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一木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被問道:
“如果有來生,你愿意出生在哪兒?”
他說:
“我愿出生在兩千年前的龜茲(qiu ci),古西域那個多民族文化交匯之地。”
湯因比口中的龜茲,就是位于南疆腹地的庫車古城,一個繁榮了千余年的西域古國,漢唐時期最為繁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歲月走過千年,如今的庫車,不光因綿長悠遠的過往令人回味無窮,更因寧靜悠遠的小城韻味引游人如織。
畢竟,這里是被稱為“中國最美公路”-獨庫公路的南疆終點;
這里的街道恬靜、花草繁茂,居住在這里的人們更是自在悠閑……
置身在這里,就仿佛身處神奇時光機里一般:既能收獲奇妙,又能得到自在。
難怪新疆作家劉亮程感嘆說:
“庫車是一處難得的昔年舊址!
趕集歸來的維族婦女,藍色回廊的建筑前整理葡萄藤的維族青年,馕坑邊忙碌的打馕人……
總之,這里的一彩一色,全都濃縮著西域舊時光的溫情。”
是啊,庫車會用千種理由讓你愛上她。
但最令人難忘的,必是那古老、悠閑又不失溫情的生活方式。佛音裊裊處,兵家護衛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里的這四句偈頌,一般人讀起來完全不知所云。
但經過翻譯處理后,它就變成這樣了:
世間萬物,薄如朝露;緣起緣滅,轉瞬即逝。
那么,是怎樣的高人,將如此晦澀難懂的梵經翻譯得這樣生動流暢、直戳人心?
是鳩摩羅什,一位即精通梵經佛法,又深諳中文精髓,來自龜茲古國的圣僧。
鳩摩羅什的父親是天竺人,母親是龜茲國王的妹妹。
鳩摩羅什從小隨母學法,小小年紀就在佛法上表現出非凡的天賦。
20歲那年,龜茲王為小鳩摩羅什舉辦了一場辯經會,對手是西域他國的佛門高僧,也是他的老師。
持續一個月的辯論會以鳩摩羅什最終勝出收場。
之后,他被龜茲王奉為國師,致力于在龜茲國內弘揚佛法。
據傳,當鳩摩羅什將講法的消息一經傳開,西域各國的王公貴族們便會蜂擁前來;
而當他升座時,貴族們會心甘情愿跪于他的座側,讓他踏著自己的脊背登上講壇。
正是因為鳩摩羅什的存在,佛法在龜茲得以廣泛傳播,龜茲國更在西域擁有無上的宗教地位。
也因此,200年后,當玄奘西行取經途經龜茲時,見到的龜茲國儼然是個“佛像莊飾,殆越人工;僧徒清肅,誠為勤勵;或有齋日,照燭光明”的佛國世界。
若你因此就覺得龜茲只是個祥和之地,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她還是中央王朝設置在西域的最高軍政管理機構“都護府”所在地。
在《新唐書》里,對“都護府”的功能有如此詳細的描述:
撫慰諸藩,輯寧外寇,覘候奸譎、征討攜貳。
漢唐數百年間,正是有了都護府的存在,有了戍邊戰士的舍生護衛,這里的人民才會擁有如此閑適安樂的日常生活:
正午時分,被烈日炙烤的街道寂寥無人,唯有各大寺院的吟誦聲此起彼伏;
城中漢人私塾里,謄寫完《論語》的小童眼見老夫子昏昏欲睡,便頑皮地寫下一首打油詩“寫書今日了,先生莫嫌遲,明朝是賈(假)日,早放學生歸”;
夕陽西下,炙熱消散后的街道恢復了活力,各類店鋪前聚滿了出門購物的人們,龜茲城外的河灘上,塵土飛揚,彩旗招展,大唐安西軍的將士們正進行著寓練于樂的馬球比賽,而觀眾也總會為比賽中的每一次全力以赴報以熱烈的喝彩……
潛心侍佛,熱血謀生。
這,很龜茲。
波上寒煙翠,樂舞天下傳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北宋大文豪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流芳百世,但少有人知,詞牌名“蘇幕遮”是來自古龜茲國著名的蘇巴什佛寺遺址出土的,一件7世紀的木制舍利盒。
正是這只木質舍利盒,不光讓埋沒千年的蘇巴什佛寺重引世人關注,更讓世人見識到古龜茲人的日常生活場景。
這被先后稱為“雀離大寺、雀梨大寺、昭怙厘大寺”的蘇巴什佛寺,就位于庫車市西北。
蜿蜒流淌的古庫車河穿寺而過,將佛寺分割為東、西兩寺。
上部圓柱、塔基方形、帶佛塔的佛殿是東寺獨有,其巧奪天工的建造技藝很讓人驚嘆;
而作為主寺的西寺擁有眾多威嚴的大殿,自然僧侶云集、佛事興隆。
佛殿北,臨河斷崖石壁上還開鑿出十余座洞窟,專供僧人修行的。
據傳,鳩摩羅什也曾在此修行。
也鑒于此,玄奘西行途經龜茲,第一要務便是前來朝圣,并與駐寺僧侶講法辯經長達兩月有余。
之后,他在《大唐西域記?屈支》里,留下“佛像裝飾,殆越人工”的文字,盛贊佛寺那些精美的建筑、華麗的佛像、還有那精湛的建造工藝。
正是在圣僧們的不懈努力下,東西方文明在此水乳交融,也滋養了生活在這里的龜茲人。
而那只木質舍利盒上繪有的“龜茲樂舞圖”,就將千年前龜茲人的生活場景寫實出來。
21名身著華美服飾,頭戴精巧飾品的舞者歡快地舞著,熱烈的場面再現了歡慶豐收、戰勝歸來的喜悅場景。
而這正是古龜茲地區極負盛名的,被稱為“蘇幕遮”的胡舞。
隋唐時期,“蘇幕遮”傳入了中原,歡快奔放的風格深得皇室喜愛。
唐代詩人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那句著名的“龜茲樂舞天下傳,伎樂風流數百年”,便是“蘇幕遮”在大唐極受推崇的最好佐證。
之后,它被改編為更具中原韻味的曲牌名,詞牌名,這便有了那些流傳后世的千古一詞。
總之,古龜茲是西域多元文明融合最為融洽的地區之一:
恢弘壯美的克孜爾石窟開鑿于此,聲名顯赫的佛教大家鳩摩羅什成長于此,風靡隋唐的龜茲樂舞誕生于此……
如今,即便所有這些已成歷史,但它所承載的信仰和文明早已沁入人心,并發揚光大著。
畢竟,歷史化作煙塵,現實將更美好。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新疆作家劉亮程《庫車行》里關于庫車的文字,讀起來總讓人忍俊不住:
庫車老城隨處可見的驢車、大如車輪的馕……
劉亮程筆下那“大如車輪的馕”,正是庫車的特產-庫車大馕。
如果說新疆是馕的天堂,那庫車大馕,從稱呼到原料、從制作方法到工具,都自帶庫車人獨一無二的那份堅持;
從和面上勁,到撒上滿滿的一層芝麻,打馕人跪坐在馕坑上,將一只只光潤的面餅摁進炙熱的馕坑壁,再用恰到好處的火候烤制……
每一道工序都遵循先輩傳承的智慧,烤制出的一只只有著巨大尺寸和獨特造型的庫車大馕,體現出庫車人簡潔明了的生活態度。
待自帶麥香的庫車大馕被放涼后,一道百搭食材就橫空出世了:
燒烤、涮鍋、掰成小塊泡茶和牛奶、肉和皮牙子加辣椒面爆炒,還能用來裹住大盤雞的鮮美湯汁……
每一種用途都承載著庫車人世代的飲食記憶,彰顯著他們海納百川的豪爽性格。
而對庫車人而言,勞累一天后的最好犒賞,莫過于美美吃上的那盤馕坑肉。
本地新鮮羊肉被切成均勻的塊狀,再用孜然、辣椒等香料腌制后就被掛在了馕坑內壁;
在高溫燜烤下,烤熟的羊肉顏色焦黃,表皮酥脆,細嫩多汁又口感層次分明;
而用手撕扯肉塊,再享受美味的過程,更是這道美食帶給食客的終極快樂了。
如果說,庫車的四季里,空氣中總飄散著,帶著濃濃孜然味的肥美牛羊肉香;
那季節一旦由冬入了春,空氣中還將多出一道庫車小白杏那濃郁清新的果香。
小白杏個頭嬌小,洗一洗就能將略帶綿軟手感的黃燦燦果實直接塞進嘴里;
入口的黃色果實被輕咬上一口后,整個口腔都會被一種既撫慰舌尖,亦撫慰身心的綿軟與甜蜜所包裹。
總之,走進庫車,飄香的瓜果攤前總有游人由好奇的品嘗,到怦然心動后的購買;
餐館廳堂里,天南海北的吃客們圍坐桌前,小口飲茶,大口吃肉……
即便身處21世紀的現代,即便各種高科技不斷改變著城市的大街小巷,但庫車人依然保留著精細生猛的美食習俗,悠然自洽的生活模式。
該如何形容庫車的氣質呢?
想來,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意境,最是貼切了。
過去的龜茲,佛音裊裊,樂舞傳世;
如今的庫車,游人如織,寧靜祥和……
這就是庫車!
沒人能說出它的哪一面最精彩,也許這種碰撞的本身,才是她最迷人的地方。
就像連接新老城區的龜茲古渡,它靜靜矗立在那里了上千個年頭。
為春秋變幻、日月更迭中的無數遠行與歸來,迥異又和諧地提供著據點。
有書君說
中國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故事
從北方的雪域到南方的水鄉
從東部的繁華都市到西部的高原秘境
所有的風景、歷史、文化、人情都在這里碰撞
有書傾情打造新欄目“點亮城市計劃”!
愿與你一起來一次長跑
用3年的時間,帶你領略全國600+城市的風貌
感受歷史的回響和震撼,體驗每一寸土地的溫度和情感
走遍中華大地,探尋城市之聲
這不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場心靈的旅行
擺脫喧囂,發現更大的世界,找到更真的自己
留下你的城市名,為自己的家鄉打call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