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是我國地理版圖中,極為特殊的一個省份,它形狀狹長如同一柄如意,橫亙在疆蒙藏之間,成為我國安定西北,維護國家戰略全局的關鍵,那么,甘肅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甘肅—筑牢西部之屏障
甘肅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呈西北至東南走向分布,總面積42.58萬平方公里,甘肅形狀又窄又長,全省共下轄12個地級市和兩個自治州,大部分城市都集中分布在東南側,中部則有武威、金昌、張掖一字排開,如同一座橋梁連接東北側的酒泉,酒泉與張掖之間還環抱著小小的嘉峪關,整體看起來像啞鈴,更像一柄“玉如意”,西北至東南長達1400公里,中間最窄處只有76公里,這種形狀在我國版圖中極為罕見,那么,甘肅又為何要如此劃分呢?這與甘肅突出的戰略價值密不可分。
從位置上來看,甘肅東通陜西,西接新疆銜青藏,南北又是四川和內蒙古,是我國唯一一個地跨中原、西北、巴蜀、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多個地理區域的省份。
歷史上甘肅東側的陜西以及河南一帶的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和多個王朝核心,北側的蒙古高原和南側的青藏高原以及西側的新疆則是各邊境少數民族聚集區,同時這些地區地勢險峻,易守難攻,還是我國各方向的重要戰略屏障,甘肅就像架起中國地理版圖的“脊梁骨”,憑一己之力隔絕蒙藏,成為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關鍵跳板,時刻拱衛中原,護翼寧,保疆援藏。
甘肅—向西開放之門戶
除了屏障作用,甘肅還是古絲綢之路興起的見證者,是中原通往疆蒙藏,進中亞,遠赴歐洲的黃金通道。尤其是甘肅中部的河西走廊,如同中原打開西北大門的鑰匙,有著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河西走廊地處黃河以西,黃土高原與塔里木盆地之間,呈北西—南東走向狹長分布,走廊長達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將近200公里,總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
這一走廊自古便是中原王朝經略西北的重要支點,漢朝時期,霍去病率領輕騎兵兩次掃蕩河西走廊,最終將這一地區納入中原版圖,古絲綢之路建立后,河西走廊成為這條絲路的樞紐路段,為了更好的經營西域,漢朝完善西部軍事防御體系,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一南一北設立陽關和玉門關,扼控絲綢之路自敦煌以西分岔形成的兩條通道。
到了現代,河西走廊依然是我國內地連接新疆,溝通內蒙古、西藏的交通要道,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河西走廊內的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五市更是成為這一戰略的重要節點。
河西走廊的中心是武威市,該市地處甘肅省中部,東接甘肅省會蘭州,南靠青海省會西寧,北側則是寧夏首府銀川,總面積3.24萬平方公里,這里是古絲綢之路的戰略要沖,自古素有“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稱。
河西走廊中段則是金昌和張掖兩市,金昌地處祁連山北麓,面積不大只有9600平方公里,但這里礦產資源豐富,工業發達,尤其是鎳儲量位居全國之首,因此也是我國最大的鎳鈷生產基地和鉑族金屬提煉中心,被譽為“中國鎳都”。
張掖北依合黎山和巴丹吉林沙漠,南靠祁連山,總面積3.86萬平方公里,該市南北連接青海和內蒙古,是我國西北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同時張掖還是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西北發展清潔能源,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酒泉和嘉峪關則位于河西走廊的西段,酒泉地處甘肅、新疆、青海以及內蒙古四省區交界處,同時北側還連接蒙古國,是河西走廊向西開放的關鍵門戶,同時這里還是我國現代航天搖籃,以及新中國石油和核工業重要發祥地,對我國的核心技術產業發展貢獻巨大。
嘉峪關則位于酒泉與張掖連接處,是甘肅省內面積最小的地級市,只有1224平方公里,雖然面積小,但嘉峪關價值卻不容忽視,這里自古便是我國西北側一處重要關隘,扼控河西咽喉,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在我國建設規劃下,河西走廊仍在不斷發揮重要紐帶作用,是我國的交通、能源、電信、物流戰略大通道,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國家戰略項目都從這一走廊經過,同時蘭新鐵路、滬霍公路等交通大動脈的建成,更開啟了河西走廊經濟發展新篇章,為中原入疆和向西開放提供了更多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