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情景歌舞劇-石工號子
鄉村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是治國安邦的根基所在。加強鄉村文化賦能,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路徑。
豐都武平鎮深挖鄉村文化資源,創新開展“一村一藝”文藝巡演活動,在增強村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同時,也探索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治理路子。
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藝品牌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資源對提升地方形象、打造特色品牌意義深遠。豐都武平鎮積極吸納老鄉賢、老教師等有文化基礎且熱心公益的村民,組建本土文化挖掘隊,通過實地走訪、比對資料等方式,深入挖掘本地的歷史文化、搜集民俗資源線索、梳理有價值的文化故事。
在此過程中,查閱資料200余份,成功整理出砍柴調、開山調、放牛調等山歌曲調8首,舞龍、嗩吶、鑼鼓等民間藝術10余種。文藝愛好者們積極響應,創作出《愛在雪玉山》《雪玉山等你來》等反映本土民俗風情歌曲10首。
其中《雪玉山等你來》獲評“豐都縣十佳最美村歌”,成為當地文化名片。同時對傳統文化文藝節目進行編排篩選,從眾多節目中選出鑼鼓、小品、山歌等12個精品節目,打造出了兼具有鄉土性、獨特性、傳承性與時代性的“一村一藝”文藝品牌。
這些節目承載著鄉村的記憶與情感,通過村村互聯的文藝巡演,讓村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家鄉歷史,極大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夯實鄉村文化根基
加大對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是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的基礎。武平鎮積極爭取資金,大力推進文化設施建設。先后建成5個場鎮文化廣場、10個村級文化廣場、10個農家書屋、1個鄉村大戲臺、1個鄉村民俗實景大舞臺,并配置5條龍獅以及10余套鑼鼓、嗩吶等民間樂器。
這些文化廣場成為村民舉辦文藝活動、開展體育健身的場所,累計舉辦活動200余場次;各農家書屋配備各類書籍3000余冊,滿足了村民求知需求;鄉村大戲臺和民俗實景大舞臺定期上演戲曲、歌舞等節目20余場次,極大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同時注重整合資源,為各個村級文化活動室配備投影儀、音響等設備,進一步優化了鄉村文化活動空間,讓村民能夠更加便捷地參與文化活動,豐富了“一村一藝”品牌的內涵,為品牌的影響力的提升創造了有利條件。
豐富文化活動形式,凝聚鄉村奮進力量
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是增強鄉村社會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武平鎮緊扣傳統節日、民間特色節慶日、農民豐收節等重要節點,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一村一藝”文藝巡演活動,吸引村民廣泛參與,不僅豐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涵養了村民道德、助力鄉村治理。
同時充分發揮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退伍老兵等群體的示范引領作用,將尊紀守法、誠信友善、婚喪陋習等群眾的身邊事,改編成《勸賭》《懲治村霸護民利》《警惕詐騙》等節目,納入“一村一藝”文藝節目在全鎮常態化巡回演出40余場次,每場活動吸引300余名村民觀看,線上直播觀看人數累計3萬人次。
為鄉村治理奠定堅實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基礎,推進鄉村治理從“管治”向“善治”轉變。此外,鼓勵村民自發組織廣場舞隊、腰鼓隊、太極拳等文藝隊伍5支,定期進行排練和表演,營造濃厚的鄉村文化氛圍,增強村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為鄉村的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培養鄉村文化人才,激活鄉村發展引擎
人才是鄉村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武平鎮通過“巾幗夜校”舉辦文化文藝培訓班,邀請專業老師對有興趣愛好的村民傳授舞蹈、音樂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20名鄉村文化骨干脫穎而出,成為了“一村一藝”品牌發展的中堅力量。
挖掘出本土熱愛科學文化的“學習型”,吹打彈唱特長的“文娛型”,傳承傳統民間藝術的“非遺型”,深耕基層文藝創作的“創作型”,擅長組織策劃基層文化活動的“經營型”等文藝能人20人,并充分利用土文化能人的“名人”特長優勢,將村民身邊的好事編成節目,組織“一老一小”參與演出20場次,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展示鄉村之美、涵養文明鄉風,進一步提升了“一村一藝”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建立“鄉村文化能人”評選機制,對表現突出的文化人才給予獎勵和表彰,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吸引在外8名文化人才回鄉創業,為鄉村文化發展注入新活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
來源:重慶與世界
編輯:夏秦余凈
審核:張青蘭
終審:冉隆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