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槿媽媽
來源:中學生聽書(ID: tingshu2018)
讀書,不僅是立志,更能立命。
01
你進入什么圈子,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上周,我受邀參加了侄女小妍的婚禮。
結婚那天,我負責招待小妍的朋友,和這些年輕人閑聊起來才發現,他們個個都是人中龍鳳,名校畢業,大廠工作。
婚禮結束后,回家的路上再想想自己的兒子,心里難免出現落差。
兒子原本初中學習還不錯,我平時對他管教嚴格,周內從不讓他玩手機。
高中住校后,我以為經過了初中三年的鋪墊,兒子能有不錯的自控力。
后來才知道兒子寢室有兩個混日子的舍友,天天上網打游戲,從此以后,兒子便被這兩個舍友帶上了逃課、上網的不歸路。
我和他爹都管不住他,每次回家都是以吵架結束,叛逆期一發不可收拾,有一次還把他爹氣到住院,最終兒子去省外三本院校讀書。
畢業后,我們想著只要他勤奮、上進,努力工作,養活自己也不難。
誰承想他眼高手低,找了幾天工作就厭倦了,不是在家躺尸,就是關上房門和大學同學連麥打游戲。
雖說人和人是沒有可比性的,我們接受兒子的平庸,但侄女和兒子不同的人生軌跡,讓我更加堅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什么樣的人,取決于你待在什么樣的圈子。
你讀的書越多,身邊優秀的人也會越多,你會被他們積極的能量所影響,從而激發你向上向好的一面,潛移默化改變你的人生。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總是在新聞上看到大部分名校的學生,會為了節約時間,站在食堂吃飯,下課了也會圍著老師討論問題。
而很多普通院校上課睡覺,翹課躲在宿舍打游戲的學生居多。
讀書,能帶你逃離你所厭惡的圈子,遠離爛人爛事。
好的學習資源,能拓寬孩子知識視野;好的學習伙伴,能相互激勵共同成長;
好的學習方法,能鍛煉孩子學習能力;好的學習環境,能讓教育事半功倍。
這就是讀書和提升自我的意義,更是名校和非名校的差距。
只有自身足夠優秀,努力向上兼容,換一種眼光去看世界,讓自我價值最大化,才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并肩同行。
02
在學校混日子的孩子,
終將遭到社會的毒打
哈佛大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提出了著名的“稀缺心態”理論。
那些長期處于稀缺狀態的人,只能培養出短視的頭腦模式,其判斷力和認知能力會因過于關注眼前問題而大大降低,從而沒有多余的能力考慮長遠發展事宜。
學校混日子的孩子就屬于典型的稀缺心態,他們得過且過,只貪戀眼前的享受,欠缺追求長線回報的動力,從不為未來做打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這種安逸就像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等他們走出家庭和學校的象牙塔,大部分人都挨盡了現實的耳光。
正如“富士康詩人”許立志所寫的那般:
“雙手如同機器不知疲倦地,搶、搶,搶。直到手上盛開繁華的繭,滲血的傷,我都不曾發現自己早站成了一座古老的雕塑。 我磨去棱角,磨去語言,拒絕曠工,拒絕病假,流水線旁我站立如鐵,雙手如風。多少黑夜,我就那樣,站著入睡。”
這就是所有流水線工人的真實寫照,然而文字讀起來還是有些悲壯,但現實只有慘烈。
紀錄片《十八歲的流水線》中,19歲女孩楊玉金,從事錫焊工作,為了芯片質量,她不能戴手套,燒熔了的錫點會從噴口濺到手上。
白天上班8小時,晚上加班4小時,她的雙手反反復復燙傷-裹紗布,留下了無數丑陋的疤痕。
即便這樣,她都不能停下來,一旦停下手里的活,下一個人的工作也會跟著停擺,耽誤工廠出貨,誰都賠不起。
他們無力改變現狀,唯有感慨:年少輕狂不懂事,如果還能重來,一定會好好讀書。
讀書苦,也只是苦一陣子;生活苦,卻是苦一輩子,壓得你直不起身板。
網上有一個段子:
有網友說,他高中覺得街頭混混很酷,放學就喜歡和他們呆在一起,抽煙、打架,有一天失手傷了人,坐了3年牢,每天踩縫紉機8小時。 去年出獄后,想著踩縫紉機的技術還可以,便去應聘服裝工廠,結果,天天加班,一天踩12小時的縫紉機。
其中有一個扎心評論是:“監獄之外,還是監獄。”
是啊,不管你想不想承認,都由不得你不承認:
這個時代,沒有學歷的人只能戴著生活的腳銬,寸步難行。
現在但凡想找個好點的保安工作,都有學歷門檻,沒有學歷只能去工地搬磚、進工廠擰螺絲的基礎工作。
悲哀的是,這些靠付出體力和消耗大量時間精力的勞動,非常辛苦,勉強糊口,手停即口停。
職業不分貴賤,但有高低,為人父母,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生活的更好。
教育路上,孩子最大的遺憾莫過于錯把無知當天真,父母最大的失責莫過于把放縱當成靜待花開。
種子錯過成長的季節,最終無法開花結果;孩子錯失成長的黃金時機,難以抵達理想的彼岸。
學生時代的安逸,就像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每吃一口都會掉進更大的陷阱之中。
年少時偷過的懶,就是欠下的債,總有一天讓你連本帶息地悉數奉還。
03
書本的厚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知乎上有人問:“我們為什么要讀書?”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
“從多數人努力的程度來看,還到不了拼天賦的時候,當一個人的才華撐不起野心,能力拗不過現實時,先好好讀書。 因為書猶良藥,可以醫愚;書如巨尺,可以丈量世界。”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取決于自身能力和認知水平。
而讀書的積累,決定了一個人眼界的高低;書本的厚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那些你走過的路,經歷的事,讀過的書,都在豐富你的生活,重塑你的人生。
自媒體博主@陳溥江曾有一期視頻,專門講了他十年的成長故事。
圖片來源:視頻號@陳溥江
他出身自廣東揭陽的小城鎮,去廣州上大學后,第一次認識到自己和大城市孩子間的差距,于是他一邊痛苦一邊自我激勵。
為了彌補英語短板,他每天早上7點起床,跟著《老友記》練習口語,最終從考不過英語四六級到一年后逆襲雅思7.5分(滿分9分)。
因為高考和理想院校失之交臂,所以他從大二便開始準備研究生考試。
大二-大三基本沒回過家,參加數學建模比賽,最終拿下美國國際獎項和兩個國家二等獎。
2016年,學校評“雙一流”院校,要求選拔成績好兼英語好的學生去海外交流,他脫穎而出,擁有了去哥倫比亞大學交流的名額。
再后來,他去香港經濟大學讀碩士,進入頂級投行工作。
他說自己在紐約見到了這一輩子都不可能見到的人,身邊也不斷涌現出很多成績優秀,還努力謙虛的人。
他也能有更多的機會和自由的時間去世界不同地方感受當地文化、美食。
十年時間,他學習的腳步從未因考上大學而停滯不前,他的人生軌跡從無名小鎮-大城市-紐約-香港。
每一次的跨越都伴隨著挑戰與困難,最終凝聚成他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化作智慧之梯,助他勇攀高峰。
也正是有了此前的積累和閱歷,他做自媒體賬號,才可以和大家分享更多專業的財經知識,人生感悟,帶領大家了解他身邊的高考狀元、業界大佬。
每一個用心耕耘的當下,都是在悄然筑就一個光明璀璨的未來。
在此之前,你只需默默蓄力,持之以恒,才華與機遇皆會不期而至。
談及人和讀書的關系,我很喜歡《半山文集》中的這段話:
“讀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領悟, 領悟變成行動帶來了真實的體悟, 長時間的體悟促進大腦長出了與過去不同的神經回路, 帶給了自己不一樣的做人做事的方式。”
可現在很多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再加上深受錯誤的價值觀影響,他們更想一夜爆紅。
諷刺的是,那些一夜爆紅的流量網紅,終究難以經受住時間的沖刷與考驗。
他們就像一瓶劣質的工業酒精,乍一聞,那股刺鼻的氣味徑直沖擊著人的感官,只能帶來一時的快樂。
而那些憑借真才實學走到大眾眼前的人,如同陳年的佳釀,歷經歲月沉淀,愈發醇厚,愈品愈香。
他們憑借讀書的力量一磚一瓦壘起抵御風險的高樓,同時也讓自己擁有更多主動選擇的機會。
讀書,不僅是立志,更能立命。
央視主持人撒貝寧曾說過:
“如果命運是世界上最爛的編劇,你就一定要努力爭取,做你自己人生最好的演員。”
普通人家的孩子更要帶著進取之心,腳踏實地一步步往上爬,因為讀書仍是他們改命的最好方式。
點亮文末【愛心】,愿所有孩子任何時候,以任何理由,都不要停止學習的腳步,自律拼搏的人最終都能收獲更好的自己!
作者:木槿媽媽。本文首發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必讀名著、必背古詩詞。百萬父母的教育寶典,更多教育干貨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最好的贊賞,就是“在看”和分享,讓生活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