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蘊藏著中華民族的生態密碼。它不僅是地理分界線,更是維系南北氣候、調節區域生態的重要屏障。要實現秦嶺生態可持續發展,需沿線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協同發力、齊抓共管。
需要跨界形成合力。當前秦嶺生態保護取得階段性成效,但非法采伐、違規建設、物種入侵等問題仍有發生。林業、環保、國土等部門須打破部門壁壘,建立高效協同機制,形成信息共享、資源互補、執法聯動的強大合力,共同筑牢秦嶺生態保護的堅固防線。法院、檢察院等司法機關要加強與行政機關協同聯動,以司法利劍守護秦嶺生靈。
需要協作齊心努力。近年來,陜西秦嶺6市根據自身特點,在數字秦嶺、生態價值量化評估、特色產業品牌打造等方面精準施策,實現秦嶺的綠色發展。各地要堅持“護山”不“護短”,健全常態化、長效化保護機制,持續恢復受損生態系統,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走出一條兼顧生態與發展的路徑。
需要數智提供助力。如今,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應用,健全陜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天空地網”一體化監管體系,實現“五亂”問題有效監管。環境DNA生物監測技術、環境應急監測移動實驗室等新技術設備的使用,讓環保工作高效精準,極大提升生態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需要公眾共同行動力。保護秦嶺,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和行動。作為公眾的一員,要做秦嶺生態的守護者,積極參與植樹造林、清理垃圾等環保志愿活動,抵制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要做綠色生活的踐行者,選擇低碳出行,用實際行動減輕環境的負擔;要做秦嶺文化的傳播者,積極宣傳秦嶺保護的重要性,帶動更多人參與到秦嶺保護的行動中來。
秦嶺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唯有匯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讓秦嶺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來源|陜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