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一個早晨,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郭崇立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來信。
這封信是一名肯尼亞高中生寫的,她在信中說自己是幾百年前鄭和水手的后裔,想要去中國認祖歸宗。
這看似惡作劇一般的內容引起了郭大使的興趣,他專門親自去見了這個寫信的非洲女孩。
最后經過專家的確認,這個女孩沒有說謊,她身上真的有中國血統。
那么當年她的祖先是怎么到達肯尼亞的,這里面又有什么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一封特殊的來信
2002年,郭崇立從杜起文手中接過了中國駐肯尼亞大使的職務,開始正式在非洲的土地上工作。
因為我們國家和第三世界諸國的關系普遍比較親密,所以上任之后郭大使的工作開展的很順利。
這天早晨,剛剛上班的郭大使正在看報紙,秘書就拿著一封薄薄的信件走了進來。
這是一封寫給大使館的信,只有兩張紙的內容。
但就是這兩張紙,郭大使卻翻來覆去的看了好幾遍。
放下信紙以后,郭大使嘴里默念了“姆瓦瑪卡·夏瑞馥”這個名字好幾遍。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封信就是這個叫姆瓦瑪卡·夏瑞馥(Mwamaka Shariff,另譯:沙里夫、夏瑞福……)的肯尼亞高中女學生寫的。
她在信中說自己的祖先是當年隨鄭和一起下西洋的水手,因為身上留著中國人的血脈,所以她想要去中國留學。
這內容怎么看都有些惡作劇的味道在里面,但郭大使卻沒有著急下結論,思索再三決定親自見一見這個小姑娘。
如果她說的都是真的,那么這件事情會成為中肯兩國友誼長存的再一次見證。
按照信中所寫的地點,郭大使帶著工作人員找到了寫信的肯尼亞女孩。
看到女孩的第一眼,郭大使就知道這一次他們沒有白來。
這個消瘦的非洲女孩看上去明顯和身邊的其他人有些不一樣,她的膚色要更加的淺一些,而且面容也帶著亞洲人特有的柔和。
“你好夏瑞馥,我是中國駐肯尼亞大使,我收到你的來信了,咱們能聊一聊嗎?”
郭大使的話讓姆瓦瑪卡·夏瑞馥喜出望外,忙不迭的點起了頭。
從聊天中得知,這個女孩子出生于帕泰島,小時候就聽族中的人說他們的祖先是來自中國古代的水手。
為了證明自己沒有說謊,女孩還說自己家保存有中國的古瓷器,這種瓷器島上很多人家中都有。
心中已經有了判斷的郭大使溫和的沖著女孩笑了一下,然后告訴她要好好讀書,等她高中畢業了,一定安排她去中國留學。
回到大使館,郭大使就把自己掌握的資料傳遞給了國內的專家,希望他們可以更加詳細準確的搞清楚女孩的身世。
專家們能夠從只言片語中復盤出這段幾百年前的歷史嗎?
一段被塵封的歷史
根據郭大使傳過來的消息,專家們判斷姆瓦瑪卡·夏瑞馥口中所說的祖先應該是追隨鄭和第四次到第七次下西洋的水手。
要知道當年鄭和下西洋是從永樂三年,即1405年一直持續到1433年的宣德八年。
這其中的跨度足足有28年之久。
這種前無古人的壯舉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鄭和的船隊最遠只是到達了三佛齊和爪哇一帶。
這兩個地方都在現如今的馬來西亞群島,距離我們國家并不算太遠,在唐宋的時候,就已經和中國有外交和貿易往來了。
第二次鄭和下西洋走的也不算太遠,大部分海上線路都和第一次重疊,只是又去了今天的泰國、越南和斯里蘭卡等地。
這兩次的下西洋之旅讓鄭和的船隊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因此上第三次下西洋他們的行程遠了不少。
根據史料記載,這一次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了非洲東岸的索馬里一帶。
正是因為遠洋船隊一次次打破航行的極限,所以第四次下西洋的時候,鄭和率領船員和水手到達了今天的肯尼亞一帶。
在第四次鄭和船隊回國的時候,隨同船隊一起造訪大明王朝的非洲諸國使者還向皇帝進獻了瑞獸“麒麟”。
所謂的“麒麟”其實就是非洲草原上的長頸鹿。
這更加說明了這次遠航,鄭和的船隊確實深入了非洲大陸。
之后鄭和的船隊又陸續遠航三次,最遠到達了非洲南端,接近了莫桑比克海峽。
由于當時的航海技術還比較落后,遇上風浪的時候很容易在海面上出事,所以有水手流落在外是非常有可能的。
為了進一步驗證專家們的判斷,駐肯尼亞大使館專門派出了工作人員到帕泰島上進行走訪。
在走訪中工作人員發現這里確實有不少中國水手的傳說,而且島上曾經還有姓萬的人家存在,只不過后來他們都搬走了。
雖然這些有著特殊姓氏的人搬走了,但被稱為“瓦上人”的姆瓦瑪卡·夏瑞馥一家都還在這里生活著。
他們和上高中的瑪娃瑪卡一樣,身上多多少少都帶著東方人的外貌特征。
在姆瓦瑪卡·夏瑞馥的家中,工作人員見到了她所說的古瓷器。
那是一個已經有些破損的青花小碗,完全符合中國瓷器的特點,除了這個小碗,工作人員還在其他人家里還發現了不少瓷器的碎片。
把這些瓷器的照片發回國內后,專家們很肯定的表示,這些瓷器確實都是明朝的產物。
如此一來,姆瓦瑪卡·夏瑞馥的身份也基本板上釘釘了,她的的確確就是幾百年前中國水手的后裔。
在謎團解開的時候,專家們很好奇當年這些流落在外的水手們是如何融入進土著人當中的。
要知道雙方語言不通,膚色和相貌差異也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融入對方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那么當年的水手是如何做的呢?
英勇無畏的中國水手
鄭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朱棣支持發起的,這位永樂大帝雖然得國不正,但雄才大略卻非常了得。
在他的推動下,大明王朝迎來了最鼎盛的時期。
當時明朝的軍事、文化、航海、農業等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和大明王朝的興盛完全不同,彼時的非洲大陸依舊落后蠻荒,土著人基本上都過著刀耕火種的日子。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才會對鄭和口中的天朝上國那么仰慕和崇拜,不惜遠赴萬里都要來中國覲見大明皇帝。
鄭和船隊中的水手們雖然不是有顯赫身份的人,但出生于大明王朝的他們在面對非洲土著的時候依舊有著天生的有優越感。
在帕泰島古老的傳說中,這些水手之所以停留,是因為海上的風浪把他們的船只弄壞了。
為了修補好船只,他們選擇暫時停靠在帕泰島上。
只可惜后來鄭和船隊離開了帕泰島再也沒有回來,所以這些水手也就只能被動的留在這里生活。
一開始土著們抱著很強的戒備心,不愿意和水手們有任何的交流。
但慢慢島上的人發現水手們會很多的技藝,他們可以制造神奇的陷阱,隨便就能夠抓到魚。
發現了這一點后,島上的長者找到了水手們,請求他們幫助島民們除去一條大蟒蛇。
對于手無寸鐵的土著來說大蟒蛇是不可戰勝的可怕存在,但在裝備精良的水手們面前,區區一條小蛇完全不足掛齒。
所以水手們欣然就同意了島民的請求,沒費多大的功夫便把大蟒蛇給殺掉了。
越是原始的人類就越是崇拜強者,此事過后這些水手們成了島上最尊貴的客人。
在漫長的等待過后,水手們知道自己可能永遠都回不去家鄉了,于是他們無奈的選擇了接受現實,開始在帕泰島上定居。
華夏子民都是非常眷戀故土的,這些不幸流落在外的水手們自然也不例外。
和當地人結合后,他們專門修建了一個叫“上家村”的中式小村落,“瓦上家人”的稱呼也是從此開始的。
水手們都掌握著先進的耕種技術,在他們的幫助下,島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觀。
這也讓“上家村”成為了一個特殊的存在,當地的女孩都以嫁入“上家村”為傲。
只可惜在歲月的變遷中這些建筑都損壞了,不然它們更能證明姆瓦瑪卡·夏瑞馥的身份。
水手們慢慢的都逝去了,他們生存過的痕跡也一點點的被時間剝離,但他們的血脈后人一直都記著祖先的故事,一直都想要回到祖先的故國去看一看。
非洲女孩夢想成真
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后,郭大使一直都惦記著想到中國留學的姆瓦瑪卡·夏瑞馥。
2005年7月11日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郭大使希望水手后裔姆瓦瑪卡·夏瑞馥可以在這個意義重大的日子里出現。
所以在2005年3月19日這天,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正式向新聞界宣布:
只要姆瓦瑪卡·夏瑞馥拿到高中畢業證和推薦書,中國外交部就會給她一個公費留學的名額。
姆瓦瑪卡·夏瑞馥沒有辜負中國同胞的好意,在6月的時候,她順利的高中畢業,拿到了來中國公費留學的機會。
為了讓她能夠心無旁騖的專心學習專業技能,中國政府還給姆瓦瑪卡·夏瑞馥提供了全額獎學金。
因為姆瓦瑪卡·夏瑞馥的媽媽曾經生病是被中醫給看好的,因此來中國之后,姆瓦瑪卡·夏瑞馥選擇到南京中醫藥大學留學。
2005年7月,姆瓦瑪卡·夏瑞馥來到了中國,在相關人員的陪同下,她參加了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并到江蘇太倉開始了自己的“尋根”之旅。
之所以要到這里,是因為江西省太倉市劉家港是當年鄭和船隊第一次下西洋的起錨地。
也就是說當年姆瓦瑪卡·夏瑞馥的祖先很可能就是從這里遠赴海外,并不幸流落到帕泰島上的。
之后南京電視臺《鄭和下西洋》紀錄片劇組還專門采訪了水手后裔姆瓦瑪卡·夏瑞馥。
這段采訪在2005年12月28日,由中國國際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節目名字就叫《肯尼亞的“中國女孩”》
當所有的喧囂離去后,姆瓦瑪卡·夏瑞馥正是開始了自己的求學之路。
因為她的漢語水平很差,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姆瓦瑪卡·夏瑞馥學的非常吃力。
得知這個情況的老師和同學們積極的幫助她,在大家愛心的幫扶下,姆瓦瑪卡·夏瑞馥的漢語水平快速的升高。
在大一結束的時候,姆瓦瑪卡·夏瑞馥已經完全脫胎換骨,可以講一口流利的漢語。
學習了幾年之后,姆瓦瑪卡·夏瑞馥被安排到太倉市中醫醫院實習。
剛開始面對患者她還很緊張,生怕自己的外貌會讓別人感覺到異樣。
但沒有想到太倉的市民們對這個“洋中醫”非常包容,這讓姆瓦瑪卡·夏瑞馥那顆忐忑的心漸漸的平復了下來。
雖然心中非常喜歡中國,對中國有著天生的親近感,但在學業有成之后,姆瓦瑪卡·夏瑞馥還是選擇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這是因為她的家鄉還很落后,很多人生病了都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
當時姆瓦瑪卡·夏瑞馥選擇中醫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可以用學到的醫術給家鄉父老治病。
現如今姆瓦瑪卡·夏瑞馥已經是肯尼亞有名的醫生,在工作之余她積極參加各種的社會活動,為中肯兩國友誼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結語:
一封特殊的來信揭開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也譜寫出了中肯兩國源遠流長的深厚情誼。
幾百年的歲月變遷如同一個輪回,讓這份彌足珍貴的友誼再一次重現。
姆瓦瑪卡·夏瑞馥回歸中國是數百年友誼的見證,也是新時代中肯關系的一個體現。
當年鄭給非洲這片土地帶過去的和平溝通與文化交流,現如今以變成兩國攜手發展的共贏局面。
參考文獻:
華僑華人:“非洲中國人后裔”之謎——羊城晚報.2005年07月03日
姆瓦瑪卡·夏瑞福——頭條百科
考古學者發現鄭和下西洋時代可能有中國人留在東非新證據——國際在線官方賬號
家國萬里丨一個肯尼亞“中國女孩”的故事——看看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