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7月,夏日炎炎。秦始皇東巡的隊伍戰線拉的很長。
尋常百姓看到皇帝浩浩蕩蕩的座駕緩緩駛來,都會下跪磕頭,大喊吾皇萬歲萬萬歲。這時候的秦始皇總會象征性的掀開車窗上的簾子,揮手致意。
只不過在東巡后期,秦始皇越發懶惰,連車簾兒都不愿意掀開。皇帝身邊日常起居,也只有李斯一個人在照顧而已。
每天李斯都會按照固定的時間將吃食送到馬車里,每日也會有隨從進去主動給秦始皇匯報工作,得到秦始皇的批復后,奏折則被傳遞出來。
大家只能得到秦始皇的旨意,卻沒有人能看到秦始皇的真面目,百姓只以為這是皇帝的尊容,不是誰都可以褻瀆的。
但是讓眾人疑惑的是,這個不露面的皇帝在馬車里逐漸散發出一種臭味。
炎熱的夏季,長時間不洗澡勢必會產生臭味,但眾人沒有想到,秦始皇身上居然如此之臭。但皇帝的心思誰都不敢猜,他們只能看到李斯沿路找來了很多臭鮑魚,將它放在車上,試圖用鮑魚的腥臭味兒來掩蓋皇帝身上的臭味。
十里八鄉的百姓們還沒有看到馬車過來,只要聞到臭鮑魚的味道,就知道是秦始皇的隊伍正在路過此地。
但不久后,結束第五次東巡的秦始皇剛回到咸陽就宣布駕崩離世。他究竟是什么時候死的?難道是在馬車散發臭味的時候就已經在身亡了嗎?
秦始皇死亡之謎:發病
其實,秦始皇就死于這一次東巡的途中,享年49歲。
七月份秦始皇的突然離世,使得趙高和李斯都頗為驚訝,為了先保守秦始皇已駕崩的秘密,他們將秦始皇放在車上繼續巡游。
但是升高的溫度讓尸體很快就腐爛發臭,因此會散發出濃重的氣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選擇將許多臭鮑魚弄到車上,掩蓋尸體的臭味。直到他們將尸體運到咸陽之后,才昭告天下皇帝已經駕崩的事實。
但是關于秦始皇死亡的真正原因,歷史上仍然存在許多的爭議。
第一種說法也是被大家廣泛接受的,那就是秦始皇是病死的,在《史記》當中也記載了這一種說法。
在我們心中強勢的秦始皇,其實自小就患有很多疾病,身體并不是很好。
但是他的性格暴烈,為人剛烈,做任何事情都要親自去做,從不假借于外人之手,所以導致他對于身體的消耗越來越多,身體情況也越發的差。
據說在統一六國之后,為了振興秦國,他每天批閱的文書光重量就超過了120斤。
而且統一六國要做的事非常多,朝政非常繁忙,再加上局勢動蕩,各地還出現小部分的動亂,各種各樣的流言蜚語在國內流竄。
這時候的秦始皇已經感覺到了極度的疲勞。而此次是他第五次巡游。身體的勞累,加上高溫酷暑,是他發病暴斃的主要原因。但是他究竟得的是什么病呢?
很多人在看到史書中的記載,認為秦始皇死之前的特征和癲癇的癥狀非常相似。
因此也有人懷疑,其實秦始皇一直就癲癇,但是考古學家郭沫若卻并不這么認為,反而認為秦始皇得了軟骨癥。
當然他也是從史書當中的一句話來進行分析的。當時書中有一句話形容了秦始皇的長相特征: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
郭沫若認為,這樣的形容幾乎已經可以百分百的肯定,秦始皇就是有生理上的缺陷,還有軟骨病。
“摯鳥膺”、“蜂準”、“豺聲”從外形和聲音上表現出秦始皇就是一個長著雞胸和馬鞍鼻,并且說話氣粗的人,而這些都是軟骨癥的特征。
因為軟骨癥會導致人體骨骼發育異常,患者胸部的形狀像雞一樣成佝僂狀,而且鼻子的形狀也會因此而變異。這個時候他們說話的聲音往往會比較粗,因為得了軟骨病的人往往都會得氣管炎。
綜上所述,郭沫若篤定的認為秦始皇是軟得了軟骨癥,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秦始皇在路途上會引發癲癇和腦膜炎而去世。
但是《史記三家注》當中的解釋卻是另一種。他們認為這段話是描述秦始皇擁有高聳挺拔的鼻子,細長的眼睛。鳥和鷹的是形容秦始皇的虎視眈眈的眼神和颯爽英姿的身材。
豺狼的叫聲也并不是支氣管炎患者說話的聲音,而是代表著洪亮、沙啞和殘忍,與秦始皇殺伐果斷的性格相匹配。
因此,郭沫若認為秦始皇自幼得了軟骨癥這一說法并不被廣大學者所認同,大家只是認為秦始皇身體不好,但具體得了什么樣的病癥,沒有人知道。
秦始皇死亡之謎:謀殺
還有一種說法,雖然不在正史上被提及,但這是許多學者從記載秦始皇的史書上發現的可疑之處中進行推敲的。提出這個想法的人也是郭沫若。
郭沫若認為秦始皇除了身患重病之外,還有被謀殺的可能性。
在查閱了史料,郭沫若發現曾經有一段話記錄秦始皇在死之前右面的耳朵流出來過黑血。
但什么樣的病癥會引發這樣的癥狀呢?思來想去,腦膜炎并不會引起,這可能更像是外力受傷。
想了想秦始皇去世前后的故事,郭沫若更有理由的懷疑,秦始皇可能大概率不是病死,而是被謀殺。至于謀殺的工具,他認為是一個長達三寸的鐵釘。
只有這樣的手法在當時的條件下可以被允許,而且只有這樣做才會導致秦始皇右耳出現黑血。
使用釘子是因為它的造成的傷口較小,用鐵釘釘住腦袋之后,外表如果不仔細發現,是不會找到傷口的,這也有利于趙高轉移大家的視線。
更何況,當秦始皇拉回咸陽的時候,都已經腐爛發臭,更沒有人會在意他耳旁流出的黑血。
當時是秦始皇第五次出游,而這次他攜帶的大臣除了宦官趙高之外,還有他的小兒子胡亥、丞相李斯,還有將軍蒙毅。
讓人覺得驚訝的是,在秦始皇準備返回的途中。本應該在隊伍當中巡邏保衛的大將軍蒙毅,居然被調走遣返到邊關。
讓人覺得蹊蹺的是在秦始皇死后,趙高和李斯不知聽了誰的命令,在秦始皇死后秘不發喪。
其實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很正常的,畢竟有很多皇帝都是這樣的,因為當時如果直接宣告會導致社會的動蕩。
當時距離秦始皇統一六國只過了十多年的時間,社會上還有許多的貴族和外部勢力在影響著國家的安全,大多數百姓心里也不服從秦始皇的暴政,不愿意歸順。
如果秦始皇在東巡的途中駕崩的消息傳出去,可能會引起天下另一種動蕩的局勢。
最重要的是,秦始皇在生前并沒有立儲君,也沒有立太子,這就給了其他人可乘之機。
在秦始皇生前有無數的老婆,光兒子就有20多個。這就讓趙高人可以趁此機會來篡改秦始皇的本意。
果然,在秦始皇離世之后,趙高假冒秦始皇的圣旨,指責長子扶蘇為子不孝,而蒙恬作為臣子,沒有盡到監督的義務,視為不忠,賜了他們死罪。
消息傳到邊關要很久時間,而等他們自殺的消息返回之后,趙高才命令巡游的部隊連夜返回咸陽。
為了讓別人不看出端倪,趙高并沒有直接聲勢浩蕩的打道回府,而是繼續裝作無事的巡游,繞路才返回咸陽。這也就是為什么秦始皇離世之后,還在路上耽擱了如此長時間。
七月份正值夏季,酷暑難耐,秦始皇的尸體保存不當,所以才會發出臭味。
至于丞相李斯能和宦官趙高聯合起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都有共同追求的利益。
他們害怕扶蘇作為長子繼承王位,當時的秦始皇對扶蘇非常寵愛,最后也有意傳位給他。
但最后我們知道的是,胡亥成為了秦朝的第二任皇帝,并不是長子扶蘇,胡亥的登基完全是由于趙高和李斯的支持。
秦始皇被謀殺的真正原因
一代梟雄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居然慘死他鄉,這任誰都無法相信。那么造成秦始皇如此結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必須要提到的就是秦始皇過分的自信心,不做未雨綢繆的計劃。他不相信自己正至50歲的年紀就會突然死亡,更不相信自己信任的宦官趙高會違背他的意愿。
秦始皇的離去特別突然,他自己可能也沒有預料到會突然暴斃。
在他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他也認為自己正當壯年,還可以治理國家,控制現有的局面。所以在選擇立太子的時候,他也只是隨口一提,把事情簡單的交代給趙高,并沒有立下過任何的書面文字。
趙高作為一個宦官,秦始皇對他非常信任,秦始皇也并不認為趙高會在傳位詔書上面動手腳。正是他這樣的自信導致了皇位移主的結局。
其次,秦始皇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修建萬里長城,都是為了能夠存活的時間更長,否則他也不會一直追求可以長生不老的靈藥。
他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一直掌握皇權,他希望自己真的可以千歲萬歲。而正是這樣的貪念使得秦始皇不肯認老,也遲遲不愿意交出皇位。
最后一點,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還是看人不準。
他雖然喜歡長子扶蘇,但是卻將他貶至駐守邊關。當時的秦始皇是自尊心在作祟,不允許別人反對他任何的政策與部署,就算是自己的兒子也不行。
在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中國之后,實行了焚書坑儒,當時的扶蘇就公開表示了反對意見。
扶蘇的舉動卻被秦始皇認為是兒子在挑戰他的權威,于是他不惜“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對扶蘇嚴加懲處,將自己最喜歡的長子扶蘇發配到邊關,與大將軍蒙恬一起駐守邊境,同時將扶蘇當做例子以儆效尤。
接到命令后的扶蘇并沒有過多的爭執,反而收拾上行囊直接上路,他這時也沒有考慮過自己要繼承皇位,更沒有想到以后。
這也就是日后扶蘇在邊關得到假詔書之后,真的按照趙書上的內容選擇自盡的原因。
但有人可能會質疑,堂堂的長子扶蘇怎么到這個時候變得這么愚蠢?詔書讓他去自殺他就真的這么聽話嗎?
其實,從扶蘇被發配邊疆一聲不吭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他對于父親的命令沒有半點要違背的意思。
扶蘇只想通過自己的行為,表達自己對皇帝同時也是父親的效忠。這也就是他為什么在得到假的詔書之后沒有懷疑他的真實性,而是按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態度自盡身亡。
詔書中明確表示,扶蘇冒犯秦始皇的行為不忠不孝,所以必須以死明志。況且,如果他當時不按照詔書的自盡,也是抗旨不遵,同樣是死罪。
盡管當時冷靜的蒙恬勸扶蘇查明真相后再自盡也不遲,但扶蘇卻只留下了一句“父賜子死,尚安復請!”就毅然赴死。
秦始皇沒有想到扶蘇對自己這么忠心,更沒有想到扶蘇對皇位沒有野心。
同時他也沒有想到自己的第18個兒子胡亥這么大膽,眼看著當時自己性命垂危,情況對自己有利,就暗中聯合趙高和李斯擬定假詔書,立自己為太子。
秦始皇更沒有想到,趙高的野心才是最大的那個。他能聯合李斯也是巧妙的把握住李斯的缺點。
李斯出身不高,從楚國小吏變成秦國的丞相,他對于這份來之不易的權利與地位是相當珍惜與渴望的。他擔心立了扶蘇為帝,自己會失去一切,所以被趙高加以利用。
李斯主要是和扶蘇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扶蘇的心理上有儒家思想,而李斯則與秦始皇相同,都是信奉法家。
但是李斯也是趙高手下一個可憐的棋子,否則也不會在不久之后腰斬死去。
秦始皇想不到,陪伴他這么多年的宦官,最后竟是殺害他的兇手。如果是趙高將鐵定扎進他的腦袋,就顯得合理多了。
在當時根本無人發現不說,僅憑趙高的權利也可以隨意的更改史料中真實的記錄。
秦始皇的過分自信,使得他沒有防范心,更沒有提防身邊的人,最終導致自己獲得這樣的結局。
但這一切都是后人的猜測而已,如今這兩種猜測都是被外界所廣泛接受的。一切還要等到找到秦始皇的尸骸,檢查他的尸體后才能有最終的結論。
不可否認的是,秦始皇的離世和他的驕傲自負還是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