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 日早讀課,隔壁班王老師在黑板上抄古詩,我卻帶著初一(3)班玩起了 "教室尋寶"—— 每個小組要找到藏在角落的班規卡片,還要用情景劇表演 "如果違反會怎樣"。后排的小胖鉆到講臺底下,舉著 "上課吃零食罰擦黑板" 的卡片怪叫:"這不是昨天我偷吃辣條的報應嗎!" 全班笑成一團,沒人注意到我悄悄記下:小胖的觀察力和表現力,適合當紀律委員。
一、頭三周的 "不務正業",藏著紀律的密碼
從教 15 年,我見過太多 "開學猛如虎,到期中變紙虎" 的老師,去年帶六年級時,隔壁張老師開學第一天就吼:"誰講話就抄課文!" 結果三個月后,她的課堂依然像菜市場。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頭三周的關鍵,不是立威,而是讓孩子 "看見" 規則的溫度。
記得 2019 年接手 "紀律差班",我用了三天做 "班級畫像":讓每個孩子用三個詞形容理想課堂,把答案貼成大樹,當 "笑聲"" 插嘴不扣分 ""可以喝水" 這些詞冒出來時,我就知道:與其生硬灌輸規則,不如讓他們自己設計跑道。最后我們約定:上課舉手可以不用站直,只要掌心朝上;插嘴有理的獎勵 "智慧火花" 貼紙。這些 "不規矩的規矩",反而讓孩子們更愿意遵守。
二、那些讓學生 "上癮" 的課堂,都做對了這件事
今年帶一年級,我在教室角落放了個 "情緒小窩"。上周小美因為忘帶作業哭鼻子,我沒批評她,而是說:"聽說小窩的抱枕會聽秘密,你要不要和它聊聊?" 十分鐘后,小美紅著眼眶出來:"抱枕說下次記得把作業放書包第一層。" 現在這個小窩成了全班的 "情緒充電樁",孩子們吵架了會主動說:"走,去小窩談判!"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見過最聰明的 "紀律管理",是讓數學課代表發明的 "安靜能量條":每節課安靜聽講 10 分鐘,能量條漲一格,滿五格就能解鎖 "數學課玩 20 分鐘七巧板"。當規則變成游戲通關,哪個孩子會拒絕升級?
三、那些 "不管紀律" 的老師,后來都贏麻了
現在我上課很少喊 "安靜",而是用暗號:敲三下黑板,孩子們會默契地接 "一二三,坐端正";講課時突然停頓,就有孩子笑著提醒:"老師被靜音啦!" 這些屬于我們的 "班級梗",比任何紀律委員都管用。正如特級教師于漪所說:"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光。"
上周公開課,教研員驚訝于孩子們的專注:"你們班的紀律怎么練出來的?" 我指了指后墻的 "成長樹"—— 每片葉子都是孩子們自己畫的,寫著 "今天我管住了想說話的嘴"" 謝謝同桌提醒我記筆記 "。真正的紀律,從來不是管出來的,而是孩子們在被尊重、被看見的過程中,慢慢長出的自我約束。
放學時,小胖追著我問:"老師,下周的尋寶游戲藏哪兒?我要當第一個找到的人!" 夕陽里的他,眼里閃著光。
這讓我想起入行時老校長的話:"好的課堂紀律,是孩子們踮著腳夠得著的自由。" 當我們愿意在開學前三周,蹲下身子陪他們建造 "規則城堡",往后的日子里,他們自然會成為自己的守夜人。#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