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字數:13461,閱讀時間:約34分鐘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的甲午戰爭與明清臺灣的系列文章,來到了最后一個篇章。本文就來敘述下最后兩個問題:1.從劉永福的黑旗軍到賽德克巴萊,臺灣軍民是怎么激烈反抗日本侵略者的2.該如何從全球視角看待作為中國最早全民抗戰的臺灣。
劉永福入臺與唐景崧升任臺灣巡撫
1894年7月清日雙方已經到了戰爭的邊緣,臺灣的防務便成了東南海疆的重中之重。31日劉坤一上奏保舉已經將近60歲的劉永福:
“現任廣東南澳鎮總兵劉永福天挺人豪,志鋤非種,前在越南以草澤之雄應專閫之寄,輒能以弱御強,以少制眾,該國倚為長城。時臣督粵籌援,聞之已熟,該鎮自回內地,猶以私財蓄養舊部敢死之士,以資號召而效馳驅。倘蒙天恩超擢,授以鉅任,必能獨當一面,折沖御侮,稍分宵旰之憂。”
▲筆者親攝于欽州:劉永福雕像
8月6日清廷下詔命劉永福入臺協防臺灣。此時的劉永福的官職僅僅是南澳鎮總兵,其原麾下的大部分黑旗軍也早就在清法戰爭結束后被遣散。因此臨行前只找到了300老部下前去臺灣。
本來劉永福直接去臺北接防,然后憑“威名”統籌全島即可。但此時的清廷任命的臺灣巡撫邵友濂居然上了一道耐人尋味的奏折:
“臺南兵力尚單,恒春為倭人曾至之地,尤宜嚴備。劉永福威望素著,現已行汕頭,若先到臺北,再到臺南,海程往返,轉多周折,故屬其徑赴臺南,與鎮道妥商布置,兼可就近策應澎湖,俾免疏虞。”
這樣一來劉永福便在9月3日被直接“打發”去了臺南。但此后隨著遼東戰事清軍已經兵敗如山倒,邵友濂手上除了劉銘傳當年留下的最后幾營銘軍外(銘軍大部分被調去了遼東)實在沒多少可用之兵。于是邵友濂只得在9月23日又將劉永福調到了臺北。那官至巡撫之人在大敵當前下對于調兵居然能如此“兒戲”呢?
▲電影《乙未風雨摧城》劉永福劇照
其實不僅是調兵如此。劉永福到臺北赴任之后依然放不開手腳。因為巡撫邵友濂和布政司唐景崧最忙活的事就是算計對方:邵友濂的確不知兵事。而唐景崧因為參加過清法戰役便自認“知兵”。
于是唐景崧干脆上奏光緒彈劾邵友濂:
“景崧奉命幫辦臺防,而撫臣邵友濂以楊岐珍統基、滬各軍,劉永福赴臺南,現調總兵廖得勝等,一切軍事不令與聞。伏懇天恩銷去幫辦臺防差使,情愿帶營北上,效命何恨。”
光緒接到奏章后便命軍機處查審,而當軍機處查問閩浙總督譚鐘麟的時候,譚鐘麟只得命二人公事公辦。
但邵友濂此時又上了一道很耐人尋味的奏章:
“軍情瞬息千變,必須事權歸一,方可一力主持。歷來全省事務悉聽命于督撫,凡遇軍務無論督辦、幫辦而尊,非督撫則呼應不靈。故辦理軍務非授以督撫實缺不可,請旨另簡知兵大員,迅接撫篆,以一事權。臣仍請留臺效力。”
這種既要朝廷另選賢能,又奏請留臺的奏章等于什么都沒說。但以臺灣防務為重的光緒還是將邵友濂調任了湖南巡撫,并將唐景崧升任了臺灣巡撫。
到了這個時候劉永福才算見到了當年共同抗法的“老戰友”。然而唐景崧也沒有將臺灣的兵權交于劉永福統籌,而且劉永福再次被調去了臺南。
▲筆者在欽州劉永福故居考證史料
至于唐景崧為何會和邵友濂一樣“使用”這位“老戰友”,到現在都不得而知。但唐景崧個人對劉永福留下過這樣的語句:
“老兄在臺南獨當一面,節制南方各統領,任便行事,已成專間。弟雖督辦之名,亦不為遙制,且鞭長莫及。臺南地方,實為扼要,非有威望大員,不足以資震懾。老兄即系臺南,毋庸再多一樣思想。又況老兄顧臺南,弟顧臺北,南北兩處皆有備敵之對付,聲勢大壯,諺云‘先聲奪人’,日本豈不聞風而畏乎!弟意已決,兄勿多疑為是。”
如果以官銜來看唐景崧還能稱劉永福為兄說明言辭還算懇切。
而清廷上下也只有張之洞在11月13日接到過一次廣東按察使王秉恩的報告:“聞劉永福近與唐不合”。但此時的清廷已經完全顧不上臺灣的人事調整了。而且王秉恩的報告只是個案,除此之外沒有查到別的史料可以佐證劉唐不合。
▲電視劇《臺灣一八九五》劉永福劇照
到了此時戰事已經迫在眉睫,因此唐景崧做了如下調動:臺南的防務基本交給劉永福全權負責。澎湖增加4營兵力。臺中方面補充原有的4營缺失并奏請清廷增派援軍(援軍于11月22日到任:楊汝翼的5營湘勇)。臺北則加強海防。
另外還讓丘逢甲召集義軍以策應臺北。
《馬關條約》前日本對臺灣的侵略:侵占澎湖
到了1895年2月隨著山東沿海戰役的結束。日本海軍已經沒有了南下的后顧之憂。于是對臺灣的侵略便被提上了日程。
2月14日、20日本大本營連續發布了要求日本海軍必須侵略臺灣澎湖列島的訓令。3月13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發布訓令備戰。21日伊東命混成支隊大佐比志島義輝隨時準備發起進攻。
而此時的澎湖列島作為臺灣的門戶清廷其實是有布防的。而且還不僅僅是清法戰爭后的劉銘傳曾經重新修筑過,甲午戰爭爆發前清廷也重新修筑了幾座炮臺:
▲中日甲午戰爭全史第四卷246頁
并且還增兵將原來僅有的3營:正營營官周振邦、前營營官劉忠棧、澎湖鎮標練營1500人鎮守的澎湖增加到了13營3哨。這些軍隊除原來駐守的3營外,其余的10營3哨派遣到了以下地區進行防御。
▲中日甲午戰爭全史第四卷248頁
日本侵略軍則在3月6日以后備步兵第一聯隊為核心新編成一支混成支隊,由比志島義輝為支隊長。8日15時從馬關出發,9日抵達佐世保軍港與日本海軍會合。15日該支隊正式開始了侵略臺灣的軍事行動。
3月19日上午伊東于7時15分命“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組成的第一游擊隊了對臺灣南部海域展開偵查。整個偵查行動在15時25分結束。20日13時45分,日艦本隊進入澎湖海域南部的倉島海面。與此同時伊東命第一游擊隊進行第2次偵查。
隨后根據匯報的結果決定從里正角灣發起攻擊。21日伊東下令:“凡抵抗者格殺。”(此時馬關談判已經開始,因此伊東選擇進攻的日期其實也是為了給清廷制造壓力)
3月23日7時40分日艦第一游擊隊進入里正角灣遭到了拱北炮臺守軍宏字營的炮擊。8時20分守軍炮臺的火力即被日軍完全壓制。9時30分日軍開始登陸。此后隨著炮臺守軍的傷亡越來越多已經阻止不起有效抵抗。14時日軍登陸完畢后開始向附近的制高點大武山發起進攻。
本來鎮守大武山的是澎湖當地知府朱上泮率領的定海右營。但朱上泮還沒來得及布防,日軍就已經先到了大武山側并對朱上泮所部發起了突襲。朱上泮所部倉促應戰下很快就被擊潰。朱上泮本人也負了傷。
24日已經被孤立的拱北炮臺遭到了日軍的圍攻,尤其是大武山上的日本臨時炮臺的火力摧毀了拱北炮臺大部分防御工事。下午4時30分宏字營剩余守軍在與攻入炮臺的日軍展開白刃戰后全部戰死殉國。
但防守澎湖的清軍抵抗就此也基本結束了。25日日軍開始進攻澎湖縣城:馬公島城。
當天負傷的知府朱上泮便逃往了廈門。總兵周振邦也于當日出逃。此后鎮守澎湖的清軍除了漁翁島守軍主動炸毀彈藥庫撤退外其余不是逃就是降,如此一來日軍便得到了大批軍用物資。而這些物資也成為了《馬關條約》簽訂后日軍侵略臺灣本島的“資本”。
《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軍民的自救
《馬關條約》的簽約條款傳到臺灣后臺灣巡撫唐景崧立刻上書清廷要求保臺。但清廷只以這樣的理由搪塞:“割臺系萬不得已之舉,臺灣雖重比之京師則臺灣為輕。倘敵人乘勝直攻大大沽則京師危在旦夕。”
5月15日臺灣發出電報通電全國:
“全臺紳民敬稟者:臺灣屬倭萬眾不服,迭請唐撫代奏臺民下情。而事難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慘曷極! 伏查臺灣已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暫行自主,死守不去遙戴皇靈。為南洋屏蔽。留臺撫暫仍理臺事并留劉鎮永福鎮守臺南。
一面懇請各國查照割地紳民不服公法。從公剖斷臺灣應作何處置,再送唐撫入京、劉鎮回任。臺民此舉無非戀戴皇清圖固守以待轉機。情形萬緊伏乞代為電奏。全臺紳民同叩首。”
并以此聲明留唐景崧、劉永福在臺以自救。然后在臺灣各界人士的“擁戴”下唐景崧被“立”為臺灣“總統”。想出這個“策略”的人則是唐景崧的幕僚陳季同(曾任清朝駐法德意公使館參贊)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陳季同舊照
隨后臺灣巡撫衙門被改為“總統府”。“年號”被定為為“永清”即為永遠忠于清朝之意。并發表了宣言:
“惟臺灣疆土,荷大清經營締造二百余年,今雖為自主國,宜感念列圣舊恩,仍恭奉正朔,遙作屏藩,氣脈相通,無異中土。”
因為在臺灣子民看來臺灣如果自立那么清廷就無權決定其歸屬。但日本侵略者根本不會理會。
▲電影《臺灣一八九五》劇照:唐景崧被臺灣軍民立為“總統”
再次不宣而戰:日軍侵占臺北
比起在遼東的軍事行動統帥只是山縣有朋和大山巖這種純粹的軍人,侵攻臺灣的日軍統帥的人選卻被明治天皇交給了“皇兄”,也就是真正皇親國戚:北白川能久親王率領的明治天皇的近衛師團為主力1.5萬人。再輔以樺山資紀新編總督府直屬軍團7千人。另外還有29艘軍艦,共同組成的侵臺軍團。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坐在沙發上表情猥瑣的北白川能久親王舊照
5月15日,近衛師團自遼東金州出發20日在旅順口集結完畢,21日向臺灣進發。26日到達琉球海域。另一路的新編總督府直屬軍團則由樺山資紀率領于27日在琉球與近衛師團會合。28日大批日本軍艦已經在基隆港外集結并于29日發起了攻擊。
事實上清日雙方簽訂4月就簽訂了《馬關條約》此后雙方就應該停戰了。而《交接臺灣文據》的簽訂是在6月2日。但日軍對臺灣本島發起攻擊的時間是在5月29日。因此這樣的軍事行動是典型的不宣而戰。由此也拉開了臺灣本島軍民武裝抗日:乙未抗戰的序幕。
面對日軍的進攻唐景崧其實早在澎湖失守后就命令提督張兆連率領銘軍6營分布基隆入海口。又令林朝棟率領棟字6營固守獅球嶺。雖然這樣的部署算得上是加強了基隆正面的防御以及延長了防御的縱深。但基隆還是很快就失守了。
▲電視劇《臺灣一八九五》唐景崧劇照
因為這樣的部署很容易被日軍偵查到。所以日軍根本就沒有在基隆登陸。而是選擇了在基隆以東的三貂灣和澳底灣兩海灘作為登陸點。清軍這邊在此防守的卻是剛招募才3天的2營新兵。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澳底、基隆、臺北、瑞芳、三貂嶺位置示意圖
5月29日中午11時日艦隊出現在三貂角海面準備登陸。與此同時日海軍還猛烈炮擊基隆以此為“聲東擊西”。12時40分日軍開始在三貂角灣與澳底灣登陸。13時30分日軍先登陸部隊與守軍交火,2營新兵一觸即潰。此后的整個登陸行動直到31日才結束。
而唐景崧直到得到日軍已經登陸的消息后才命令滬尾防軍3營、威遠軍2營趕赴三貂嶺布置防御。另派李文忠率銳字2營增援基隆。第二天,又派建字營、撫標親兵右營營長駐兵八堵,另派撫標親兵3哨駐暖暖街協防。
但這些援軍還沒有趕到三貂嶺,原守軍就被日軍擊潰。此后手上兵力不多的唐景崧只得調粵勇前去增援。領兵的則是督辦全臺營務的俞明震。
▲電影《乙未風雨摧城》劇照:清軍鎮守基隆炮臺
6月1日俞明震好不容易等到了廣東運來的5門格林火炮。于是在三貂嶺通往基隆的大道旁的瑞芳村旁修筑了臨時防御工事和兵營。6月2日5時50分日軍第2聯隊長村川景明率先向瑞芳村的清軍炮兵陣地發起了攻擊,占領此處后又在6時30分占領了附近的高地,在居高臨下的火力面前鎮守瑞芳村的清軍只得向基隆方向撤離。
▲電影《臺灣一八九五》劇照:侵臺日軍在臺灣登陸
等到駐扎在基隆前線的張兆連接到瑞芳村的戰報后極為震驚。為了避免遭到夾擊便率領定海軍前營及建字營立刻趕赴瑞芳村。一起增援的還包括指揮廣勇2營的胡友勝。
但就在張兆連增援途中,從瑞芳村敗撤退的清軍已經演變成了潰退,追擊而來的日軍在遭遇了清軍援兵后立刻發起了更猛烈的攻擊。而匆忙趕來的張兆連部由于缺少重火力使得戰斗從一開始就被日軍的炮火壓制,此戰中的清軍不僅張兆連本人受重傷,還戰死了一名提督。就連俞明震也被彈片擊中。如此清軍援兵不得不又退回了基隆。
6月2日晚日軍后續的近衛師團完全占領瑞芳后北白川能久親王下令于次日凌晨兵分三路向基隆發起總攻:
前隊:第一聯隊
右翼支隊:第二聯隊第二大隊
左翼支隊:第二聯隊第七中隊
主力:步兵第一旅團、工兵大隊、獨立野戰電信隊、衛生隊
6月3日日軍的總攻開始了。凌晨4時日軍步兵8個中隊4000余人從瑞芳村出發。炮兵則開始開始了對獅球嶺的炮擊。本來鎮守此處的林朝棟所部皆為臺灣本地人。
但唐景崧居然將林朝棟的部分兵力調去了臺中然后將新補的粵勇調來協同防守。但粵勇與林朝棟所部并不和諧。臨陣對敵居然各自為戰,于是攻打獅球嶺的日軍很快找到了突破口。如此一來基隆的制高點便落入了日軍之手。
而另一邊進攻基隆市區的日軍在8時30分就發起了攻擊。雖然有著海面上日艦隊炮火的掩護,但基隆周邊炮臺太多陸上的日軍必須逐一占領,因此雙方戰斗一度陷入僵持,一直到獅球嶺的清軍失守后清軍士氣開始崩潰。15時基隆失守。
但此后的基隆城中的清軍臺勇依然有人在堅持著抵抗。比如說6月5日有臺勇引爆了作為日軍彈藥庫的基隆寺。這也使得日軍不僅出現了大量傷亡,還損失了大量的軍用物資。但這樣的零星抵抗并不能阻擋日軍接下來的侵攻。
6月4日,當大量的基隆潰兵進入臺北府城后,府城中軍心潰散。雖然俞明震力勸“總統”唐景崧應該立刻趕去與劉永福、林朝棟等人會合以圖日后。因為只要他這個巡撫在,那么他在哪里,哪里就是省城。但唐景崧居然在當天夜里趁夜逃亡廈門。然后漢奸辜顯榮又主動將日軍迎入臺北府城。于是臺北府城就這樣落入了日軍之手。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漢奸”辜顯榮舊照
而這個僅當了13天的“總統”日后也遭到了臺灣鄉紳丘逢甲等人的唾罵:
“吾臺其丟矣!誤我臺民,一至此極!景崧之肉其足食乎!”
從5月29日日軍發起攻擊開始到6月7日占領臺北府城只用了短短10天不到。而日軍在占領臺北城后,城中的24萬兩白銀被日軍劫掠、其余槍炮、子彈、火藥也盡數資敵。
隨后附近的新竹知縣也倉皇內渡,于是日軍又不費力的繼續占領了新竹。而在這一路上日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青壯年被屠殺一空后,日軍就威脅老幼將尸體搬至海灘。當這樣的消息傳到臺中、臺南后更加劇了臺灣軍民此后抵抗的決心。
劉永福成為抗日盟主與臺中的拉鋸戰
本來臺中、臺南的軍民想要推舉劉永福繼任“總統”。但劉永福堅決拒絕,只答應當抗日盟主。然后與臺灣軍民歃血為盟:
“丁未夜,設壇幄,祭告天地神祇,臺南文武百余人并集,歃血同盟。劉與余為首,季篯作誓文及條約,讀畢焚之,別具一底冊,各簽名鈴印于其上。”
有意思的是這個場景還被當時的《申報》刊登了出來。
▲大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劉永福的在臺指揮所:原臺灣兵備道衙門(今臺南永福國小)
其實劉永福這樣做的理由也很簡單:比起唐景崧以“總統”的身份領導抗戰最后的結果卻只能“內渡”。因此劉永福純粹以軍事統帥的身份來繼續組織抵抗反而實在的多。
▲電視劇《臺灣一八九五》盟誓劇照
而臺灣軍民除了推舉劉永福為盟主外還民間還自發組織了義軍。比如說吳湯興,徐驤。由于此二人的義軍大多數來自新竹、苗粟兩縣所以也被稱作“新苗軍”。總兵力為6個營。其中就包括了一個叫姜紹祖還組建一個“敢”字營。
由于此3人皆為廣東客家后人,因此在后世的臺灣民間一度被稱為“客家抗日三秀才”。
▲電影《臺灣一八九五》劇照:吳湯興、敢字營旗
其實6月11日,也就是侵臺日軍攻入臺北的同一天,吳湯興就在苗栗縣誓師,準備率領義軍北上收復失地。此后吳湯興還號召起了越來越多的鄉民一起參與對日抗戰,其中還包括了女扮男裝的婦女。
侵臺日軍這邊則總督府軍團先由新竹出發繼續南侵,并且分兵兩路:主力沿著官道前進經桃園、中壢、平鎮、楊梅至大湖口。另一路偏師則沿著山路前進經大溪至龍潭。吳湯興得知后也將“新苗軍”分為兩隊:自己親自率領本隊趕至新竹城北12公里的大湖口準備伏擊日軍主力,另一位統領徐驤率領一隊在山路迎擊。
率先傳來捷報的是徐驤的伏擊。因為當徐驤趕至山澗時當地山民根本無需動員便加入了義軍的行列,比如說原當地茶商福建人蘇力召集的義軍:“三角涌義民營”。而桃園山澗也有一道天然的“護城河”:流向淡水河的大科嵌溪。
▲電視劇《臺灣一八九五》徐驤劇照
在此處首先遭到伏擊的是日軍總督府直屬軍團的運糧隊。第二天聞訊趕來營救的枋城支隊再次遭到了伏擊后被義軍分割包圍在當地叢林水葦中。而戰場戰斗也讓日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894人的支隊在被包圍了兩天兩夜后始終無法突圍,最后靠著士兵假裝是難民才逃出包圍圈搬到了新救兵。
而吳湯興率領“新苗軍”本隊在官道兩旁設伏后日軍主力居然大搖大擺的走進了伏擊圈。遭到伏擊后的日軍本來想發動反沖鋒但奈何道路不熟,最后不得不撤兵。
吳湯興的這次勝利雖然戰果不大,卻也大大鼓舞了臺灣軍民。臺灣知府黎景嵩甚至開始籌措軍費募集當地山民與客家兵、原駐臺湘軍組建了“新楚軍”4營并由原湘軍將領楊載云統領。而后的“新苗軍”與“新楚軍”匯合后便一起開始對南下侵略的日軍開展了“游擊戰”并取得了一定的戰果。
而在南侵受挫后,日軍不出意外的將平民當成了發泄的對象:前線的樺山資紀和后方臺北城的北白川能久更是一起下令在進兵道路上對所有村莊展開屠殺。
▲電影《臺灣一八九五》劇照:北白川能久親王下令無差別屠殺沿路臺灣村民
到了7月10日黎景嵩命令進攻新竹城。雖然此時的清軍與義軍能在野戰中取得優勢但由于缺少重火力根本無力攻城。而且日軍還提前占領了城東2里的制高點十八尖山。因此當新苗軍與新楚軍開始攻城時便多次遭到山上日軍居高臨下的火力打擊。
幾番攻城失敗后吳湯興決定先攻打十八尖山。但由于日軍先一步占領此處后布置了足夠的火力,因此義軍的多次進攻都被打退。至晚上8時義軍無力再戰便只得撤退。
到了此時劉永福的援軍才姍姍來遲。
那么坐鎮臺南的劉永福為何到現在才發兵?
其實這是因為原臺灣總兵萬國本到了7月才內渡,此后的臺灣將印才交到了劉永福手上。而此時的劉永福在倉皇間也僅僅是派出了黑旗軍中的700人組成七星隊匆忙趕往了臺中地區。其中前鋒李惟義率300人為第一隊,吳彭年率400人為第二隊。
7月19日黑旗軍趕到彰化。正當黑旗軍與義軍匯合后,黎景嵩居然使了昏招:將此前沒有攻克新竹的義軍將領楊載云換下,改為黑旗軍將領前鋒李惟義統領。黎景嵩此舉的目的現在不得而知,但給義軍內部造成了巨大影響:
黑旗軍雖然有戰斗經驗但對臺中形勢所知并不詳細,而且作為援軍前來的人數只有700人,李惟義只得將本部300人合兵至新楚軍。這樣一來等于是將人數本來就少的黑旗軍一分為二。而新楚軍則被分派到了不同的戰線:一部分人隨李惟義守大甲溪,一部人隨楊載云守附近的頭份山。
就在清軍協調出問題的時候,北白川的近衛師團開始陸續抵達前線,兩路日軍合兵后全面反攻開始了。
▲電視劇《臺灣一八九五》北白川能久劇照
8月8日日軍突襲了新楚軍的前沿陣地尖筆山。新楚軍將士在全員陣亡后陣地失守。10日日軍仗著優勢兵力同時向大甲溪、頭份山的新楚軍兩條戰線同時發起可攻擊。日軍先是在火炮的支援下向李惟義指揮所發起沖鋒。
李惟義見所部抵擋不住便想獨自撤兵。結果其部的新楚軍便開始了潰敗。如此一來楊載云所部就成了孤軍。僅管楊載云率部眾拼到了最后,但隨著身邊老湘軍的不斷陣亡,楊載云也在激戰中戰死。而趕來救援的姜紹祖的敢字營也在戰斗中大部分被殲滅被生擒。后因在獄中堅持不降留下了下圖中的絕命詩后慷慨赴死。(時年僅19歲)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姜紹祖臨死前的絕命詩
而新楚軍的兩條戰線丟失后,后方苗栗縣就只剩吳彭年的400黑旗軍,但這點人根本抗不住日軍的進攻。8月14日日軍攻陷苗栗縣,吳彭年所部雖然對日軍造成了重大殺傷但中因寡不敵眾撤向了大甲。
22日日軍開始挺進大甲,吳彭年將潰敗的新楚軍重新集結后在大甲溪設伏,日軍在渡河時遭到了吳彭年所部的攻擊,同時徐驤在大甲溪岸邊也發起了側擊。但由于此時新楚軍的統領仍然是李惟義,日軍知軟弱無能于是便繞過大甲溪直接向大甲的新楚軍大營發起了攻擊。李惟義則再次遇敵便潰敗,還在前線的吳彭年見后路被斷只得撤向了彰化城。
而在經過一連串的拉鋸戰后,新楚軍和新苗軍都已經兵敗如山倒,此時還想堅守便只能指望后方劉永福繼續增派援軍了。
8月23日近衛師團第2旅團長山根信成已經逼近了臺中縣城。守衛此處的是前不久被唐景崧調過來的林朝棟的剩余棟字營和彰化縣知縣派來的援軍。山根信成發起的第一波沖鋒失敗后便用大口徑火炮轟開了守軍防線后再次發起第二波沖鋒,隨后雙方激戰直到守軍被殲滅后山根下令將臺中縣城剩余軍民全部燒死。
▲電影《乙未風雨摧城》中山根信成劇照
8月24日,日軍已經兵臨彰化。為了守住彰化,劉永福將黑旗軍5個營派去了前線,一起參與的還有從臺中退下來的新苗軍吳湯興、徐驤部。
8月27日乙未抗戰中最大規模的會戰:彰化會戰開始了。
兵敗臺南:早已無力回天的黑旗軍
臺中府本來設有臺灣、彰化、云林、苗栗4縣及埔里社1廳。其中彰化縣設立于雍正元年,光緒初設立埔里社廳,其余3縣于光緒十四年設立。而臺灣縣因位于全臺中心,清廷本想設為省會,但因臺灣縣設立較晚,并不具備成為省會的條件。因此彰化遂成為臺中府的府衙。
此時的彰化在實際上已經成了臺中抗日“根據地”。從地理位置來看這里北臨大肚溪,南傍八卦山,東接阿里山山脈,由此也成了雙方必爭之地。
▲電影《乙未臺島遺恨》黑旗軍鎮守八卦山炮臺劇照
27日義軍與黑旗軍做了如下部署:徐驤部義軍與黑旗軍吳彭年、王得標部、沈福山等部布防大肚溪南岸,吳湯興部新苗義軍與黑旗軍鎮海中軍李仕高部和林鴻貴部布防守八卦山。黎景嵩則守彰化城。總計13個營,6000兵力。但要面對是近衛師團的1.5萬人。而且武器裝備相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電影《乙未臺島遺恨》吳彭年劇照
28日晨彰化會戰打響后雙方首先爭奪的是便是彰化城附近的制高點八卦山。
北白川和樺山的策略是分三路進攻:西路日軍沿大肚溪行進,但半路上遭到黑旗軍吳彭年與王得標部的強力阻擊。但中路和東路卻突破吳湯興部與李仕高部的防線。兩路日軍在上午6時對八卦山完成了合圍后以炮火開路然后發起猛攻。
鎮守八卦山的黑旗軍在遭到炮火打擊后在發起反沖鋒的過程中幾乎全部戰死,剩下的新苗軍在吳湯興戰死后開始潰散,只有徐驤最終好不容易帶20余人突圍而出后經阿里山山區的日月潭前往臺南與劉永福會合。(而當吳湯興戰死的消息傳回鄉里后他的妻子黃賢妹投井被人救起后再次選擇絕食自盡。電影版《臺灣一八九五》的男女主角也正是此二人)
▲電影《臺灣一八九五》劇照:溫升豪飾演的吳湯興與楊謹華飾演的黃賢妹
上午10時吳彭年留王得標部對敵自己率部趕往八卦山救援,但在路上遭遇日軍的炮火阻擊后吳彭年也戰死。而在彰化城中的黎景嵩在得知八卦山失守后棄城而逃。日軍在占領彰化城后便開始屠城,直到整城再無活口后才繼續向南面于29日將云林、苗栗兩縣屠空。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八卦山英烈牌位照
面對危局劉永福派出了黑旗軍的最后5營的機動兵力由劉永福的副將楊泗洪(劉銘傳留下的原銘軍將領)率領于30日趕至了嘉義縣(關于嘉義縣可參考筆者在冷研去年11月20日關于天地會的文章)并在當地義軍頭領簡精華的幫助下向侵占此處的日軍發起了夜襲。但在追擊過程中楊泗洪戰死,隨后的黑旗軍只得由部將肖三發率領。
9月1日黑旗軍與當地義軍收復了云林縣。隨后重新向彰化城發起了攻擊。
這樣的戰果也讓還沒有處在淪陷區的臺灣軍民看到了希望。而對于侵臺日軍來說此時軍隊內疾病橫行,使得兵源越來越匱乏。再加上見到此時的臺灣軍民居然還能保持這樣的戰力也讓樺山資紀和北白川能久終于意識到了侵臺日軍此時的兵力已經不夠用了。
▲電影《乙未臺島遺恨》中樺山資紀劇照
于是明治天皇只得增調伏見宮貞愛(北白川能久的親弟弟)率領混成第4旅團以及乃木希典率領正在遼東的第2師團趕赴臺灣。并與原來的侵臺日軍組成南進軍團繼續擴大對臺灣的侵略戰爭。
此后在臺日軍的兵力已經達到了4萬。于是日軍開始分3路從海陸一起進攻臺南:
第一路由北白川率領近衛師團從彰化外圍出擊,侵占嘉義后沿大路直撲臺南正面。
第二路由伏見親王率領混成第4旅團從澎湖海南下順著海路進逼臺南的前側面:布袋口。
第三路由乃木希典率領第2師團澎湖從海路登陸臺灣島南端的枋寮港。然后朝西北方向進軍從南面夾擊臺南。
并且為了能夠順利從海上發起攻擊日本聯合艦隊出動軍艦30余艘并封鎖臺南海面并牽制劉永福在臺南的軍隊。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增援的兩路日軍進兵路線圖
而在進攻屏東的戰役中乃木首先遭遇的是步月樓義軍的激烈抵抗。
只不過當地軍民雖然抗戰意志強烈,但在日軍第2軍強大火力的的面前義軍根本抵抗不住,戰后乃木更是下令將整城居民全部屠殺。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現步月樓實景照
如此一來戰場上的攻守形勢便發生了變化。侵臺日軍在得到補充后開始重新奪回了戰場的主動權。
至此黑旗軍收復彰化城的計劃便無法實施只得南撤。于是在10月7日日軍重新侵占了云林縣。8日日軍繼續向南準備侵攻大莆林,但路上遭到了簡精華部義軍的頑強阻擊,肖三發得知后立刻率黑旗軍趕來,雙方經過整整14小時的互射后子彈打光。
到了晚上9時雙方開始了白刃戰,戰中日軍師團長山根信成戰死、但黑旗軍也戰死了統領肖三發。但隨著日方后續軍隊的趕來黑旗軍與義軍只得退往了嘉義縣。而日軍在侵占了大莆林后再次將平民當成了發泄對象:將附近村落屠空后全部燒成廢墟。
▲電影《乙未風雨摧城》劇照:戰死的黑旗軍、義軍將士墳
10日日軍對嘉義縣完成了合圍,城中剩余的黑旗軍面對攻城日軍的炮火苦守兩日后再也無力對抗只得撤向了曾文溪。而日軍在侵占了嘉義縣后再次將全城屠空。
由此黑旗軍開始了抗日保臺的最后一場會戰:曾文溪會戰。
13日徐驤率義軍率先向曾文溪北岸的日軍發起了沖鋒,并在日軍的炮火前奇跡般的沖入了日軍大營展開了白刃戰,但最終還是戰死。隨后日軍在火炮支援下不斷向南岸發起猛攻,在王得標與簡精華雙雙戰死后黑旗軍將士仍然各自為戰直到全部戰死日軍才算渡過了曾文溪。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現曾文溪實景照
至此黑旗軍已經死傷殆盡,此后再也無力向前線增兵。但60多歲的劉永福還是率黑旗軍老營來到了安平港做著最后的抵抗。兩天后老營也拼光。10月19日臺南城中缺少糧餉的士兵又發生了嘩變。此時的臺灣大勢已去,劉永福帶著不甘心上了內渡的船只。
▲筆者在欽州劉永福紀念館考證史料
實際上黑旗軍沒能守住臺灣非戰之過。首先臺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后,官員及大批駐臺軍隊內渡,這便讓本來只是援軍的黑旗軍和臺灣義軍成了抵抗侵略、堅持國家統一的主要軍事力量。但是由于臺灣當地物資匱乏又缺少大陸的支持使得軍隊的數量和武器裝備遠不如日軍。等到日軍兵臨臺灣時劉永福想調舊部來援都被清廷置若罔聞。
▲電影《乙未臺島遺恨》劉永福劇照
因此黑旗軍其實從一開始就處在了崩潰的邊緣:貧瘠的臺南根本無法支撐軍費開支。劉永福與臺南鄉紳幾乎已經窮盡了包括發行郵票、紙幣、股票在內的一切辦法。
所以單靠劉永福手上的區區幾千黑旗軍早已無力回天。
而已經內渡的丘逢甲聽聞后則寫下了《春愁》為400萬臺灣子民泣血:“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劉永福發行過的郵票、紙幣、股票
1945年前臺灣軍民的抵抗
幾天之后的10月27日北白川能久走完了他極其罪惡的一生。日本官方說他是死于當地瘧疾。中國民間則傳聞是被黑旗軍打死。此后在日本侵臺期間在臺灣各地為此惡魔修建了大量神社,其中就包括了規模僅次于靖國神社的臺灣神社。
但諷刺的是1944年一架從菲律賓起飛的日本飛機臺北上空墜毀卻正好撞向了臺灣神社后引發了火災,整個神社也付之一炬。(此處后改為臺北圓山飯店)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極盡罪惡的臺灣神社舊照
10月27日樺山資紀宣布:臺灣“平定”。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因此此后臺灣軍民的抵抗并沒有停止。
而乃木希典則由于臺東仍在起義軍手上便繼續著罪惡的旅程:11月26日乃木率軍前進至長興村,當地義軍與日軍再次展開激戰,日軍將其殲滅后這次是將附近的所有村落全部屠空后將房屋盡毀,此后此地區改名“火燒莊”。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現在的火燒莊實景照
然而全臺灣的抵抗始終未結束:臺北的簡忠浩曾為黑旗軍將領。因為全家被日軍殺光便于1895年12月在臺北起義,起義軍還一度發展到5千多人,1897年5月還曾一度攻入了臺北府城,一直抵抗到1900年簡忠浩才被捕。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簡忠浩舊照
臺中的起義軍則是云林縣大坪頂山里的柯鐵虎。仗著對自幼成長的山里環境與日軍展開了長期的游擊戰,1896年6月還曾收復了云林縣。乃木希典在惱怒之下便制造了長達7天的“云林縣大屠殺”:將整山55個村落全部屠空,死難者超過3萬人。但這樣的舉動更激發了云林縣義軍的斗志。可惜此后云林縣義軍長期沒有補給,柯鐵虎不久后病亡。
而在臺南的林少貓也曾聯合當地部族于1898年12月27日襲擊了駐臺東的日軍,此后日軍開始了對林少貓等人抓捕。但由于抓捕過程不順利便將臺東的屏東、高雄兩縣屠空,然而這樣的行為反而更激起了林少貓等人反抗。此后直到1902年日軍在再次展開大規模抓捕行動的時候以婦孺做人質才將林少貓等人抓獲。
而這種此起彼伏的此后還一直持續,比如說1930年摩那?羅道發起的賽德克霧社起義(此事件還改編出了電影:《賽德克巴萊》)。事件的緣由是因為日軍要砍伐霧社賴以生存的山林中的樹木,摩那?羅道表示對賽德克而言樹木既是祖先留下的靈木,但日軍的應答居然是讓賽德克族以后必須信奉神道教。
這樣一來雙方便起了武裝沖突。(賽德克語中賽德克是“人”,巴萊是“真正”的意思,賽德克巴萊即意為真正的人)
10月27日賽德克族發起了起義,29日臺灣總督石冢英藏調集數千軍隊對起義軍發起攻擊。而霧社起義軍的戰斗過程可說是非常的慘烈:幾乎是以原始武器對抗侵臺日軍的飛機、大炮,甚至是毒氣彈。
▲電影《賽德克巴萊》劇照:賽德克族以弓箭對抗侵臺日軍的投毒飛機、大炮
11月2日日軍燒毀了霧社地區所有房屋。起義軍便退入山中打“游擊”,此后為了逼迫起義軍從山中走出日軍飛機投下了大量的毒氣彈。但起義軍寧愿被毒死也不愿意出來投降。
最終賽德克部落男人全部戰死,女人、孩子則全部上吊自盡。
▲電影《賽德克巴萊》劇照:部落女子、孩子被逼上吊劇照
而日軍鎮壓起義后便重復了其野蠻的本性:將6個部落的原住民全部屠殺后再駐成“京觀”。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劇照:日軍屠殺原住民舊照、霧社事件紀念公園實景照
總結:臺灣的抗日歷史
如果說大陸的全民抗戰是從1931年9月18日開始,那么臺灣的全民抗戰便是從乙未年開始。(乙未的干支順序是三十二,前一位是甲午)
因此臺灣的抗戰史也比大陸來的更早。在日本對臺灣進行殖民統治的50年里臺灣大部分人民始終“義不臣倭”。
這是因為臺灣被割讓給日本以后,雖然有著辜顯榮這樣的漢奸,但更多的是以生命和熱血抗擊侵略者的華夏兒女。無法上戰場的老幼也有很大一部分舍棄家財內渡。因為這些人都有一個信念:不做亡國奴。
而在日本侵略者統治臺灣期間,被屠殺的臺灣民眾達到了65萬人。如果按照臺灣人口來算那就是每8個臺灣人就有1個被日本侵略者屠殺。活脫脫成了一個比南京更現實的地獄。
資源掠奪則更加不計其數。最典型的便是如今東京皇宮中的皇室家具很大一部分都來自于臺灣阿里山的千年以上的紅繪木。以及為了多種稻米而建設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此后臺灣農民每年中的稻米自己吃不上只能吃稻殼。甚至私藏稻米都會成為“經濟犯”,偷吃者則直接槍斃。但掠奪最多的資源便是黃金。
而臺民除了2%成為皇民外,大部分的都是實打實的下等公民。這是因為成為皇民就要拿出家里祖宗牌位當眾燒掉,然后去日本神社“迎接”天照大神的畫像。
這樣的政策對于大部分臺灣的百姓來說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央視紀錄片《乙未殤思》劇照:甘愿做“皇民”的某些人舊照
因此當大陸進入全民抗戰的時代,大約20多萬來自臺灣的華夏兒女也參與到了抗戰的洪流。臺灣人民同樣對歷史、為祖國都有流過血、盡過力。對于臺灣同胞來說50年被殖民的歷史就是50年的血淚抗戰史。
其中有代表性的案列有很多,比如說是李友邦(黃埔二期)組建的臺灣義勇隊。
▲央視紀錄片《乙未殤思》劇照:原臺灣義勇隊隊員采訪片段
到了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公會堂(現在的中山堂)舉行。作為日本侵略者殖民地的臺灣得以光復。
所以歷史不能只“近看”而不“遠觀”。尤其是臺灣軍民的那段抗日歷史也更不應該被人遺忘。
▲央視紀錄片《乙未殤思》劇照:臺灣中山堂、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緒紀念碑實景照
參考資料
書籍
《甲午戰爭始末》王樹強主編 第十五章 中國文史出版社
《湘軍》王紀卿著 光緒二十一年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唐景崧傳》 文崇禮著 第十、十一、十二章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野望 圍堵中國的甲午一戰》 陳悅著 第十七章 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蘇人民出版社
《臺灣人民抗日斗爭史》薛軍力 徐魯航著 第二、六、七章北京燕山出版社
《臺灣通史第五卷?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第二、三、四、五章 陳支平 主編 王日根 蘇惠蘋 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日甲午戰爭全史第4卷戰后篇》中日甲午戰爭全史編委會編 第二、三、四章 吉林人民出版社
影視劇
電視劇《臺灣一八九五》
電影《臺灣一八九五》
電影《賽德克?巴萊》
電影《乙未之風雨摧城》、《乙未之臺島遺恨》
央視紀錄片
《乙未殤思》
《過臺灣》
其余參考資料
《臺灣乙未戰紀》 陳偉芳著 廣西人民出版社
《劉永福領導的臺灣抗日戰爭》廖宗麟著 南寧社科印刷廠印刷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