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35年5月12日,蔣介石預測到了紅軍的行動,乘坐飛機抵達昆明親自部署。他調集十幾萬中央軍和五六萬川軍,在大渡河一帶堵截紅軍,企圖將紅軍徹底消滅。
前有洶涌湍急的大渡河,后有緊追不舍的反動派,中央紅軍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境地。為了能夠順利突圍,毛主席制定了分兵渡河,一支強渡大渡河,一支奪取瀘定橋的戰略行動。
然而敵人早早就將瀘定橋上的木板拆去,只剩下十三根寒氣森森的鐵索,并在對岸設立了防線。
然而這一切并沒有嚇倒紅軍,紅軍勇士們帶著木板,毫不畏懼地沖上了瀘定橋。他們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用自己的熱血和勇氣,為后方被困的紅軍鋪就了一條生命道路。
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英勇故事家喻戶曉,可同時也留下了一個疑問:敵人為何只拆去了橋上的木板,而不是將瀘定橋炸毀呢?
飛奪瀘定橋
劉文輝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
其實蔣介石最初的命令正是毀掉瀘定橋,這樣一來紅軍將面臨全軍覆沒的風險,但駐守在此的軍閥劉文輝卻并沒有奉命行事。
這主要是因為劉文輝與蔣介石之間,并沒有像表面那樣和諧,而是存在著許多矛盾。
早在1929年反蔣浪潮時,作為四川軍閥的劉文輝與諸多反蔣勢力就公開發電反蔣。隨后又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再次反蔣,要求他“克日下野”。
這兩次公開反蔣,使得劉文輝成為了蔣介石的眼中釘、肉中刺,急欲除之而后快。
劉文輝
因此在后來的“二劉大戰”中,蔣介石支持劉湘成功將劉文輝打垮,將劉文輝趕到了貧瘠的西康之地。
1935年5月3日,在紅軍進入劉文輝所轄地區時,蔣介石就下達了“以據險扼守,在隘路處節節腰擊”的命令。
但劉文輝與蔣介石積怨已深,自然不會對蔣介石百依百順,內心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當時國民黨雖然占據了很大的優勢,但如野火燎原般茁壯發展的紅軍同樣不容小覷。五次反“圍剿”斗爭、強渡烏江、四渡赤水等戰役,都體現出了紅軍強大的作戰能力,天下逐鹿形勢尚不分明。
劉文輝
蔣介石一直苦于無法插手川康地區,對劉文輝這些本地軍閥很是排斥。因此蔣介石派出的薛岳所部急匆匆地入康,不僅僅是為了追擊紅軍,更是有著假途滅虢的意圖。
這種事情并非是第一次發生了,盤踞在貴州的“貴州王”王家烈,正是被這樣所架空的。在“協同剿滅紅軍”的名義下,蔣介石令薛岳帶領中央軍實際控制了貴州,隨后王家烈被迫下野。
多年苦心經營的地方,被蔣介石派來的軍隊輕而易舉地接管,這是劉文輝所不愿看到的。
況且紅軍長征打著的口號是“北上抗日”,和地方軍閥并沒有直接沖突,劉文輝也清楚,憑借著自己手中的24軍,是根本無法和戰斗力強悍的紅軍所正面抗衡的。
如果自己的部隊和紅軍硬打,那無疑會使蔣介石坐收漁翁之利。劉文輝既不想與紅軍產生過多摩擦,又怕得罪蔣介石,因此便制定了“只守不攻,尚穩不追,為保實力,避開野戰。”的方針。
在這樣的方針下,劉文輝的24軍沿路大多都是采取被動防守,避戰自保。使得紅軍一路急行到了大渡河渡口安順場。
蔣介石聽聞紅軍抵達安順場,不怒反喜,立即叫囂著要讓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石達開是太平天國將領,幾十年前正是在安順場被大渡河天險所困,最終在這里全軍覆沒。
此時紅軍面臨的險境比當年的石達開更為嚴峻:紅軍手中僅有三條渡船,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將部隊全部轉移,而身后的重兵僅有幾天路程就可以追上紅軍。
安順場
在如此危急的時刻,毛主席及中央軍委果斷決定分兵渡河。一路由楊成武帶領四團戰士們,北進奪取瀘定橋;一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部隊從安順場強渡大渡河。
與時間賽跑的紅軍
安順場據瀘定橋有160公里,形勢所迫,中央軍委只給了楊成武及四團三天時間。楊成武及戰士們接到命令后,將一切危險和困難統統拋之腦后,只剩一個信念:“前進!前進!”
剛剛開拔30公里,紅軍戰士們就與沿途攔截的敵軍交上了火。負責攔截的敵軍依靠天險,本來頗有信心,但在紅軍不畏生死的沖鋒之下,很快便四散而逃。
楊成武
第一天的行軍直到半夜才扎營休息,由于有著敵人頻頻阻撓,這一天趕了40公里路程。第二天早上五點鐘,天還未亮,紅軍戰士們就再次背上槍出發了。
計劃趕不上變化,在部隊剛剛走了幾里路時,通信員便快馬趕來送了一封中央軍委的電報。
要求部隊以最高的行軍速度前進,在明天奪取瀘定橋,也就是說四團戰士們要在一個晝夜行軍120公里!
大渡河對岸的敵軍也在此時得知了紅軍要奪取瀘定橋的消息,急忙抽調出兩個旅朝著瀘定橋方向增援。紅軍戰士們個個像插了翅膀一樣狂奔著,他們不僅要超越敵人,更是要與時間進行賽跑。
到晚上七點左右,部隊已經足足趕了70多公里路程,這時天上突然下起了暴雨。傾盆的暴雨讓整個天地暗無顏色,伸手不見五指,戰士們只能靠打閃的瞬間分辨道路。
為了節約時間,紅軍戰士們已經一天沒有吃飯了,頂著大雨饑寒交迫地艱難前行著。雨大路滑,戰士們又是摸黑前行,按這種速度在天亮前能趕一半路就已經不錯了。
正在楊成武暗中發愁之時,對岸突然亮起了火光,原來是敵人的增援部隊點燃了火把趕路。楊成武靈機一動,立即命令戰士們點起火把,快速行軍。
為了迷惑對岸的敵人,楊成武找來四川籍的戰士和作戰中抓到的俘虜,讓他們按敵人的號譜應答。
楊成武
敵人見對岸如此大搖大擺地點燃火把,于是便信以為真,將隔河前行的紅軍當成了“友軍”。
到半夜十二點時分,河對岸的火光猝然消失了,原來是疲憊的敵人準備宿營了。敵人終于撐不住了!紅軍戰士們大喜,趁著這一大好時機快速前進著。
大雨絲毫沒有停歇的跡象,山間的羊腸小道本就崎嶇難行,現在更加濕滑,稍有不慎便會跌倒。一些身心俱疲的紅軍戰士走著走著便打起了盹,直到后邊的戰士趕上才猛然驚醒,繼續加快步伐行進。
在紅軍戰士們鋼鐵般地意志支撐下,他們一晝夜行軍120公里,在第二天早晨六點抵達了瀘定橋西岸。瀘定橋橋西守軍此時尚在睡夢之中,他們怎么也想不到紅軍能來得如此迅速,很快便被悉數殲滅。
飛奪瀘定橋
戰士們稍作休息,便又投入了作戰準備。只見河東河西兩岸高山聳立,兩山之下是惡浪滔滔的大渡河,在陡峭狹窄的峽谷之間翻騰著,發出如雷鳴般的浪聲。
這樣洶涌的浪潮,別說渡船而過了,就連河中的魚蝦都難以在此停留。作為兩岸唯一連接點的瀘定橋,正孤零零地聳立在大渡河之上,橋上的鐵索散發著冷冽的寒光。
原本橋上的木板已經被敵人所拆去,現如今只剩下十三根光禿禿的鐵索,令人不寒而栗。鐵索的那頭,已經豎立起了一個堅固的橋頭堡,露出了黑漆漆的機關槍口。
而在橋堡之后,便是堅固的瀘定城,上邊同樣架有機槍防守。發現橋西的紅軍后,橋東的守軍便立即向著紅軍掃射,一時間橋西岸煙塵四起,讓渡橋更加難如登天。
守軍不禁洋洋得意起來,狂妄地朝著紅軍叫喊:“你們飛過來吧!我們繳槍啦!”即便困難重重,但為了中央紅軍能夠順利脫險,楊成武還是下定決心要誓死拿下瀘定橋。
奪橋行動由22名自愿報名的突擊隊員為先鋒,剩余的紅軍戰士們則負責火力掩護。
下午四點時分,隨著司號員吹響沖鋒號,22名突擊隊員手持沖鋒槍,背著鋒利的馬刀,怒吼著發起了沖鋒。
在戰士們的火力掩護下,突擊隊員們一邊扶著橋上的欄桿,一邊踩著光禿禿的鐵索,朝著對岸攀爬而去。緊隨其后的便是三連的戰士們,他,一邊向前攀爬,一邊為部隊搭設木板。
敵人沒想到紅軍真的敢發起沖鋒,手忙腳亂地進行還擊,但明顯不敵勇猛的紅軍。看著對岸越來越近,突擊隊員們愈發精神抖擻,攀爬的的速度越來越快。
橋堡中的敵人被英勇的突擊隊員所震懾,紛紛沒了斗志,向城內四散而逃。對岸是密密麻麻的槍林彈雨,身下是奔騰不息的洶涌江流,但這些都沒能阻擋不畏犧牲的突擊隊員。
眼看突擊隊員就要爬完最后一節鐵索,即將接近敵人的橋頭。這時城中的敵人突然將拆下的木板丟出,并倒上煤油點燃,想要用熊熊大火阻撓紅軍的步伐。
峽谷的狂風一吹,火勢便更加旺盛,瞬間將峽谷照得通紅。突擊隊員們一時間也被這大火所震住,楊成武見狀立即振臂高呼:“同志們,沖過去!莫怕火!敵人垮了!沖啊!”
戰士們一齊吼了起來,突擊隊員們不顧一切地朝著火海沖去。躍過唬人的火舌,抄起馬刀向城中喪膽的敵人砍去。而大部隊也踩著剛剛鋪就而成的木板,如潮水般涌向對岸......
飛奪瀘定橋之后,中央機關和主力紅軍相繼順利渡過瀘定橋,成功跳出了敵軍的包圍圈。蔣介石得知后惱怒萬分,給予劉文輝記大過,但也已經無法改變紅軍成功突圍的事實。
為何沒炸毀瀘定橋?
那么劉文輝為什么只拆掉了瀘定橋上的木板,而不是選擇將瀘定橋炸毀呢?劉文輝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個原因:瀘定橋不能炸。瀘定橋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用于加強川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幾百年來都是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如果毀掉了瀘定橋,那么該地區的政治、交通、經濟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一旦炸毀了瀘定橋,重修的龐大費用,屆時只能由他自己承擔。況且這樣一來,自己注定會背上千古的罵名,這并不利于劉文輝在此地區的統治。
況且沒了瀘定橋,劉文輝便只能在貧瘠的西康地區畫地為牢,這是欲與老對手劉湘繼續抗爭的劉文輝所不能接受的。
劉湘(左)、劉文輝(右)
第二個原因:紅軍和劉文輝之間并沒有直接沖突。軍閥們表面上服從蔣介石的領導,可背地里卻與蔣介石有著很深的矛盾,因此對“圍剿”紅軍一事并不上心。
只要紅軍不在他們的地盤,他們倒也樂得看兩虎之爭。在紅軍路過四川之時,軍閥劉湘便曾交代部下:“給紅軍活路就是給自己活路”。
兵強馬壯的劉湘尚且如此,更何況僅有兩萬兵馬的劉文輝呢?
一旦瀘定橋被毀,陷入絕境中的紅軍勢必會與劉文輝的部隊殊死斗爭,最后只能落得兩敗俱傷的境地。蔣介石正好可以趁此機會借著“剿共”之名進入西康,將紅軍和劉文輝的勢力一網打盡。
蔣介石
紅軍部隊深得人心,一路上廣受人民群眾歡迎,和這樣的部隊交好對于自身鞏固統治同樣有好處。
劉文輝的這一決斷也從側面反應了他親共反蔣的心理,為他日后率部起義埋下了伏筆。
第三個原因:劉文輝的自大和誤判。
在劉文輝看來,瀘定橋易守難攻,只需要拆掉橋上木板,便可以成功阻礙紅軍通行。況且此時他的部隊及蔣介石的部隊都在前來支援,并不需要炸橋。
但令他沒想到的是,紅軍能以不可思議的毅力一個晝夜行軍120公里,如神兵天降般降臨。即便如此,橋頭的守軍也認為紅軍無法渡過大渡河,因此便放松了警惕。
然而十三根光禿禿的鐵索,并沒能讓紅軍望而卻步,反而成為了死里逃生的救命稻草。
眼見紅軍即將突破防線,守軍這才慌忙點燃了木板。但一路上那么多艱難困苦都沒能難倒英勇的紅軍,區區火墻又怎么能阻擋紅軍前進的腳步呢?
紅軍之所以能一次次克服千難萬險,粉碎敵人的陰謀詭計,并不是靠所謂的“巧合”、“僥幸”。而是靠著堅定不移的信仰、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這樣的部隊是所向披靡,攻無不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