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帆書 · 徐徐來
來源:帆書(ID: readingclub_btfx)
在古希臘的德爾斐神廟里,有道神諭說:蘇格拉底是雅典最聰明的人。
蘇格拉底卻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為什么神會覺得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呢?
因為比起那些在專業領域有點研究就覺得自己無所不知的人來說,他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這才是真知。
真正的智者,懂得時刻保持空杯心態,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而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根本原因就在于認知的不同。
1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自以為是
網上有一張圖,把人的認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無所不知,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第二層,知道自己不知道——對未知領域充滿敬畏,看到自己的差距與不足,并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
第三層,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第四層,不知道自己知道——保持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處于第一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無知無畏狀態里。
殊不知這種低水平的認知,是一個人最大的貧困。
大學的時候,喜歡讀王小波。
對他在《沉默的大多數》的開篇自序中一段敘述,至今印象深刻。
王小波說自己年輕的時候讀蕭伯納的劇本《巴巴拉少校》,對其中一段戲感觸很深:
工業巨頭安德謝夫老爺子,見到了多年不見的兒子斯泰芬,問他對做什么有興趣。
這個年輕人在科學、文藝、法律等一切方面一無所長,但他說自己有一項長處:會明辨是非。
老爺子隨即反問道:“這件事難倒了一切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怎么你什么都不會,就會一個明辨是非?
王小波當時看到這段文章時只有二十來歲,頓時痛下決心,說:
“這輩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個一無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年輕的時候,我們掌握了一些粗淺的人生道理,就以為自己無所不知,對世界妄加判斷。
這種認知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指能力不足、認知水平低的人,會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認為自己比實際情況更聰明。
就像達爾文說的那樣:“無知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產生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我們常常會高估自己的能力還不自知。
絕大多數司機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在平均水平之上,能演《速度與激情》;
看到別人上臺演講侃侃而談,會覺得這件事超簡單,真輪到自己卻異常緊張;
對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隨意發表看法,“攝影師的工作不就是拍照么”、“火力發電多不環保,要我就全換成水電”。
正如羅翔老師所說:
“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擁有一種莫名奇怪的勇氣和自豪感。
因為知識越貧乏,你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你根本沒有聽過與此相對立的觀點。”
田野上的麥穗,麥穗空癟的時候,它總是長得很挺,高傲地昂著頭。
麥穗飽滿而成熟的時候,總是表現出溫順的樣子,低垂著腦袋。
麥子如斯,人更甚之。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無知,越是自以為是又不思進取,結果命運就越糟。
而認知水平高的人,越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越容易改進,在生活中也會過得越來越好。
2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人生越被動
有一個基督徒,他不會游泳,卻掉進了海里。
他在海里掙扎的時候,看到了一艘船,船上的人要救他。
但他不愿意,要等上帝來救他,他在海里繼續掙扎。
然后又來了一艘船,船上的人又要救他,他還是說:“不行,我要等我的上帝來救我。”
最后,這個人淹死了。
他的靈魂飄到了天堂,見到了上帝,他埋怨上帝為什么不救他。
上帝說:“我明明已經派了兩艘船去救你,是你自己不愿意上來。”
這則寓言故事中的信徒,就像面對一輪一輪機會來臨,選擇忽視不信的我們。
錯過之后又抱怨世道不公、人心不古、命途多舛。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人生越被動。
認知水平越高的人,越能清晰辨別出哪些是真正的機會。
主動與被動,注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被動的人被人牽著走,主動的人帶領別人走。
他們能夠把握每一個能夠主動做出選擇的機會,盡全力掌控自己的人生。
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林肯就是如此。
林肯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父親靠開墾荒地和打獵養活一家人,母親是一個平庸的農婦。
而林肯卻有著淵博的學識、優秀的管理能力與演講能力。
更令人震驚的是,他一生受正式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都不滿一年。
年少的他擁有了一種寶貴的品質,就是對知識的不懈追求。
而且無論是農夫、商人、律師還是村儒學究,他都能從其身上學到很多知識和道理。
他在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以后,曾說:“我能夠達到這一點小成果,完全是日后應各種需要,時時自修取得的知識。”
認知水平高的人,總能遵從自己的本心,勇敢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3
真正的成長,是認知升級
獵豹的CEO傅盛曾經說過:
“最大的競爭差異,在于認知。只要能夠突破思維障礙和思維邊界,就能夠變成不一樣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卡在一件事上,并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嘗試了大腦中所有已知的辦法而依然無效。
你每天很努力工作,收入卻一直上不去;
你很用心地經營家庭,夫妻感情卻越來越淡;
你花了很多時間在孩子身上,他的成長卻始終達不到你的期望。
久而久之,我們會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不斷抱怨生活。
此時的我們,可能處于一種認知遮蔽的狀態中,就像一條魚缸里的金魚,永遠意識不到魚缸的存在。
唯一打破魚缸的方法,就是認知升級。
提升認知分為兩個層面,分別是自我認知和對世界的認知。
自我認知,是一切認知的前提
《解惑》這本書中提到:
“如果你對自己沒有觀察,你對自己沒有覺知,你不了解你的內心,你很難了解別人的內心。”
認知的提升,應該從打開自己開始。
1. 修身正心,知行合一
修身在于先修心,更在于修知行合一。
如果一個人心術不正,對什么都懷有敵意,那么他的認知就會不準確,從而導致錯誤的判斷。
網絡發達、言論自由的年代,很多人活成了杠精和鍵盤俠。
對任何事情都心存偏見,通過抬杠來凸顯自己的優勢。
修身正心能夠讓我們不輕信盲從,積極地面對問題,理性地處理問題。
2.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一個人什么都不信,是很可怕的;但是一個人什么都信,卻也可悲。
身邊有些年輕女孩子,很容易相信抖音上那些看似浪漫實則荒誕的愛情觀。
這種試圖用別人的大腦,來思考自己的人生的認知方式,會讓我們的人生越走越窄。
只有用全面的目光看問題,才能看清本質。
在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獨立思考,養成求證搜索的習慣。
而不是根據片面的了解和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這無疑是盲人摸象。
對世界的認知,是升級認知的關鍵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
你對世界的認知層次越深,世界給你帶來的痛苦就越少。
1. 博觀而約取
蘇軾有句名言: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這就是他的學習和認知提升之道。
“博觀”,就是廣泛涉獵。“約取”,則是一個去蕪存菁、提煉精華的過程。而“厚積薄發”,是指在積累雄厚之后,慢慢地釋放出來。
真正厲害的人,都應該是終身學習者。
和這個世界建立聯系,然后獲取能量和智慧。
如果不能行萬里路,那就讀萬卷書。
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讀書能夠讓你跟死去的2000多年的人交流,跟不同地域的人、不同國家的人展開思想上的交流。”
那些整天疲于奔命,只知埋頭工作而不愿去接納新鮮事物的人,很容易被時代拋棄。
2.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
《莊子·秋水》說: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每個人都受限于時間和空間,所以我們根本就看不到認知水平以外的東西。
而你的認知水平,往往就是你最接近6個人認知水平的平均數。
這讓我想起蔣方舟說過的一句話:“多讀點書,不然你的三觀是由你的親朋好友決定的。”
有時候身邊的人就能決定你的生活層次,因為環境對于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而要改變這一切,需要擴大生活圈子。
與優秀的人同行,自己也會有一萬種可能變成優秀的人。
人有兩次生命,一次是肉體出生,一次是認知覺醒。
你的認知在哪個層級,你的人生就處在什么狀態。
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我們站得越高,世界也就越廣闊,越豐饒。
認知高級的人,都具有空杯心態。
永遠保持積極進取的開放態度,向外探尋,向內思考。
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
【必學線上課程】
【全面專業系統的管理服務體系】
陪伴企業成長——幫助企業持續管理能力改進
輔導/微咨詢/實踐工作坊/定制服務
為組織賦能——幫助企業管理績效提升
線上/線下課程/專題內容
詳情請咨詢:
電話: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獲得更多管理思想與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