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國家戰略布局不斷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核心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作為教育和科研領域的杰出代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長期從事食品微生物相關教學與科研工作。今年全國兩會上,他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教育、食品、農業、健康等多個領域的關鍵問題,以對國家發展全局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觀點和方案,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加快多維協同聯動,培養卓越工程師人才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產業升級的步伐不斷加快,工程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陳衛指出,工程教育的國際化、實踐化和交叉學科發展趨勢愈發明顯。自 2022 年起,教育部全面鋪開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并啟動了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任務,強調“產教融合”,旨在打破傳統高校封閉教育模式。陳衛認為,如何依托高校優勢學科和地方優勢產業,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和創新多樣化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是擺在工程教育面前的新課題。
陳衛強調,要加快多種形式的高校、政府、企業等協同聯動培養卓越工程師。具有優勢學科特色鮮明、地處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積聚地緣的“雙一流”大學,應積極承擔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責任。聚焦國家戰略急需和服務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工程研究生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發展,培養高層次創新型卓越工程師,為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戰略賦能。陳衛表示,這一舉措將為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助力我國從工程大國邁向工程強國。
推動新質食品資源開發,實現食品產業的多元化與可持續發展
食物資源是國家戰略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食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的長遠利益與人民健康福祉。陳衛指出,當前我國食品產業亟需轉型,探索高效、可持續的生產模式。然而,我國食物資源的多樣性和功能性在當前階段還不夠充分,特別是來自森林、海洋和微生物等非耕地資源的比例偏少,無法滿足現代食品產業對營養和健康的多元化需求。
陳衛認為,新興技術如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等,為食物資源的開發與精準營養的構建提供了新機遇。但在食物資源開發利用進程中,技術應用的深度與廣度、跨學科融合的緊密度以及政策體系的完備性,均有待進一步強化與完善。因此,他提出要拓展食物資源邊界,推動全方位資源創新;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構建食物智能制造體系;加大新質食品資源開發應用政策保障力度,一體推進新質食品資源的開發和人才培養,以此推動我國食品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全球競爭力,為實現“健康中國”目標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加快推動微生物資源開發,促進生態環境和營養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微生物是地球生命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聯合國提出的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修復生態環境、提升食品營養品質、改善人類健康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擁有豐富的微生物資源,但在資源開發與共享、技術創新、產業化應用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限制了微生物在生態環境和營養健康可持續發展中的潛力。
陳衛指出,隨著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先進技術的快速發展,微生物研究正邁入一個全新時代,為解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注入了新動力。他認為,應構建微生物資源共享機制,推動協同創新體系建設;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激發微生物技術創新潛力;完善標準法規,規范微生物技術健康發展。通過提升微生物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水平,為實現國家生態環境和營養健康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堅實保障。
支持農業綠色發展,保障國家生態安全
農業綠色發展是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基石,對于維系當代人民福祉及保障子孫后代永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近年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法律法規有待健全、政策執行與實際情況存在不一致等問題。
陳衛認為,要健全“綜合法+基本(專門)法+配套法”相結合的農業環境保護專項法規體系,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制定農業綠色發展政策。同時,加大對農業綠色發展關鍵技術研發的投入,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此外,應建立農民參與農業綠色發展的激勵機制,實施“綠領人才”培育工程。他認為,這些措施將加快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支持體系,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智能紡織材料研究,賦能健康養老產業
我國已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大力推動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智能紡織材料作為紡織與信息技術、生物醫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領域,具備生物傳感、智能調控等獨特的功能屬性,在健康監測、康復輔助等應用場景中,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價值與潛力。
陳衛指出,智能紡織材料有望為健康養老產業帶來突破性的變革,助力推動從“基礎照護”向“智慧康養”的轉型升級。他建議強化智能紡織材料核心技術協同攻關,構建覆蓋材料研發、產品制造到智慧服務的全產業鏈體系;加快智能紡織材料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加速產業化應用生態的培育與完善;構建智能紡織材料全生命周期標準體系,以標準引領產品開發和規范市場秩序,以此推動智能紡織材料在健康養老產業中的廣泛應用,提升我國健康養老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服務水平。
強化益生菌功能聲稱及評價研究,推動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保健食品功能聲稱與評價方法是保健食品研發、監管和市場推廣中的關鍵環節。健全我國保健食品功能聲稱及評價機制,規范產品功能聲稱,是促進保健食品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益生菌作為保健食品的一類重要原料,隨著功能研究逐步深入,益生菌的功能在多個健康領域顯示出較高的應用價值,其功能范圍涵蓋十余個大類。
陳衛指出,與國外相比,我國益生菌相關產品的功能聲稱與相關評價方法、配伍科學基礎研究等有待強化。他建議加強益生菌功能聲稱的科學研究,形成益生菌功能聲稱的證據體系;推進基因組學等新技術在益生菌功能性評價中的應用,提升保健功能評價的科學性;開展益生菌菌株復配基礎理論及科學共識研究,夯實益生菌產業創新產品開發的科學基石;重視益生菌標準法規建設,指導益生菌相關產品科學聲稱。
加速食品創新配料落地應用,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的努力下,生物合成食品配料申報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新食品原料的路徑先后打開。備受行業關注的母乳低聚糖(HMOs)也逐步按程序申報審批。然而,陳衛指出,在 HMOs 的落地應用上尚存在“堵點”,適應生物合成食品配料的審批方式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陳衛認為,加速 HMOs 等生物合成食品配料在嬰配食品中的落地應用,對于提升我國嬰幼兒配方食品的品質具有重要意義。他建議研究進一步優化生物合成食品配料的審查機制,以適應生物合成食品配料的快速發展需求。通過完善審查機制,加快食品創新配料的落地應用,服務食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我國食品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