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醫療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結構性震蕩。前段時間,唐山南湖醫院的破產清算與湖南益陽康雅醫院的關停,可能只是這場行業劇變的冰山一角。
當醫??刭M政策與人口負增長趨勢形成疊加效應,當AI診療技術與DRG/DIP支付體系重構醫療生態,醫務人員面臨的已不僅是職業發展的瓶頸,而是關乎職業存續的生死考驗。
醫院不再是鐵飯碗已經逐漸成為共識,最先被淘汰醫務人員可能是他/她們:
一、低收益科室的"殉道者"
兒科、產科、康復科等科室,由于收益相對較低,已然成為醫院關停潮中的 “重災區”。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0 年和 2021 年,全國婦產專科醫院數量兩次下降,到 2021 年,已經跌破 800 家。
選擇單獨關閉產科的綜合醫院也不少。去年九月,寧波鄞州區第二醫院停止提供孕產婦診療服務。今年一月,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也宣布不再開展產科服務。
而在規模較小,長期作為醫療系統“配角”存在的基層機構,產科的生存更成問題。
兒科的情況也比較類似,根據《2021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2020年我國綜合醫院兒科門診量為2.3億人次,相較2019年下降16.7%,此后幾年,綜合醫院兒科門診量又持續下降。
湖北黃岡某醫院副主任表示:“我們醫院的兒科直接沒有了,縣城里的婦兒資源整合,直接合并了,以后所有的婦兒疾病都去婦幼保健院,其他醫院不開設兒科。”
河北某婦幼院的兒科醫生也表示:“我們縣里的婦幼保健院被市婦幼保健院代管了,成立了一個新的集團,這兩個月兒科績效也是慘淡,主管部門要引進新的績效評定方法給我們減薪。
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公立三級醫院各科室中,兒科的成本收益率則為-14%,科室收益入不敷出,兒科醫生的收入自然少。
好在國家衛健委要求大型公立醫院為兒科、產科兜底,三明醫改的目標也是縮小不同科室的收入差距,廣西一名兒科醫生表示:“再堅持一下,苦也就苦這幾年了,馬上就要三明模式了,等到全國一推廣,咱們大家就可以吃大鍋飯了,哪怕享受醫生的平均薪水,也比現在半死不活強的多,再堅持堅持,兒科的好日子就快來啦。”
二、技術迭代中的"掉隊者"
2025年,醫療行業的技術革新已非“日新月異”所能形容。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12i的臨床應用讓遺傳病治療邁入精準時代,AI輔助診斷系統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使影像科醫生的工作效率提升300%,而遠程手術機器人已在中國西部偏遠地區完成首例心臟搭橋手術……
這些技術突破的背后,是無數醫務人員被推至抉擇的十字路口:要么主動擁抱變革,要么被動淘汰出局。
醫學知識的半衰期更是從10年前的5年縮短至如今的18個月。
以腫瘤靶向治療為例,2024年全球新增抗癌藥物靶點達27個,相關臨床試驗方案超過500項。若醫生僅依賴教科書知識,可能開出已被證實存在耐藥性的治療方案。某三甲醫院胸外科主任曾坦言:“去年學習的微創技術,今年已被AI導航下的納米機器人手術取代?!?/p>
技術鴻溝正在撕裂醫療隊伍,那些固守傳統診療模式的醫生未來可能舉步維艱。
正如被分流的消化內科醫生自嘲的那樣:"過去靠聽診器叩診就能確診,現在不會看基因檢測報告,連病例討論都不敢發言。"
三、管理盲區里的"技術能手"
科主任是科室的發展主導者,也是醫院大政方針的重要執行者和貫徹者,其能力高低、素質優劣、水平強弱直接影響科室和醫院整體發展。
國內公立醫院科主任多為專家型專業技術人員,常常缺乏整體管理的意識和方法??剖野l展缺少規劃、不重細節,缺乏執行力和監督力,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尤其身處醫療行業激烈變革的當下,原先放養式的科室管理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行業趨勢。
某骨科主任帶領團隊完成98%的手術優良率,卻因DRG控費失當導致科室年虧損200萬;安徽某醫院生殖中心主任因驗收材料失誤痛失項目資質,深圳某三甲醫院急診科因耗材管控不當背上千萬債務。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現代醫院管理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設備采購談判需要財務知識,醫保政策解讀需要法律素養,科室運營更需要數據思維。那些只懂開刀不會算賬的"純技術派",正在被時代狠狠懲罰。
四、學歷困局中的"敲門人"
不知從合適開始,縣醫院的護士招聘通知中"大專學歷"的要求悄然變成了"本科起",醫療行業殘酷的學歷通脹洶涌襲來。
前段時間,呼和浩特市口腔醫院40余名護士被無故辭退的消息引起全網關注,這批勞務派遣護士疫情前入職,結果疫情剛過就面臨辭退。更諷刺的是醫院隨后就招聘備案制護士58人,只是學歷要求本科及以上。
醫技科室同樣如此,縣級醫院影像科、檢驗科技師崗位早已開始要求碩士學歷。
還有資格認證壁壘,2025版《醫師法》實施后,大專學歷報考主治醫師年限延長至8年,這直接卡住了12萬基層醫生的晉升通道。那些早期憑借經驗優勢立足的醫務人員,突然發現自己的職業天花板觸手可及。
五、數字時代的"絕緣體"
近期因 DeepSeek 人工智能工具引發的醫療領域新現象越來越多。
比如一位廣東醫生在社交媒體上自嘲患者通過 DeepSeek 查詢后質疑其治療方案,經核實發現 DeepSeek 的診斷結果正確,甚至促使醫生重新查閱指南。類似情況在社交平臺上引發熱議,部分醫生表示患者會拿著 DeepSeek 的診斷結果要求開藥。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數十家醫院宣布接入 DeepSeek 并完成本地化部署。
武漢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引入 DeepSeek 后,病歷質控實現一鍵優化,門診分診準確率提升了 40%。醫生利用 DeepSeek 生成結構化病歷的時間從傳統的 30 分鐘縮短至 2 分鐘,書寫負擔減少了 70%,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的臨床營養科副主任劉言表示, DeepSeek 能夠快速完成繁瑣的計算和評估工作,如兒童生長發育評估,幾秒內即可出結果,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雖然AI 取代醫生的可能性在短期內幾乎不存在,但會使用 AI 的醫生相比不會使用 AI 的醫生在臨床上會更有競爭力。尤其當"數字原住民"患者遇上"技術難民"醫生,這種代際沖突正在加速職業淘汰。
六、跨學科時代的"獨行俠"
在全科醫學和MDT多學科診療成為主流的今天,某心內科專家的遭遇頗具代表性:他引以為傲的支架植入技術,在心臟康復團隊眼中只是治療鏈條的起點。當醫院組建胸痛中心時,這個單打獨斗二十年的專家,因為缺乏營養學、運動醫學知識儲備黯然出局。
醫療人才正在經歷價值重構。懂基因檢測的腫瘤科醫生、會心理干預的疼痛科醫生、掌握健康管理的內分泌科醫生,這些跨界人才成為醫院爭搶的對象。而守著單一技術的專家,正像某被兼并的耳鼻喉科老主任說的:"我的手術刀依然鋒利,但已經找不到合適的戰場。"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八大處整形醫院)是我國最早的集醫教研于一體的整形外科三甲專科醫院,隸屬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復旦版《2023年度中國醫院??坡曌u排行榜》排名全國第二。
其基本外科主任藺宏偉在某醫學論壇上連發6條招聘信息,然而大多數求職者都卡在自媒體宣傳這一條上。
他認為,每個醫生都應參與宣傳,而醫療內容又事關專業性、時效性等多方面,需要既懂臨床又懂新媒體的人。
據悉藺宏偉入職醫院近3年每年有數百臺減重手術,都是靠自媒體宣傳吸引來的。但鮮有患者來做闌尾、膽囊切除等常規手術。
在這場醫療體系的重構中,真正的危機從來不是技術替代或政策調整,而是思維模式的固化。
那些能主動擁抱DRG改革紅利、用AI延伸診療能力、以跨學科思維創造價值的醫務人員,正在危機中開辟新藍海。
畢竟,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真正的穩定并非來自于終身不變的職位,而是源于擁有終身學習、不斷成長的能力。職業壽命的密碼,終究藏在自我迭代的能力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