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8日是第二十五個“全國愛肝日”。今年的主題為“中西醫結合,逆轉肝硬化”。圍繞我國肝病防治現狀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硬化的新進展,本報記者專訪了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施維群全國名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施維群教授是國內著名的中醫肝病專家,浙江省名中醫,全國第六、七批名老中醫藥專家指導老師。就全國愛肝日這個主題,我們深入探訪的過程中碰到了這個故事。
施維群教授正與工作室骨干成員一起參加一場讀書會。會上就一位肝硬化失代償期、肝癌的疑難病例進行深入討論。這是一位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數年前進展到肝硬化,又因其未規律進行抗病毒治療而迅速發展到了肝硬化失代償期、肝腫瘤待排。患者出現了腹腔積液、高黃疸、凝血功能障礙等肝衰竭癥狀,總膽紅素峰值達到了717.9μmol/L。受限于經濟條件,患者未能接受人工肝治療。施維群帶領團隊為其制定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方案,開具了以益氣養陰為主旨的中藥處方,并配合西藥抗病毒、補充白蛋白、利尿及調節腸道菌群等治療。經一個月綜合干預,患者癥狀顯著改善,總膽紅素降至64.3μmol/L,血常規、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標均有所改善,體重也增加了12斤,可謂療效顯著。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我國慢性肝病患者人數超4億,其中肝硬化患者約700萬(截至2024年底),肝癌年新發病例占全球半數以上。施維群教授指出,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在我國,所有肝硬化患者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導致的肝硬化最主要原因,此外,長期的酒精攝入、高脂飲食、膽汁淤積、代謝障礙、血液循環障礙、營養障礙、血吸蟲病等也會引起肝硬化。據了解,肝硬化往往會伴隨一系列的并發癥,比較常見的并發癥包括腹水、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性腦病(肝昏迷)、肝腎綜合征、肝癌等,威脅生命健康。
“肝硬化并非不可逆轉。”施維群教授強調,早期干預是治療關鍵。近年來,中西醫結合領域涌現出一系列創新成果:基于基因組學的個體化抗病毒方案、結合代謝組學的中藥復方優化、AI輔助的肝纖維化無創診斷技術等,正推動診療向精準化邁進。中醫強調整體調節,西醫專注靶點干預,兩者結合可覆蓋疾病發展的多環節。通過“病證結合”模式,將西醫的病理分期與中醫的辨證分型相結合,為患者制定“一人一策”治療方案,顯著提高了臨床應答率。以乙肝肝硬化為例,西醫通過恩替卡韋等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復制,中醫則采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方劑(如鱉甲煎丸、扶正化瘀膠囊)改善肝臟微循環,促進纖維組織吸收。針灸、艾灸等中醫外治法也被用于緩解肝硬化患者的乏力、腹脹等癥狀。
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的學術創新正為肝硬化治療開辟全新路徑,而名中醫傳承工作室作為傳統醫學與現代科研融合的“孵化器”,在傳承與創新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我們不僅要傳‘術’,更要傳‘道’。”施維群教授正是這個既精業于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又潛心于傳道的實踐者。在他的帶領下,工作室通過定期開展的“非常假期讀書會”、學習古代先賢經驗和現代前沿診療技術,運用自己的臨床經驗,甚至結合現代院校加師帶徒的模式,使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在中西醫結合診治肝病中的傳承創新發揮主導作用。
愛肝日期間,施維群名中醫工作室成員將在浙江、海南等多地開展科普講座及義診活動。專家呼吁,肝病作為“沉默的殺手”,需全社會提高早篩意識。隨著中西醫結合診療體系的完善,我國肝硬化防治正邁向精準化與個性化時代。守護肝臟健康,既需醫學進步,更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醫者對健康管理、對治未病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施維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