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最近呢,胖胖刷到網上有一段高贊視頻,一位父親痛心疾首地反思,聲淚俱下地哭訴自己對孩子的“內卷”教育,意識到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當成了競爭工具,卻忽視了孩子本身的成長節奏。
這位父親講述了他的經歷:
他壓著孩子背誦到深夜,又在早上六點半把孩子拉起來繼續背。
結果,托班老師反映,孩子中午在課堂上打瞌睡,這是以前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這位父親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真的做錯了。
他開始自責:“一個十歲的孩子,為什么要讓他這么卷?為什么不能卷自己呢?”
這番話其實胖胖聽了很是觸動。
雖說胖胖還沒做過家長,但在教培行業待了幾年,也知道這種家長“內卷焦慮”已經成了一種社會的普遍現象。
像一些家長每天刷著朋友圈、家長群,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彈鋼琴、練奧數、考級拿獎,就忍不住焦慮:
“自己的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這份焦慮,讓教育變成了一場沒有終點的競賽:
孩子必須比別人多學一點、多練一點、多考一點,生怕落后。
但胖胖一直堅定地認為,這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長。
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節奏,過度施壓只會適得其反。
那位父親的經歷就是最好的例子:
孩子的困倦、疲憊,甚至對學習的抵觸,都是被“卷”出來的。
而這還只是短期影響,長期來看,孩子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厭學、焦慮,甚至自我否定。
其實胖胖寫過很多次,胖胖理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去“贏”別人,而是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成長,擁有獨立思考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盲目內卷,只會剝奪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把成長看成一種痛苦的負擔。
就是這種“雞娃”的本質,其實有些時候是家長在和家長較勁。
可能很多家長可能沒意識到,他們拼命“卷”孩子,背后的真正動機,其實是為了在家長圈里不掉隊。
為什么孩子學一門才藝,家長非要讓他考級?
為什么孩子成績不錯,家長還要報各種輔導班?
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是家長害怕自己“輸”給其他家長。
大家都在拼命砸錢、砸時間,誰家孩子學得更多、更早,誰就更有“面子”。
但問題是,教育的目標,是孩子的未來,而不是家長的虛榮心。
不少孩子被迫學了一堆“高端”才藝,最后連基本的興趣都沒有,長大后統統扔掉——這算是成功的教育嗎?
像那位父親最后意識到:“他從來沒有拿我跟別人比,他沒有說過我哪個同學家里已經買房了、我哪個同學爸爸開什么好車。但是我在他心中的形象,就是可以頂天立地的那種形象。”
對吧?
孩子根本不在乎家長的社會地位,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讓他們安心成長的父母,而不是焦慮的競爭者。
孩子不是私人物品,而是一個獨立的人
我們從最基本的邏輯上來說,孩子出生沒有選擇權。
他們的父母是誰、出生在哪里,都是命運決定的。
父母把孩子帶到世界上,并沒有征得孩子的同意。
既然如此,撫養孩子到獨立,是一種自我選擇的責任,而不是一種“恩惠”。
但在現實中,很多父母卻認為:
既然我是生你的那個人,我就擁有你的所有權,我可以隨意支配你的人生。
有些家長甚至把孩子當作一件“投資品”:“我供你吃穿、送你上學,所以你必須聽我的。”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功利的思維方式,而胖胖理解親情,真的不該存在一丁點功利。
孩子不是包包,不是房產,不是你買來的寵物,而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生命。
父母之愛,不是控制,而是托舉——用盡全力,把孩子送到他們能到達的最高平臺,支持他們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這才叫親情,而不是簡單的“我養你,所以你欠我”。
小貓小狗會要求孩子“反哺”嗎?
它們拼盡全力養育后代,但不會要求后代“報恩”。
人類作為高等智慧生物,愛如果有雜質,那叫愛嗎?
所以,胖胖理解的愛是成全,而不是控制。
那,這位父親說的“卷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實,很簡單:與其逼孩子卷,不如自己卷。
很多家長要求孩子努力,但自己回家就躺在沙發上刷短視頻,孩子怎么可能有動力學習?
如果家長自己每天都保持學習的習慣,比如閱讀、運動、鉆研自己的職業領域,孩子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換句話說,家長的行動,比口頭上的“你要努力”更有說服力。
比如,你希望孩子學好英語,那你有沒有在工作中主動用英語溝通,或者每天堅持閱讀英語書籍?
你希望孩子自律,那你自己是不是也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而不是每天拖延、焦慮?
就是教育的核心不是“命令”,而是潛移默化的“示范”。
當然,胖胖也理解,很多家長之所以拼命“卷”孩子,是因為害怕孩子將來“混不下去”。
但問題是,孩子的未來真的只靠“內卷”來決定嗎?
看看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他們的人生路徑往往并不是通過死記硬背和考試成績堆出來的。
相反,他們的成功,往往依賴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創造力,抗挫折能力。
這些能力,恰恰不是通過機械式的“雞娃”培養出來的,而是通過真實的生活體驗、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積累的。
當一個孩子被逼著每天學習到深夜,他的學習能力或許提高了,但他的獨立思考能力、興趣探索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呢?
如果這些能力被抹殺,那么所謂的“優秀”真的還有意義嗎?
所以吧,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不是為了讓孩子贏,而是為了讓孩子能走得更遠。
逼孩子“卷”,只會讓他們的世界越來越狹窄。
相反,如果家長愿意“卷自己”,愿意以身作則,讓孩子在自由成長的環境中感受到生命的意義,那孩子自然會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親情,是給孩子一雙翅膀,而不是一副枷鎖。
最后的最后,胖胖分享一段胡適寫給兒子的信:
我養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緣使然的生物本能;
所以,我既然無恩于你,你便無需報答我。
反而,我要感謝你,因為有你的參與,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我只是碰巧成為了你的父親,你只是碰巧成為了我的女兒和兒子,我并不是你的前傳,你也不是我的續篇。
你是獨立的個體,是與我不同的靈魂;
你并不因我而來,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
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