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
隨著DeepSeek、宇樹人形機器人的爆火,中小學校園里刮起一股“AI風”。近日,溫州市教育局啟動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鄉村公益行”,將目光轉向人工智能教育較為薄弱的鄉村學校。
“鄉村公益行”包含AI互動秀、AI進課堂、AI大咖說等系列公益活動,通過“送教下鄉-資源生成-全域共享”的數字化教育普惠模式,面向溫州12個縣(市、區)鄉村學校開展,計劃覆蓋30所未來鄉村學校,線上線下惠及師生50萬人次。
首場活動走進永嘉縣沙頭鎮中心小學。一線教師、技術大咖、高校專家以及教育、科技館工作人員攜手通過“AI互動秀”等,共同點燃鄉村人工智能教育的“星火”。
15個AI項目與鄉村少年零距離
當天下午,沙頭鎮中心小學的操場變成歡樂的海洋。人形機器人、機器狗、無人機、VR氣味電影等15個AI項目進場設攤,與孩子們零距離互動。
“這個真好玩,從這里望進去,可以看動畫片,更神奇的是,還能聞到氣味,我聞到面包和爆米花的味道了。”五年級學生陳繼業看過氣味電影后,向記者分享道。現場,他還發問:“這是怎么做到的?”一旁的工作人員解釋,設備里置放了氣味香氛,它會根據電影場景釋放不同的氣味。陳繼業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便跑著去體驗另一個項目了。
無人機體驗攤位前排起了長隊。“撞了撞了,下一個下一個……”在同學們的嬉笑聲中,學生楊子睿依依不舍地將手中的遙控器轉交給了別的同學。“很好玩,就是操作太難了。”小睿略顯尷尬地說,他特別喜歡無人機,之前家里還給他買過一架,“但是,沒有機會學習與無人機相關的知識,平時不敢輕易玩,怕撞壞了。”
“給大家拜個年”“翻滾一下”“來跳個舞”……無人機攤位一側,孩子們正圍著機器狗,給它各種指令,只見它一會跪地、雙手合十,一會四腳朝天。機器狗可愛的動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四年級學生朱淑博還模仿它跳起舞來。“之前,我在視頻里看過,這么近距離接觸還是第一次。”小博喘著氣說。“想不想上機器人編程課程?”對記者的提問,他猶豫了一下,“要錢嗎?”
最受歡迎的當屬溫州科技館團隊帶來的宇樹人形機器人“笨笨”,它穿著一件花棉襖,時不時跟大家打招呼,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小粉絲。“感覺它很聰明,還很靈活。”沙頭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林雪潔特地帶著大班的孩子來參觀,“聽說隔壁小學有AI互動秀,孩子們都很期待。”
鄉村有獨特的人工智能教育生長點
“特別需要這樣的活動,我們一直在努力讓農村的孩子多接觸前沿科技。”沙頭鎮中心小學校長胡碧碧介紹,作為未來鄉村學校窗口校,該校近年來將“向未來”作為目標,不斷推進智慧教育,在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購買了相關網絡課程,配置編程套件,以及機器人、無人機等。
推進智慧教育的過程中,沙頭鎮中心小學遇到了一些難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師資,我們沒有專職的信息技術老師,都是其他學科老師客串的,他們通過平臺學習,再去教學生。”胡碧碧擔心這樣的做法很快將不能持續下去,“時代發展太快了,感覺就是一個春節的時間,身邊的人都在說人工智能了,再讓語數英科的老師去兼著上這樣高深的技術課程恐怕很難,我們現在在嘗試引進社會力量了。”
“啟動鄉村公益行活動,就是看到了城鄉數字教育之間的鴻溝和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市教育技術中心主任夏向榮在啟動儀式上說。相比城區學校,鄉村學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起步晚、資源少。當城區有學校花費數十萬元乃至數百萬元在部署本地人工智能大模型,開展教師AI素養大提升的時候,鄉村學校可能還只停留在圖形化編程階段,設施設備和師資團隊都還難以保證。
但是,鄉村學校也有著獨特的人工智能教育生長點。在“AI進課堂”環節中,溫州市蒲鞋市小學王佳老師帶來《AI識校園植物》的公益課,她以鄉村學校周邊豐富的植物資源為天然的教學素材,讓孩子們既學習了人工智能知識,也了解它們的特點和生長習性。“如此,學習便成了對家園未來的趣味探索,鄉村人工智能教育就不再是城市的復刻,而是一場‘有根’的生長。”市教育技術中心相關活動負責人說。
記者/圖片:曾云畢
編輯:瞿含張
二審:曾云畢
三審:林 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