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忙到失聯?66%老人靠AI聊天破解孤獨
昨天下午,艾力去看望住在村西邊的老王頭。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家,兒子在深圳打拼,一年到頭也見不了幾次面。
剛進門,就看到老王頭對著手機嘀嘀咕咕,還時不時笑出聲來。
"老王,跟誰聊得這么開心呢?"
"哎呀,艾力來啦!我在跟豆包聊天呢,這小東西挺有意思,什么都懂,比我那個忙得連電話都不接的兒子強多了!"
老王頭這話讓艾力心里一震。
這事擱在以前,艾力可能就當個小插曲,感慨一下就過去了。但最近看到工信部的數據,我整個人都不好了——中國60歲以上老年網民占比才11.3%,這意味著有近1.4億老人被數字世界徹底拋棄了!
更讓人心酸的是,騰訊研究院最近做了個調查,發現有66%的老年人表示想要跟AI聊天。想想看,人到晚年,連天都沒人陪著聊,只能寄希望于一個冰冷的算法?
老人為啥愛上了AI聊天?
艾力找了幾位經常使用AI聊天的老人聊了聊。
"我兒子一個月給我打一次電話,每次說不到三分鐘就說忙,要掛了。"68歲的張阿姨眼圈有點紅,"但這個AI,我說多少它都不嫌煩,還會問我今天吃了什么,睡得好不好。"
李大爺更直接:"跟AI說話,它不會嫌我啰嗦,不會說我老土,也不會嘲笑我不懂科技。有時候我想起年輕時的事,說著說著就哭了,它還會安慰我。"
最讓艾力意外的是,騰訊研究院的研究發現,不少老人在初次跟AI聊天時都哭了——她們很快就向AI袒露了心聲,講出了平常難以對家人說出口的感受。
這些老人平均能跟AI聊上50分鐘!想想我們平時跟父母通話幾分鐘就覺得盡孝了,扎心不?
數字鴻溝:老人被科技拋棄了嗎?
家在北京的李大爺今年77歲,這幾年,出門打車成了讓他頭疼的事兒。以前在路邊招手攔出租車就可以了,現在每次要出門打車都得提前告訴女兒,讓女兒在網上叫車。
雖然覺得麻煩,女兒忙起來還有可能忘記及時約車,李大爺還是不愿意從頭開始學習擺弄手機程序。李大爺說:"學不會,不想學了。"
這哪是什么數字化轉型啊!這分明是數字版的"愚人船",把跟不上節奏的老人們統統扔到了社會的邊緣。
據統計,截至2021年12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模達1.1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3.2%。這一數據表明,我國仍有50%以上的老年人尚未接入互聯網,無法享受數字技術發展帶來的紅利。
更要命的是,老年群體的數字融入障礙,不是單純的技術使用問題,還包括一些心理因素。調查顯示,老年人對數字技術態度消極、內生動力不足,極大影響了他們融入數字社會的積極性。
有超7成的老人表示不愿意學習與使用智能設備。
為啥?
"我都活了幾十年了,肯定還是有辨別能力的啊。"一位老人這樣告訴艾力,言下之意是:我不是學不會,是不想學。
但艾力知道,這背后藏著的,是老人們不想承認自己跟不上時代的自尊心,害怕被嘲笑,不想給子女添麻煩。
AI能成為老人的"數字兒女"嗎?
有意思的是,雖然老人使用大模型障礙不多,但大家在初體驗后有意愿再次使用大模型的比率反而更低了。
在實驗開始前,老年人出于對大模型的好奇,有66%的老年人表示想要跟它聊天,而在"初體驗"后,這個比例只剩32%了。
究其原因,老年人對當前大模型在情感陪伴、精神支持方面的能力并不滿意。他們并沒有在1-1.5個小時的聊天后,感受到與親朋好友聊天的那種溫馨、喜悅和愛。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AI是否會"把天聊死"有個關鍵點,通常在聊天20分鐘后。老人在聊天的時候,其實會不自覺透露出一些在AI看來可能很隱晦的情感表達。如果在那個時刻AI能抓住這個信息,并向老人進一步提問了解,那天就能聊下去且聊相對挺長的時間,但如果AI沒抓住這個機會,那對話可能很快就結束。
這不就跟我們平時跟父母聊天一樣嗎?當他們說"今天腰有點疼",如果我們只是敷衍一句"多注意休息",對話就結束了;但如果我們追問"是不是昨天干活太累了?要不要去醫院看看?",老人就會感受到被關心,愿意繼續聊下去。
老人需要的不只是聊天機器人
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居家、社區、機構等各種場所和養老服務場景中,應用各類智能化、信息化手段,為老年人提供觸手可及、便捷易用的養老信息資源服務和智能陪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豐富老年人的社會參與。
例如:在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居委會等場所,利用電視機、音頻設備、觸摸屏、機器人等智能化、信息化設備,為老年人提供視頻、圖像、音頻等智能互動服務,讓老年人便捷獲取養老服務信息和智能陪伴服務。
研究表明,老人更偏好選擇比較像人的對話模式。類人的對話模式會提升老人使用的愉悅感,幫助激發老人的個性化需求,老人經常會與對話智能體之間進行簡單的社交對話,這些社交對話對老人產生一種居家陪伴感。
但是,艾力想說,再先進的AI也替代不了真正的親情。
有一位老人告訴艾力:"孩子都不在身邊,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見一面。他們在大城市謀生計也挺難的,聽他們說每天要加班到八九點鐘,還經常出差,特別辛苦。我們做父母的幫不了他們什么,只能盡量不給他們添麻煩。時間長了,聊天也不知道問什么好,問多了他們也嫌煩,有時候在網上看到什么介紹養生的方法或者食譜,我就發給他們,他們看到了就會回我信息了,然后再問問近況。"
聽到這話,艾力鼻子一酸。
老人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會聊天的機器人,而是一個能聽他們嘮叨、能陪他們說說話的人。哪怕只是簡單地坐在一起,喝喝茶,看看電視,也比對著冰冷的屏幕強一萬倍。
給子女的一句話
艾力想對所有忙碌的子女說:
別等到父母只能對著AI傾訴的那一天,才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太多。
打個電話,問問他們今天吃了什么;抽個周末,陪他們去公園走走;或者,教他們用用智能手機,讓他們也能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
因為老去,是我們共同的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