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最新研判:臺海或終有一戰?賴清德坐不住了,約談馬英九。
近日,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在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的活動上,就兩岸關系發表了最新看法。
馬英九給出最新研判,雖然兩岸存在爆發沖突的可能性,但這一概率并不大。他強調,雙方應審慎處理關系,避免戰爭這一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結果。
馬英九的發言,無疑為當前緊張的兩岸關系注入了一股理性與和平的聲音。
他提出的“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的理念,以及“制度化協商”的具體方法,都是基于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
這一共識,即“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建立互信、保持和平友好關系的基石。
然而,自2016年馬英九卸任、民進黨上臺后,兩岸關系開始急劇倒退,緊張與對抗成為主基調。
這其中,民進黨當局拒絕接受“九二共識”是導致兩岸關系惡化的關鍵所在。
缺少了“九二共識”這一互信基礎,兩岸之間的溝通和理解變得愈發困難。
賴清德等民進黨領導人的“臺獨”行徑,更是讓臺海局勢雪上加霜,甚至被國際媒體評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這種緊張局勢,對兩岸人民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
馬英九在此次紀念活動中,不僅指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還提出了解決方案。
他強調,“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呼吁雙方通過對話取代對抗,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案。
馬英九的言論,不僅是對當前兩岸關系的深刻反思,也是對未來和平發展的殷切期望。
而就在馬英九說完這番話后,賴清德徹底坐不住了,直接授權四個機構“聯合約談”馬英九,要求其說明相關情況。
民進黨當局要求他說明什么情況呢?
其實就是之前馬英九領隊的陸生團訪臺期間,因一句祝賀“中國臺北”棒球隊取得佳績,刺激到了綠營。
當時民進黨當局甚至放出信號,揚言實施“6個月至5年”禁邀陸生赴臺。
民進黨當局這種逆流而上的做法,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可能進一步加劇兩岸的緊張局勢。
面對賴清德等人的挑釁,馬英九并未退縮。他決定親自前往陸委會,與賴清德當局進行直接對話。
這一舉動,充分展現了他的勇氣和擔當。馬英九明確表示,阻撓兩岸交流的做法對臺灣民眾的利益和兩岸和平穩定都不利,他呼吁賴清德等人放棄這種短視的行為。
事實上,馬英九這次會決定親自出面與賴清德對決,背后藏著的是民進黨當局精心策劃的一場“三箭齊射”的攻勢。
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扼殺馬英九辦公室推動的兩岸學生交流活動。
首先,陸委會這支“箭”瞄準了馬辦。他們打算因為一個大陸學生脫口而出的“中國臺北”而對馬英九基金會進行行政處分,處罰之重,可能讓馬辦在未來數年內都無法再申請類似的交流活動。
這種小題大做的做法,顯然是民進黨當局“抗中反中”政治操作的又一體現。
緊接著,“移民署”也發函給馬辦,列出五大罪狀,指責馬辦違反相關規定。這不禁讓人質疑,民進黨當局是不是在打壓兩岸交流的同時,也在刻意制造障礙,阻礙兩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親近。
最后,民進黨及其側翼組織也沒閑著。臺大社科院學生會就因為接待了大陸訪客團,其會長竟被罷免。
這種極端的做法,無疑是在向兩岸交流的積極力量發出警告:與大陸交流,就會受到懲罰。
然而,面對民進黨當局的這三支“毒箭”,馬英九并沒有退縮。他深知,自2016年以來,“綠色恐怖”愈演愈烈,兩岸青年學生的交流被無端上綱到所謂“臺灣國安危機”的高度。
這次,他站出來,揭露賴清德當局的無理取鬧,捍衛兩岸交流的正當性。
馬英九的這一舉動,無疑給兩岸關系帶來了希望。作為兩岸關系的精神象征之一,他的勇敢發聲,不僅打破了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的封鎖和打壓,也為兩岸民眾提供了更清晰、更客觀的視角去認識和了解彼此。
在這個關鍵時刻,藍白陣營更應該團結起來,保護好這一難得的溝通渠道。只有通過友好交流和共同進步,才能為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讓我們期待,在馬英九等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兩岸關系能夠迎來新的春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