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坊上的“三圣同德”依然可見 天字巷
村中殘存的砦墻
說到砦,你會想到什么?是懸崖峭壁上的旌旗孤堡,抑或亂世烽煙中的森嚴壁壘?
說到村,你會想到什么?是炊煙斜巷里世代相守的宗廟祠堂,還是青磚黛瓦間綿延百年的家族密碼?
且隨我一同走進韓城市西莊鎮的這座古村落——沒有郭姓的“郭莊砦”。
五千年文明長河在此激起浪花,八百里秦川沃野在此舒展畫卷。在司馬遷曾以如椽巨筆勾勒出山河的韓原大地,站在五里外的文家嶺遠眺,郭莊砦的“同舟”精神正裂變出新時代的航跡——昔日的“保命圈”正駛向“共富圈”。數百年風雨剝蝕了城墻,卻讓共濟精神在裂痕中結晶——
當合院門軸第無數次轉動,飛檐翹角、五脊六獸映入眼簾,這座古砦數百年春秋開始有了具象的輪廓——殘垣斷壁里激蕩著金戈鐵馬的寒芒,古柏年輪中沉淀著晨鐘暮鼓的余韻,“千字文”巷陌間浸潤著家訓與風骨的底蘊,“十二連環鼓”的節拍鏗鏘、社火芯子托舉的木軸吱呀……行走其間,磚瓦低語,草木含情,每一步都是對歷史的叩問,每一眼皆是向未來的凝望。這里不僅是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成員,更是華夏文明基因庫中一枚活態保存的芯片。
碧瓦朱檐間,時光在此凝固成詩;巷道縱橫處,鄉愁在此落地生根。而所謂“根”,是血脈的延續,是傳承的精神圖譜,它是軍事堡壘里同仇敵愾的守望相助,是文化基因中敬宗睦族的血脈相連,是鄉村振興時攥指成拳的勠力同心。
軍事堡壘
初聞郭莊砦,以為是郭氏族人的聚居地,然而追溯歷史,才發現這里曾是唐代名將郭子儀屯糧駐兵之地,起初起名為郭莊村。到了明代末期,各族民眾為躲避戰亂,聯合籌資在東北高崖之上夯土筑墻,以砦為屏,在動蕩的歲月里壘起一方安寧,這才有了郭莊砦。
“砦”字通“寨”,《康熙字典》解釋為藩落,即防御性的村落,亦或是一種圍墻或營壘。這座古砦擇險而居,地勢險要,城墻高聳,垛樓防衛嚴密,真正做到了易守難攻。盡管歲月流轉,城墻已隱入歷史的深處,但北墻殘存的磚門洞基址,仍能依稀勾勒出“金城湯池”的輪廓。
在這里,我們遇到了80歲的村民解福民老人。他曾是村里的學堂老師,后來當上了校長,一直對村史研究充滿熱情。他家門楣上是“中丞第”,四合院落中,石刻家訓清晰可辨。說起古砦,老人打開了話匣子。
“我年輕時曾親眼目睹過郭莊砦的南門城樓,高逾十幾米,設有三道鐵城門,更有兩尊神像鎮守,那是村民每天前往田間勞作的必經通道。而北城門則依高墻挖砌而成,成為各家舉行婚喪大事的必經之路。城門外,通往外界的城墻洞口狹小幽深,真正體現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解福民老人回憶道,這樣的防御工事,在戰亂年代無疑為村民們提供了一片安全的避風港,“聽老一輩人說,抗日戰爭時期,這里一度成為國民黨鄉公所的辦事處和韓城北塬糧庫所在地。民國初年,楊虎城將軍還曾親臨此地。”
更令人稱奇的是,這座軍事堡壘以《千字文》擇字命名巷道,在黃土地上編織出了獨特的空間密碼。主巷道如中軸橫貫東西,南北24條支巷寬僅約1.2米,刻意營造的逼仄空間讓入侵者舉步維艱。據老人講述,支巷各有一口水井,確保了村民的生活用水。同時,地下也修筑了蛛網密布的地道和迷宮,與地面巷道方向與位置相對應,形成立體的防御體系,堪稱古代軍事建筑的典范。
由于城墻的堅固,郭莊砦在韓城北塬的歷史地位極高。在沒有飛機、大炮,僅以刀矛為武器的年代,它擁有一套極其牢固的防御工事,因而被譽為“保命圈”。當時,附近的有錢人都爭相在城圈內購房定居,致使城圈內商賈云集,盛況空前。
文化寶庫
如果說砦墻是郭莊砦的筋骨,那古民居、三圣廟與石牌坊便是它的血脈。古砦不語,卻以建筑銘刻族群記憶,這里有磚瓦間的往事,更有共濟同心的未來。
穿行于條石墁鋪的巷道,雕梁畫棟的明清院落次第展開:朱漆門楣上“世進士”“外翰第”“耕讀第”匾額高懸,似在無聲誦讀家族榮光。抬首處,磚、木、石“三雕”藝術恣意延展。古砦歷史文化悠久,名人輩出:崇禎年間,解將軍身披鎧甲,威風凜凜;乾隆年間,衛天官手持朝笏,威震四方;道光年間,貢生陳誥書寫的“旌旗表”墨韻飄香,文采飛揚。此外,還有德高望重的鄉紳陳三老人,以及戰功赫赫的解放軍戰士姚雙喜……
三圣廟位于村北門內東側,現存建筑建于清代。此廟坐北朝南,這里曾供奉桃園結義的肝膽,見證著關中百姓“敬天法祖”的樸素信仰。門外兩側有一對石獅,廟內存有重修、記事、捐銀碑石,其中一通是嘉慶四年(1799年)為整風俗所設的禁條,違者處以罰金。另一通是立集捐銀碑,記載了清乾隆年間西莊鎮就已設立貿易集市。
石牌坊位于三圣廟的西南角,與砦城門遙相呼應。牌坊青石質仿木結構、單檐歇山頂設計精巧別致,柱間浮雕小額枋更是栩栩如生。其面向城門一面額刻“三圣同德”,聯刻“君臣事業昭后代,兄弟恩情在桃園。”向南一面額刻“赫聲濯靈”,聯刻“浩浩英氣垂后世,煌煌義氣振當時。”顯然,這與三圣廟相關,是其附屬建筑,字里行間既見廟堂之高的忠義,又存江湖之遠的溫情。
“在過去,敬宗睦族是件大事。”解福民輕撫青磚墻上的家訓石刻。郭莊砦村還有一個奇特的自然景觀,那就是站在五里外的文家嶺遙望,砦子城墻西高東低,村砦像一艘船在水中飄蕩,故名為“在河之舟”。據說只有三姓以上的人才可以平衡這葉舟,寓意村砦中幾姓人家要親如一家、同舟共濟。
此外,郭莊砦村的“社火、抬幸和鑼鼓”等民俗文化也獨具韻味,素有“郭莊砦的鑼鼓、馬莊的銃、白村的神樓抬不動”之說。尤其是“十二連環鼓”,這一鼓種節奏明快、鏗鏘有力,是郭莊砦文化寶庫中的又一瑰寶。
當遠在三亞的游子林堂在椰風海韻中寫下數萬字的故鄉記憶;當村民陳小斌翻修祖宅時,執意保留其主體結構,格子窗欞重新糊上桑皮紙,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古建保護,更是對文明基因的虔誠守護。
沃野織錦
古村的傳承,在守與破中生生不息。
3月5日,驚蟄春雷喚醒大地,郭莊砦的沃野田疇間生機涌動。在這里,傳統農耕與現代科技正攜手共舞:五座智慧蔬果暖棚列隊成陣,龍須菜與辣椒在恒溫環境里舒展翡翠般的裙裾,“新農人”正在古老文明底板上描繪鄉村振興的工筆畫……
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衛普軍自豪地介紹著村莊的蝶變:“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曾在全鎮率先響應北部萬畝良田工程、率先完成廁所革命、率先實現天然氣入戶、率先建成幸福院……”如今,農田灌溉體系已全面貫通,硬化的路面四通八達,古村正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
網格員走街串巷如梭織經緯,設“家常議站”匯聚民心,以積分制激發村民共謀共治熱情……從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黨員先鋒隊,到人居環境監督崗、便民服務崗、防火督查崗、紀律監察崗、糾紛調解崗,每一處都浸潤著基層治理的繡花功夫。舊陶甕里綻放出月季的新蕊,廢棄輪胎盛滿四季的花色,新繪墻垣流淌著田園的詩行,黨建引領的旗幟飄揚成鄉村振興的燈塔。
當石磨面廠飄起那熟悉的麥香,粉條作坊晾曬致富的銀絳,農文旅綜合體的宏偉圖譜上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真正的鄉愁不是對廢墟的憑吊,而是讓古井涌新泉,讓老樹發新枝,讓文明基因在春風里抽穗揚花。
從軍事堡壘到文化地標,從傳統農耕到產業融合,郭莊砦人始終團結一心,攥指成拳。隨著集體產業的落地生根,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夢想,共富的美好愿景正愈加清晰。展望未來,這座古砦在新時代的宣紙上揮毫:繼續強化黨建引領,依托傳統古村落的文化優勢和黨家村景區的輻射效應,與相關文化旅游企業攜手合作,對傳統院落進行修繕保護與開發利用。通過持續做優做大蔬果產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等措施,引領帶動廣大群眾投身創新創業熱潮中,共同推進鄉村振興產業發展。
同舟者,天下皆可同艙;共濟處,光陰自成史詩。
當晨曦漫過石牌坊的楹聯,新時代的郭莊砦人正以古砦為硯,研磨時光的墨汁;以鄉愁為紙,書寫振興的詩行;以初心為筆,勾勒未來的圖騰——讓軍事堡壘的筋骨里流淌著異姓同舟的熱血,讓千字文巷道變身文旅融合的紐帶,讓同舟共濟的誓言成為鄉村振興的引擎。這,便是文明基因最生動的現代表達,是鄉愁記憶最深情的當代回響,更是鄉村振興最磅礴的韓原答卷!(來源:渭南日報 記者 郭艷 彭一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