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是最有序最持久的創意,它是思想的記錄者,更是重要的傳播者。2024年,有忙碌,有變局中的求新,有尋常里的堅守……而2025年則預示著更為活躍、多元化和科技驅動的未來。偉大的雜志總是能夠同時扮演好“鏡子”和“窗戶”兩種角色。《中國廣告》雜志社特別邀請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副院長孫捷,分享他的見解。
孫捷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副院長,長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
2024:思考從未停歇
且不斷面臨新挑戰
2024年轉瞬即逝,而時間的流逝似乎與一個重大事件緊密相連——人工智能對生活的深刻沖擊。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社會現象上,更在于它加速了我們對人類在未來社會中的角色及與人工智能共存模式的深入思考。這在我們2024年的實踐中也有所體現。例如,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參與了米蘭、荷蘭和巴黎的設計周,舉辦了展覽“fly me to the moon”。在展覽中,我們不僅聚焦數字化與人工智能的探討,更著重回歸人本精神,釋放人的價值和對未來的探索,旨在避免人工智能使人類變得邊緣化。
“fly me to the moon”展覽概念圖
此外,我們的學科也面臨轉型,設計學從傳統的藝術設計轉向交叉設計,而這要求與不同學科互動和探索,無疑也引發了對人才培養的深刻反思。例如,我們2024年首次招收設計專業的博士生,他們將基于實踐進行研究,關注科技、社會和人文的協同發展。
2025:從量變到質變
面向非物質和小社群的時代
我預感2025年可能會過得更快。當技術和各領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將迎來質的變化。過去兩年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預示著2025年這一領域的發展速度可能會進一步加快。但總體而言,我認為這是積極的變化,意味著更多新事物等待我們去適應和創造。
一方面,社會將不斷從物質向非物質轉變,這或許是科技發展和社會模式變化的必然趨勢,也將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另一方面,社會趨勢將從大群體轉向小社群,小社群將變得更加活躍和多元化。個人的歸屬感不再僅依賴于宏大敘事,而是逐漸轉向小群體,這也是人們追尋快樂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隨著社會和生活逐漸從物質轉向非物質,人們的內心也會逐漸回歸到傳統或基本的物質、事物上。例如,手工藝術或能觸動人心的人文元素可能會逐漸復蘇,但這種復蘇不會簡單重復過去,而是以一種新模式呈現,人與人之間互動和交流的小型多元化趨勢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方向。
排版 | 張悅
審核 | 林瑩
zhōng
qiū
jié
自信中國——CAMA2024中國廣告營銷大獎獲獎榜單官宣發布
創刊44周年
www.ad-cn.net
視頻號模板,只能用同步方式上傳到公眾號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