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團長被朋友安利了一家影院——新明電影院。
據剛看完《哪吒》的他描述:“超大屏上每一只海底妖獸的顏色都清清楚楚,五彩斑斕的白和五彩斑斕的黑,都肉眼可見!”
抽了個下午的空閑,團長去這家電影院探了探究竟,發現了一些好玩的。
新明電影院是成都第一家電影院,去年復業后,影院打造了電影輕博物館,展示珍貴的老放映機和許多史料,例如早期的電影票、營業執照、貼在影院的廣告單,以及和好萊塢影業公司打官司的故事等。
展品不算多,有互動裝置,也有適合拍照的打卡區域,挺適合帶孩子在看電影前逛一逛,是有趣也輕松的體驗。
團長發了條新明電影院相關的朋友圈,馬上有去看過電影的朋友回復:“他們家的超大屏真的超爽!!!”
這位朋友口中的“超大屏”,是新明電影院CINITY LED影廳內的大屏幕。與傳統放映廳相比,CINITY LED主要優勢為:高亮度,高幀率,高分辨率。
就以大家比較熟悉的《哪吒》為例,二刷過的朋友都知道2D和4D的視覺畫面在色彩、亮度上都有不少差異。
和2D、4D相比,CINITY LED的畫面質感最接近于超清海報畫面,甚至更好一些。
LED影廳采用自發光技術,就像一個超級大電視機,沒有亮度的損耗。色彩的對比度、鮮艷度和飽和度也是傳統放映機所不能比擬的。
也就是那句“五彩斑斕的白和五彩斑斕的黑,都肉眼可見。”
另外,傳統放映廳幀率是24幀,一秒的視頻由24幅畫面組成,而CINITYLED最高支持幀率120幀,即一秒的視頻最高由120幅畫面組成;傳統放映廳分辨率為2K,而所有CINITYLED制版影片分辨率均為4K。
新明電影院CINITY LED網友熱評圖
在票價方面,CINITY LED廳票價為59.9元起。
新明電影院的亮點不止CINITY LED廳,濃濃的電影氛圍也是一大特點。
影院打造了一個成都電影輕博物館,無論是觀影等待區,還是檢票后通往不同影廳的路上,都擺放了百代放映機、早期電影票等珍貴的史料與設備。
帶著娃娃花上十幾分鐘走上一圈,既能看到這一百年來電影的變化,還能感受生活的這座城市的變化。
1921年,在法國學會電影放映技術的吳鐵生來到成都,他和季叔平、張鏡清等人集資,租用位于春熙路錦華館內的基督教青年會體育室作放映場所,創立了新明大戲臺,不過那會還沒有獨立的影廳。
1924年4月,新明大戲臺被改造為影院,正式開業。這是成都歷史上第一家以“電影院”為名、放映故事片為主的電影院。
新明電影院復原模型
1936年,新明電影院從春熙路北段搬到城守街道,并模仿上海卡樂登電影院的造型。內部設有堂廂、樓廂,共有座位1200個,規模遠超當時的戲園、茶園。
左:1936年新明電影院落成報告(復刻品);中:新明電影院營業執照(復刻品);右:新明電影院電影票
新明電影院電影票
那會兒,看電影是一項非常時髦的活動。每每遇到熱門電影,那電影院門口的街上就是人流堵塞。
很長一段時間內,新明電影院除了放映電影還兼具了不少職能。
電影院人流量大,是發布廣告的絕佳之處。早期紅軍的招兵啟事,大同電影學校的招生啟事都會在新明電影院發布。
白楊、謝添等著名電影人組建的上海影人劇團,入川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的場地也在新明電影院。
在電影輕博物館里,最吸引人的自然是一排排珍貴的放映設備。
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同款放映機
美國產、德國產、日本產、法國產的放映機都有什么區別?
幾十年前的徠卡、貝爾豪威爾的工藝,和現在有什么不一樣?
1924年4月新明電影院開業使用的,1920年代法國產百代牌35毫米電動放映機長什么樣?
這些都是看電影前,家長完全可以花上十來分鐘和孩子一起在影院探索的問題。
在成都電影史上有件非常重要的事,新明電影院牽頭智育、大光明、宜昌、青年會、中央大戲院等五家影院與美國好萊塢的米高梅影片公司打官司。
1930年代,成都影院放映的電影幾乎都以好萊塢電影為主,美國好萊塢的米高梅影片公司是主要片源方之一,與成都的各大影院簽訂了供片合同。
各大影院都會提前做好排片計劃,但米高梅影片公司卻因種種原因不按合同約定時間運送影片,甚至還要哄抬送片價格。
六大影院對米高梅影片公司提起訴訟,要求米高梅公司按時保證供片,且不得哄抬價格。這是成都的六大影院對陣美國好萊塢影業的聯合訴訟,也是成都影業和美國好萊塢影業首次發生的司法訴訟。
最終,新明電影院和另外五家影院贏了這次官司,成都電影片源得到了保障,這也成為成都電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影院設置了一處互動區域,娃娃可以戴著耳機聽聽經典老電影的歌曲。
比如攝制于1961年的大陸首部風光音樂故事片《劉三姐》,有完整記錄了1949年渡江戰役全過程的紀錄片《百萬雄師下江南》。
也有《追捕》《賣花姑娘》《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等引進自日本、朝鮮、南斯拉夫的經典電影。
影院空間并不算大,但也特意留出了幾面墻的空間,展出曾在國際上獲得過獎項的海報設計。
即便是現在看來,也是頗有美感與藝術性的!
如今的電影一放到底,但換做以前,常常出現看到一半屏幕畫面“消失”,大家一起休息等待的場景。
20世紀50-70年代,出現了一個特殊的職業——跑片員。
電影院利用光影效果打造了一名跑片員形象
在電影拷貝有限的情況下,他們負責將電影拷貝從一個放映點運送到另一個放映點,確保電影能夠連續放映,也讓多家戲院能夠同時放映同一部影片。
他們通常是騎自行車來回運送單卷拷貝,路上如果出現什么小插曲,大家就只能“中場休息”,等待跑片員的到來。
帶娃娃逛的時候,能get不少這樣的古早電影知識。
例如,新民電影院最初放映的都是無聲電影,電影院雇請人員先將影片主要故事情節用中文字幕放出來,然后再開始放正片,配音員用大喇叭配合成都話進行解說。
直到1930年,有聲片正式在成都露面。那會兒,國外電影皆用成都話進行配音。
想象下,“You jump, I jump!" 這句臺詞用成都話翻譯并配音是什么效果?
再例如觀影廳的名字也有講究,全部以成都早期的電影院、戲院的名字來命名。
影廳名的下方,也對對應影院做出了詳細的介紹。
智育廳,智育電影院由中共地下工作者程子健等有志之士發起,1926年4月 15 日正式開業,是當時成都影劇界同業中首屈一指的大劇院,也是地下工作者秘密潔動據點。
蓉光廳,蓉光大戲院建于日本飛機轟炸成都時留下的一片廢墟之上,時能容納 1500 多位觀眾,是座較為高級的電影院。1989 年于影院原址進行重建,并更名為西南影都。
和平廳,1955年3月10日,華昌照像材料行時昌鐘表行、大上海無線電行三家私營商行集資75000元聯合轉業,在北門草市街組建和平電影院。1990年2月和平電影院在成都市率先推出“鐳射電影”,首映《鐵翼雄鷹》,一時轟動全城,場場爆滿。
如今的娃娃對于大制作的特效電影并不陌生,從前的成都電影故事說不定會帶給他們一種全新的體驗。
此外,影院也設置了不少供影迷打卡的地方。比如大戲臺,藝術打卡區,港風專區,懷舊黑板區等等。
一圈走下來,算是比較新鮮的體驗,起碼從前觀影前大人小孩一起坐著玩手機的時間,可以有更有趣的安排。
文丨嘻排版丨阿喬
圖 | 曹鴻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