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對臺灣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變得前所未有的強硬。
就是從“我罩著你”,變成了“不給錢就不管你了”。
這一變化,不僅讓臺灣當局措手不及。
歷史上,美國對臺灣的防衛態度經歷了幾次重大轉變。
1954年,美臺簽訂《共同防御條約》,那時美國明確承諾保護臺灣。
但1979年建交后,這份條約被撕毀,換成了模糊不清的《臺灣關系法》。
這些年來,美國一直玩“戰略模糊”的把戲——既不明確說要保護臺灣,也不說不保護。
比如,2022年,拜登四次“口誤”說要保臺灣,每次白宮都趕緊澄清。
為啥美國態度變這么快?
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利益。
臺灣在半導體領域的崛起,被美國視為搶飯碗。
臺積電一家公司,就掌握了全球超過90%的高端芯片制造能力。
美國最近對臺灣攤開底牌,提出了一系列幾乎不可能完成的苛刻條件。
這些要求如同一記重拳,直接打在臺灣經濟和民生的軟肋上。
01
第一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堪稱“獅子大開口”——要求臺灣將軍費預算提高到GDP的10%!
這是什么概念?
臺灣,2023年GDP約7600億美元,10%就是760億美元(約2.4萬億新臺幣)。
而臺灣2023年的總財政收入,才約2.8萬億新臺幣。
換句話說,美國要求臺灣拿出全年財政收入的85%來買軍火!
對比一下就知道這有多離譜:
美國自己的軍費只占GDP的3.5%;
以色列這個“四面受敵”的國家,2024年軍費也只占GDP的3.77%;
就連俄羅斯在戰爭狀態下,也只將軍費提高到GDP的6%。
過高軍費往往導致國家崩潰。
上世紀80年代,前蘇聯軍費開支達到GDP的15-20%,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經濟因素。
更早的例子是,二戰前的納粹德國,軍費占比達到GDP的10%以上。
最終,導致經濟崩潰和戰敗。
冷戰時,美國也曾對韓國提出類似要求。
1970年代,韓國被迫將軍費提高到GDP的2.6%,結果導致經濟危機,直到樸正熙政府拒絕繼續增加軍費才緩解危機。
02
第二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同樣苛刻——要求臺積電加速在美國建廠,實質上是要臺灣“貢獻”自己最核心的產業優勢。
臺積電不是孤立存在的巨人,而是一個龐大生態系統的核心。
在臺灣,圍繞臺積電,形成了一個包含400多家中小企業的完整產業鏈。
從原材料供應、設備維護到封裝測試。
臺積電在美亞利桑那州的工廠投資,已從原計劃的120億美元暴增至650億美元,但美國還嫌不夠。
核心產業一旦被迫外遷,原產地就會陷入不可逆的衰退。
美國對臺積電的要求,本質上是要抽走臺灣經濟的脊梁骨。
美國,為何如此執著于逼迫臺積電轉移?
答案很簡單:
美國想要控制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命脈,卻不想付出培育產業生態的代價。
歷史上,美國有過類似的抽骨計劃。
二戰后,美國通過“紙夾行動”,將德國頂尖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轉移”到美國;
冷戰時期,美國又通過各種方式吸引蘇聯科學家。
這些行動的共同點是:
只要人才和技術,不要培育這些人才的社會環境。
美國要的是臺積電的技術和產能,而不是臺灣的繁榮,這是赤裸裸的經濟殖民主義。
03
第三個條件
第三個條件是,解決美臺貿易逆差。
但專家指出,這一逆差主要來自半導體和電子產品——這恰恰是美國自己放棄制造業轉向金融業后出現的結果。
歷史上,美國曾對日本提出類似要求,導致1985年“廣場協議”簽署。
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經濟隨后陷入:
“失落的三十年”。
對臺灣提出同樣要求,無異于重演歷史悲劇。
若臺灣真按10%比例增加軍費,必然會擠壓民生支出。
簡單算一下就明白,如果軍費漲到10%,教育和醫療預算勢必大幅縮減。
這將不僅僅是簡單的產業轉移,而是對臺灣經濟結構的一次“扒皮抽骨”式手術。
這種做法會引發一連串災難性后果,對臺灣普通民眾的生活產生毀滅性打擊。
這些要求的共同點是:
只顧美國利益,不管臺灣死活。
戰前的波蘭依靠英法保護,最終淪為戰場;
冷戰時南越依賴美國,結果美軍撤離后迅速崩潰。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曾經承諾保的對象,幾乎都經歷過被“放棄”的命運——從越南、伊朗到阿富汗,無一例外。
如今,臺灣面臨嚴峻選擇:
要么接受天價保護費,要么被美國視為不值得保護的棋子。
無論哪種選擇,普通臺灣民眾的福祉,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大國的承諾,往往只維持到利益不再的那一刻。
歷史上,美國一直擅長玩這種“以小博大”的把戲。
冷戰時,美國支持阿富汗抵抗蘇聯入侵;
在中東扶持以色列對抗阿拉伯國家;
在東歐支持各國對抗蘇聯影響,這些地區,無一例外都成為了長期動蕩的火藥桶。
04
美國的謀算
美國可能制造臺獨既成事實,逼大陸開戰的戰略。
美國,曾多次使用類似手段:
1898年,美西戰爭前,美國通過媒體炒作“緬因號”爆炸事件挑起戰爭;
1964年,“北部灣事件”被美國用來擴大越戰規模;
2003年,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被用作發動戰爭的借口。
如果美國真的策動“臺獨”,那么臺海戰爭將不可避免。
中國大陸已經明確表態,“臺獨”是不可逾越的紅線。
2016年至2023年,解放軍繞臺飛行從最初每年幾次增加到現在幾乎每周都有。
更重要的是,這些行動越來越具有實戰特征:
不再是簡單地飛過臺灣海峽,而是進行多兵種聯合演習,模擬實際作戰場景。
解放軍現役人數約200萬,臺軍約18.8萬;
大陸擁有航母3艘,臺灣為0;
大陸現代化戰機約1500架,臺灣約400架;
大陸導彈數量是臺灣的10倍以上。
更關鍵的是臺灣的地理弱點。
臺灣島東西最大寬度僅240公里——這個距離意味著什么?
解放軍的炮彈,能從島的這頭打到那頭。
所有重要軍事設施都在解放軍的火力覆蓋范圍內,根本無處躲藏。
芬蘭在冷戰時,通過與蘇聯保持友好關系而避免了軍事沖突;
奧地利,通過永久中立政策在東西方陣營間保持平衡;
相比之下,朝鮮半島、越南和阿富汗則因成為大國角力場而長期戰亂。
最容易被忽視的是普通民眾的生命安全。
如果臺海真的爆發戰爭,遭受最大傷害的將是兩岸普通民眾。
政客們高談闊論戰略對抗。
但戰爭打響時,死的是普通人,而那些做決定的人早就跑到國外去了。
如果,美國真的制造“臺獨”,既成事實逼大陸開戰,臺灣島上2300萬民眾將面臨什么后果?
這是每個關心臺海和平的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05
胳膊夠不著了
從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派第七艦隊進駐臺海,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承諾“逐步減少駐軍”,再到如今不斷升級對臺軍售。
美國一直試圖利用臺灣問題牽制中國。
然而,這張牌正變得越來越不好使。
原因何在?
胳膊夠不著了。
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
1996年臺海危機時,美國軍費是中國的20倍,現在只有4倍左右;
當時美國GDP是中國的8倍,現在只有1.3倍;
當時美國在亞太地區擁有絕對軍事優勢,現在在西太平洋已面臨嚴峻挑戰。
對大陸而言,臺灣問題關乎國家核心利益和民族情感;
對美國而言,則只是眾多地緣政治棋子之一。
在臺灣問題上,時間和地理優勢都在中國一邊,美國的影響力正在下降。
這是不爭的事實。
美國對臺灣的一系列苛刻要求,無意中幫了大陸一個大忙——讓臺灣民眾看清了美國的真實嘴臉。
可能成為推動兩岸統一的催化劑。
就像一個離家出走的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才會想起回家的溫暖。
臺灣最終解決已不是“是否”的問題,而是“何時”和“以何種方式”的問題。
臺灣問題,絕不會一代一代拖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