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內心的痛苦被看見,孩子就會主動敞開心扉,孩子的情緒也就得到了正確方式的宣泄。
這句話對我來說,不是道理,而是實戰之后的覺醒。
從初一到高二這五年,孩子經歷了很多跌宕起伏。
既有從墊底學渣考到年級靠前的高光時刻,也有因為壓力過大而跌入至暗時刻,內耗到要棄考,要退學的自我否認和自我懷疑。
也經歷了高一階段要面對中等生的落差與失衡,對自我的懷疑與對現實存在感與價值感的匱乏,也經歷了人際關系的矛盾,還經歷了情感上的跌宕起伏。
有過奮發圖強的時刻,有過擺爛厭學的時刻,也有過重啟自我和打破自己的勇敢。
這一路孩子很不容易,從一個信心爆棚,自負又自卑的優等生,到沉默無聲的中等生,從一心為他人著想,單純善良的小男孩,到付諸真心卻被戲謔,在撕裂中成長的大男孩,在成長中重塑。
一次次的打擊,一次次的悲歡離合,一次次的考驗,一次次的重啟。
疼在孩身,痛在媽心。每一次孩子受傷時,每一次孩子難過時,每一次孩備受打擊時,最難受的除了孩子,還有我這顆心疼娃到支離破碎的心。
很多次的夜不能寐,很多次自己必須堅強的要像女戰士一樣,絕對不能倒下,要做孩子最后的支柱。
但學習心理學多年的我,也知道想要幫助孩子,必須要先幫助自己。
如果我先孩子一步崩掉,如果我先孩子一步焦慮和恐慌,不僅不能幫助孩子,還會變困擾孩子的一個新問題。
退后一步回歸松弛,退后一步去找回自己的力量感,退后一步先將自己的心力恢復,退一步先療愈自己的悲傷。
我才能夠平和、平穩地托舉孩子,才能做孩子最有力的支柱,才能在孩子求助我的時候,以良好的狀態與穩定的情緒挺身而出。
很喜歡一句話:
父母是什么樣的人,比做什么更重要!孩子從你身上能看到什么樣的價值觀?能感受到什么樣的氣場與能量?才能談自驅力,才能談自信,才能談學習。
在我家孩子情緒內耗與厭學,連作業都不寫時,我沒有恐慌,而是將重點的精力放在療愈自己身上,去自我提問:
首先,我是誰?
我是自己,我是媽媽,是家庭教育輔導老師等,這是我的身份標簽。
只有先成為自己,才能成為足夠好的媽媽,才能成為足夠好的老師。
這是一個邏輯關系,如果連自己都無法掌控,無法釋懷,又怎么去幫助孩子?又如何去為更多的家長賦能。
所以,成為自己,保持松弛感,向內追溯,向外索求,持續學習與覺察,才能讓內心的能量流動起來,才能讓更多的光照進來。
其次,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在孩子內耗和不學習的時候,我放下了高期待,放下了焦慮與焦慮,而是將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
不是在不乎孩子學習,而是等待孩子自己覺醒,等待孩子的疲乏期到來。
等孩子折騰夠了,等孩子試錯結束,他的人生就該轉向了。
而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也決定了孩子會受我的影響而成為什么樣的人!
將成為自己具象化,那就是一個有溫度、善良、熱情、上進、積極、樂觀和有智慧,利他的人。
同時將自己的理念,在潛移默化和言傳身教中,傳遞給孩子。
最后,我的人格體系是否完整?
關于人格體系,這是近一年我比較關注的方面。
之前我只是看重努力、過程、結果。而經歷了孩子一系列的挫敗,內耗和厭學之后,比起結果,更重要的是抗挫力、心態修復、情緒的自我療愈以及覺察能力和重啟反彈的能力。
這些看不見的內在,恰恰比肉眼可見的結果更值得去訓練和歷練。
當我明晰了方向時,心態很平穩,也堅定的認為:
孩子的厭學,內耗,消極和刺毛,只是暫時的。他一定會回頭上岸,而我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當我很松弛時,孩子所有的問題不治而愈,重新回歸了樂觀、積極、認真、上進、開心和熱忱。
我看見他開始沉下心寫題,開始看見他臉上恢復了消融,開始看見他自省與自我覺察,開始看見他一天天的改變。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松弛一點,始終積極期待,一切都欣欣然的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