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前幾天胖胖討論了一些互聯網風氣,結果發現就算拉黑了某些內容,算法還是會源源不斷地推薦。
一位讀者朋友評論就說:“為什么拉不黑?”
說白了,就是你不吃,它捏著鼻子灌。
就像某些觀點,必須洗,必須強化輸入,不管你愿不愿意,就像把砒霜當玉液瓊漿,硬往嘴里灌。
其實最近呢,也有朋友勸胖胖,要不要妥協一下,開個小號,寫點“贏麻了”的文章,反正只要文字堆砌得夠華麗,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但胖胖真寫不了,光是想象那些字句就覺得犯惡心,下不去筆。
既然寫不了這個,那只能寫點別的。
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這日子,是越過越好了?
像前幾年還在大力鼓吹的狼性文化、996福報,怎么突然就開始改善了?
一些大廠開始站出來說:加班是不健康的!內卷是不對的!工作和生活要平衡!
甚至有某些家電公司明令規定,晚上6點20必須下班,HR一個個催著人走,生怕員工累壞了身體;
還有的企業直接發話,禁止“內卷式”競爭,嚴禁下班時間開會,鼓勵大家享受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
這一下子就變了,對吧?
是不是像是企業突然良心發現了?
好像從現在起,員工終于能按時下班,回家吃頓熱乎飯,甚至培養個興趣愛好,過上幸福的打工人生活?
這畫面,想想都讓人感動得流淚。
可是,等等,他們什么時候開始在乎員工的幸福感了?
什么時候開始關心大家的健康了?
這些年,怎么沒見他們有這個覺悟?
就是這種極致化的內卷可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某些帶頭企業推崇的狼性文化一步步堆積出來的。
什么叫狼性文化?
簡單說,就是要求員工像驢一樣工作,拼命奮斗,榨干自己,直到報廢。
當然,還有那句“996是福報”,當年某電商大佬可是親口說過的,意思是如果你每天9點上班,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那是修來的福分。
于是,各大公司紛紛跟風,不僅合理化加班,還給它貼上“奮斗者文化”的包裝,把長期透支健康、不計成本的奉獻,塑造成一種福報。
可問題是,人真能無止境地拼搏嗎?
等到35歲,身體熬不動了,精力也大不如前,那怎么辦?
企業的答案很簡單:扔掉。
于是,我們看到了今天的“35歲危機”——大廠默認不招35歲以上的員工,甚至連面試機會都不給。
互聯網、金融等行業,35歲成了“隱形裁員線”,不管你能力多強,都可能被掃地出門。
那些曾經熬夜加班、燃燒青春的員工,最終連一張體面的辭退信都拿不到,只能在裁員名單上默默消失。
像前幾天,胖胖就刷到了一經濟學家姚洋在公開場合點名批評某些大廠,說“35歲危機”就是它們搞出來的!
他甚至建議年輕人拿起法律武器去告這些企業,因為企業本該承擔社會責任,而不是隨便用完就丟。
胖胖看了,覺得他說得沒錯。
過去,我們有“人口紅利”,企業可以隨便裁員,因為外面有大把年輕人可以頂上來。
但現在呢?
我們的平均年齡已經38歲了,35歲的人連平均線都沒到,就該被淘汰?
那,現在有些企業高喊“反內卷”,真的是覺醒了嗎?突然變好人了嗎?你信嗎?
要胖胖說,企業從來不會主動讓利,它的一切“讓步”,都是被現實逼出來的。
這一輪“反內卷”,背后有很現實的原因。
首先,咱們可以看看,歐盟最近出臺了法規,明確表示凡是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一律禁止進入歐洲市場。
這意味著,如果企業還在搞996、超時加班,被舉報了,產品可能連出口都出不了。
所以,某些企業嘴上說著“關愛員工”,實際上是為了規避國際市場的風險,生怕被貼上“強迫勞動”的標簽,影響自己的算盤,自己的全球競爭力。
所以,這一輪“反內卷”其實是企業的自救,而不是良心發現。
既然企業的“反內卷”只是自救,那按正常來說,一個真正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該是什么樣的?
胖胖覺得,按正常來說,就不能不應該再把35歲當作淘汰線,而是要建立真正的職業發展路徑,讓員工能長期成長,而不是“用完就丟”。
反內卷,也不該只是強制下班,而是要改變考核方式,讓工作回歸效率導向,而不是“誰加班久誰優秀”。
如果企業違法,勞動者應該有更多手段去維權,而不是只能默默接受。
而在有些方面呢,其實也要制定明確的法律,真正保障勞動者權益,而不是讓大家一次次地指望市場的“自我調節”。
所以,它們終于醒悟了嗎?
其實不是,它們只是被現實倒逼了。
從來沒有什么良心發現,只有形勢所迫。
至于那些曾經喊著“996是福報”“狼性文化”的企業,現在是不是該站出來說點什么,做點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