野,新角色塑造上更具演員影子而非角色本身。
不可否認,這部劇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比如獨特的地域文化,90年代的房屋、街巷和道具的細節,呈現了畫面真實感。
胡軍飾演的謝老大從一開始靠船運賺大錢意氣風發,后來被時代拋棄,賣船片段的滄桑。
謝大腳不甘、不舍吼唱著歌,鏡頭下的船漸漸飄遠,時代對個體的影響刻畫得十分真實。
人物的落魄展現出時代變遷下船運工作者的命運起伏。
但平鋪直敘的流水賬敘事固化,缺乏創新的套路仍需進一步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