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文|
前言
1984年,廖錫龍帶兵收復者陰山時一戰成名,將自己的軍事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鄧小平更是直言:應該重點培養,先讓他當軍長!
那么,廖錫龍是如何在這場戰斗中大放異彩的?
01 班繞散攻擊戰
此人就是廖錫龍,一位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大義凜然、無畏生死的共和國開國上將。
他在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因戰功卓著而大放異彩,從而得到了“龍將”的美譽,也由此名聲大噪,響徹全軍。
1977年,本是兄弟之邦的越南開始反目成仇,不斷在中越邊境發動軍事沖突,還制造了多起流血事件。
鑒于此,中國政府本著以友誼為重的原則,最先采取了克制的態度,不停規勸和警告越南當局,但對方置若罔聞,壓根無視我國立場,繼續將事態不斷擴大。
俗話說“忍無可忍,無需再忍”。1979年2月17日凌晨,憤怒的中國終于在云南邊境打響了“自衛反擊戰”。
隨之,14路人民解放軍同時推進,立即顯示出了非勝不可的決心與氣勢。
40分鐘后,我軍于炮火連天中消滅了越軍的有生力量,3個小時后,戰斗就已延伸到了越軍的縱深地帶。
可以說,我軍一直掌握著主動權,一切都按照計劃逐步推進,不僅控制了越北重鎮高平,還拿下了諒山市全部地區,直到越南首都河內完全暴露在我軍眼皮底下。
按說此時此刻,如果我軍一鼓作氣乘勝攻擊,那么,越南小國必定不復存在。
但對于仁慈的中國政府來說,這只不過是“為世界和平而戰”打的一場仗,鑒于我軍對越自衛反擊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中央決定從3月5日起從越南撤軍。
彼時的廖錫龍擔任11軍31師91團副團長,他在撤軍途中接到命令,為了保證我軍安全撤退,務必殲滅一個名叫班繞散的越軍據點。
當時團里決定,由廖錫龍副團長帶領3營與汪啟發副團長帶領的1營,分別從兩翼進攻,然后與云南省獨立師3團1營穿插,將班繞散包圍。
可是,由于敵情不明,地形又復雜,無法做迅速勘察,廖錫龍果斷發出指示,邊走邊打邊摸情況,為了掌控正確路線,他拿著地圖不顧危險,走在隊伍的最前面。
就這樣,廖錫龍根據戰場變化情況不斷調整指揮方向,帶隊迅速進入目標區域后,又主動攻打班繞散主峰2010高地及周邊越軍陣地。
最終經過雙方不斷激戰,終于拔掉班繞散這顆釘子,為全軍撤退鋪平道路。
這一戰,91團以極小的代價殲滅敵軍近70人,榮獲“二等功臣團”,而廖錫龍的名字也開始聲名遠播。
廖錫龍仿佛就是為戰斗而生的,班繞散激戰后,很多將士因身體勞累而顯得面容憔悴、疲憊不堪,唯有廖錫龍精神抖擻,神采奕奕。
他換上干凈整潔地軍裝去面見了11軍副軍長王爭,并提出自己的請求:“副軍長,請把我調到邊防團去,我想打仗鍛煉鍛煉自己!”
王爭一聽樂了,笑呵呵說道:“很好嘛,主動要求上前線,不過不要急,目前要加強軍事訓練,做好準備才可以。”
是的,廖錫龍確實在為每一次的戰役做準備,他的身先士卒、視死如歸的戰斗精神,不僅是全軍上下的楷模,更是得到了鄧小平的高度公開贊揚,這是怎么回事呢?
02 收復者陰山
如果說對越自衛反擊戰中,1979年班繞散戰役只是廖錫龍的小試牛刀,那么,在5年后的者陰山戰役中,他才是一戰出名、成績斐然。
自從中國軍隊撤出越南后,這個彈丸小國更加肆無忌憚,不斷地侵擾、挑釁我國的底線,尤其在1984年入春后,還搞起了反華大動作,簡直令人發指。
“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為了沉重打擊越南的囂張氣焰,我軍隨著中央一聲令下,再次發動自衛反擊戰。
1984年,我軍決定收復云南邊境線上的老山、者陰山,而經過中央軍委決定,這項主攻任務就交給時任11軍31師師長的廖錫龍隊。
當時按照原先計劃,我軍發起攻擊的時間定在4月30日,然而由于云南正值雨季,雨水模糊了視線,一度對行軍方向和部署方案帶來了困擾。
鑒于此,廖錫龍審時度勢、當機立斷,下令讓所有人扔掉不必要的裝備,輕裝前行。
可是,到達目標陣地時,還有好多人沒有跟上來,心急如焚的廖錫龍又下了一個決心:將進攻時間延遲20分鐘。
20分鐘后,后面的人馬終于趕了上來,但由于冒雨急行軍,各個戰士精疲力竭、渾身濕透,于是廖錫龍再次下令,繼續將戰斗推遲20分鐘,養精蓄銳后再展開攻勢。
就這樣,通過兩次休整,我軍勢氣倍增,在廖錫龍的一聲號令下,31師的兩個炮兵團首先對越軍的目標陣地進行了猛烈的火力突擊,剎那間,萬彈齊發震耳欲聾。
最終經過雙方5個小時的激戰,者陰山的山頭被炮火削平,地表陣地變成一片焦土,我軍成功收復者陰山。
由此可見,這兩次推遲時間,對戰斗勝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而廖錫龍的運籌帷幄,在這次戰役中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收復者陰山的戰斗中,廖錫龍表現出有勇有謀的機動策略。
在發起進攻前,他實施了“假進攻”策略,讓部下到村里趕狗,使得滿村的狗亂叫,又用柴油機模擬坦克聲音由遠而近,由近而遠……
當時越軍以為我軍要發起進攻,遂全部鉆出山東占領陣地,但無不落入我軍強大的炮火中。
就這樣,“假進攻”反復搞了幾次,越軍已經被耍得精疲力盡,而當我軍真正攻擊時,越軍以為又是虛假戰術,只是蒙頭睡大覺,對此置之不理。
結果我軍比較輕松地沖上了陣地,一招制勝。
此役,我方以犧牲98名軍人的代價全殲越軍500余名,這對于一場艱苦的攻堅戰來說,無疑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大捷。
而廖錫龍在戰后并沒有因此沾沾自喜,大擺慶功宴,只是默默地來到烈士陵園,親自揮動鐵鍬,祭奠在戰役中犧牲的戰士們,此情此景,無不令全軍動容。
廖錫龍圓滿收復者陰山的戰績,令中央軍委鄧小平稱贊不已,他立馬拍板說道:"這個人可以重點培養,先讓他當軍長,一步步來。"
很快,廖錫龍成了11軍軍長,可謂平步青云、一路晉升。
可以說,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有許多出色地指揮官員從中脫穎而出,而廖錫龍就是其中一位,然而,他作為熠熠生輝的一代將星,其軍旅生涯也頗為曲折與傳奇。
03三次遇伯樂
廖錫龍,1940年6月出生于貴州省銅仁地區思南縣一戶農民之家,在8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
由于從小喜歡玩槍打獵,他便在19那年參軍入伍,隨即成為貴州省軍區49師145團4連戰士,成為一名光榮地人民解放軍。
在部隊里,廖錫龍勤學苦練各種技術,因表現優異深受全軍指戰員的好評,然而,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一直未被提干。
1964年底,已服役六年的廖錫龍因提干無望,便被連隊列入退伍名單里,這使得他非常沮喪。要知道,他最熱愛的地方就是部隊,如今要離開,簡直猶如萬箭穿心般難受。
然而,就在廖錫龍感覺精神不振時,他的第一位伯樂出現了。
當時,有一位師首長來到步兵第91團4連觀看軍事匯報演習,尤其看了廖錫龍的軍技后更是贊嘆不已。
模擬場景
于是,連隊趁機向首長介紹了廖錫龍的軍技才能,首長與91團干部開會研究后決定,將廖錫龍正式留在部隊并提干,由此他成為了一位真正的職業軍人。
1969年11月25日,廖錫龍被提拔為31師步兵第91團司令部作訓股副股長,后又被提拔為軍務科副科長、預提班長骨干集訓隊隊長等職務。
然而,從1977年開始,31師開始精減機關人員,全團公認的“特等射手”廖錫龍又被列為了精減轉業對象。
廖錫龍再次面對離開部隊的事實,他的心情又一次跌入低谷,然而,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這時候,廖錫龍軍旅生涯中的第二位伯樂出現了,他就是時任31師的關福成副師長。
關副師長非常器重和欣賞廖錫龍堅韌不拔的精神,他在會議上建議說:“廖錫龍是難得的軍事人才,還是讓他留在部隊,到步兵團去帶兵吧。”
就這樣,經師黨委反復研究,廖錫龍于1978年11月回到了步兵第91團擔任副團長,此時中越關系緊張,該團接到進入一級戰備的命令,廖錫龍立即下到基層組織指揮臨戰訓練。
1978年12月31日,91團恢復為甲種團,廖錫龍帶隊隨即開赴中越戰爭前線,于是便在戰場上展現出了精彩的軍事實戰才能。
1980年,中央軍委決定長遠考慮,選拔一批優秀的指揮員到北京軍事學院學習,為中央軍委繼續選拔苗子,廖錫龍也被選上了。
然而,在軍事學院入校審核中,廖錫龍又因只有小學文化被列入退回部隊的名單,此時,他的第三位伯樂又出現了,那就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方毅。
由于廖錫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優異表現,方副總理早就有所耳聞,他決定將能征善戰的廖錫龍培養成我軍的高級將領,于是,軍事學院在重新研究后又留下了他。
廖錫龍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刻苦努力一年后,以7門課程6優1良的優秀成績畢業,取得學業大滿貫。
此后,廖錫龍的快速升職如火箭般速度浮云之上。2000年,擔任成都軍區司令,授予上將軍銜、2002年任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200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結語
廖錫龍性格踏實沉穩、堅毅不拔,其指揮才能精湛絕倫、全面把控,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軍事奇才,而他憑借著自己的果斷和魄力表現出的實力,更是令鄧公刮目相看。
縱觀廖錫龍軍旅生涯,盡管他三遇伯樂,但如果自己本身不是一塊金子,即便再有人賞識,也不會成為一代將星、時代的楷模,讓我們向老英雄致敬!
參考資料
《廖錫龍傳奇?長篇紀實文學連載》新時代文學選刊
《建國后三次對外戰爭》今古傳奇·雙月號
多國勸和,普京該借坡下驢?向美國服軟的后果,彭德懷70年前說過
周總理逝世后,致悼詞人選引爭議,葉劍英拍板:論資歷只有他合適
毛人鳳后人現狀:長子是電信教父,次子身家過億,個個優秀
閱讀此文后煩請您關注+評論,方便剩下后續事件有新的進展能夠讓您迅速關注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