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開始,原本短暫沉寂的敘利亞陷入了新一輪的沖突之中。在敘利亞西部、西北部的拉塔基亞、塔爾圖斯,前政府軍武裝與敘利亞過渡政府支持的武裝組織爆發了血腥的戰斗。有消息稱,這輪沖突造成了至少數千人死亡,其中大部分為平民。
目前,“敘利亞過渡政府”宣稱已經消滅了大部分前政府的“殘余勢力”,隨著前線的更多照片和視頻被公開,這一說法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印證,但接下來,敘利亞是否會再次回到2012~2017年那種混戰的局面,依舊還是個未知數。
在一段據稱拍攝自拉塔基亞地區的視頻中,幾名敘利亞過渡政府的士兵看押著俘虜,手持武器對著鏡頭耀武揚威。其中為首的士兵手持一把改裝過的M4卡賓槍,高舉著一支造型古怪的機槍,興高采烈地對著鏡頭炫耀,似乎像是在嘲笑敵人武器裝備的落后可笑。而在他身后,另一名武裝分子也手持相同的機槍,看來,這兩挺機槍都是繳獲自前政府軍武裝人員的武器。
有些自媒體稱,視頻中的兩挺機槍是二戰時期的“捷克式”,也就是著名的ZB-26輕機槍。這也難怪,從造型上來看,這兩挺機槍的彈匣位于機匣上方,結構的確和“捷克式”非常神似,但如果仔細從細節上來看,似乎又有些不同。最關鍵的是,ZB-26是一挺相當大的機槍,而視頻中這挺機槍顯然要小了一圈。
事實上,這種機槍雖然并非經典的ZB-26,但的確和“捷克式”有著深厚關聯。這就是二戰后,捷克斯洛伐克設計的第一種國產輕機槍——vz.52輕機槍。
▲vz.52(上)與ZB-26(下)對比,兩者很像,但不完全像
二戰結束后,捷克斯洛伐克得到了解放,但也被納入蘇聯的勢力范圍。作為戰前的軍工強國,捷克斯洛伐克保留了大量軍工企業和武器研發能力,因此迅速開始了下一代輕武器的研發,其中的代表就是vz.52半自動步槍和vz.52輕機槍。
vz.52輕機槍由捷克武器工程師瓦茨拉夫·霍萊克設計,雖然比不上卡拉什尼科夫、托卡列夫等著名槍械設計師那么有名,但霍萊克的產品也是相當經典——著名的ZB-26輕機槍和ZB-53重機槍都出自他的手中。由于霍萊克在1954年去世,1952年定型服役的vz.52輕機槍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
由于出自同一位設計師的手中,vz.52輕機槍的身上能看到大量ZB-26機槍的影子也就不奇怪了。不過,vz.52也絕不是ZB-26的簡單改造,而是一種經過了重新設計,已經全面進化后的新武器,某種程度上,可以將其視為一種終極版的“捷克式”機槍。
通常來說,現代輕武器不管結構如何,原理怎樣,有些結構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凡是把槍,就應該有扳機、握把、拉機柄這些基礎的操作零件,因此熟悉輕武器的人拿起一把不認識的槍,使用方法也能很快摸索個八九不離十。
▲猴子拿起來也會用
但vz.52不是這樣。如果你有機會拿起一把vz.52,恐怕會驚訝的發現——這槍怎么沒有拉機柄啊?
事實上,vz.52采取了一個聽起來非常離譜,仔細想想也的確是非常離譜的設計:用握把充當拉機柄!在給機槍上膛時,射手需要按下握把左側的一個卡扣,讓握把脫離鎖定,隨后向前推動握把,再后拉握把拉動槍機上膛。
這個設計其實并不是vz.52首創的,在ZB-53身上,霍萊克其實就采用了這種奇怪的操作方式。但ZB-53沒有vz.52這種手槍式握把,只有兩個橫栓式握把,操作起來倒也比較合理。vz.52和后來的vz.59沿用這個設計,就實在是太過于反直覺了。
其實,vz.52使用這種結構的原因并不難理解。由于獨特的結構,vz.52的機匣整個呈倒U字型,除了下方沒有其他開口,加上整個機匣由優質鋼材切削而成,這種設計既減少了機匣的薄弱點,增強了機匣壽命和耐用性,也降低了加工難度。
▲除此之外,vz.52的設計和ZB-26大同小異
只不過,這種設計帶來的缺點也不少,軍武菌有一位用過vz.59通用機槍的朋友就對這個操作方式不太滿意。由于機匣下方全是開口,彈鏈箱只能掛在機槍側面,導致武器重心偏向一邊。靠近地面的機匣開口也更容易進入異物,導致武器出現故障。而且,握把充當拉機柄會導致握把無法固定的非常穩固,連發射擊的時候會對精度造成不利影響。
最關鍵的是,這種怪異的操作方式導致了一個問題:vz.52輕機槍的操作必須專門訓練,如果到了戰場上,一個沒接受過機槍射擊訓練的新兵在緊要時刻拿到了一挺vz.52輕機槍,那恐怕根本就打不響!
在其他設計上,vz.52輕機槍的結構也相當有意思。
作為一種輕機槍,vz.52具備有選擇設計模式,既能連發射擊,又能單發射擊,這可是同時代很多機槍不具備的功能。當然,ZB-26就有選擇射擊模式的功能,但vz.52和ZB-26的操作方式完全不同,而是參考了德國MG34通用機槍,采用一個雙半月形扳機控制。按壓扳機上半部分單發射擊,而按壓下半部分就能連發射擊。
▲vz.52和MG34的扳機設計非常相似
給機槍增加半自動模式,在很多人眼里可能是多此一舉的,但在實戰中,這種無需手動切換射擊模式的設計讓射手能夠迅速轉換單發和連發,同時具備精確瞄準和火力壓制能力,對于跟隨步兵班作戰的輕機槍來說其實有不小的意義。只不過,這樣的結構肯定會增加武器的復雜程度,提高生產成本。
提到彈匣與彈鏈雙路供彈的機槍,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恐怕是M249,但實際上,vz.52采用這一設計的時間要遠遠早于M249的誕生。在彈匣供彈模式下,vz.52通過一個上置25發彈匣供彈,而只要卸下彈匣掛載彈鏈箱,再裝入專用的50發彈鏈,就能轉換為彈鏈供彈模式。
顯然作為機槍,vz.52的彈鏈箱容量比較有限,只有RPD輕機槍的一半,這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側掛彈鏈箱的影響。不過,相比MG42等彈鏈供彈的機槍,vz.52的輸彈系統非常緊湊,不需要占用太大空間,后來著名的PK機槍、內格夫機槍就都參考了vz.52的設計。
▲一個標準的vz.52輕機槍小組,機槍射手使用vz.52輕機槍,副射手使用vz.48沖鋒槍
前面軍武菌曾接提到過,捷克斯洛伐克的戰后新一代輕武器定型于1952年,由于中間威力步槍彈的成功,捷克斯洛伐克在戰后自行研制了一種7.62×45毫米步槍彈,vz.52步槍和vz.52輕機槍都采用這一口徑,這個時間可以說是相當早了。
▲捷克斯洛伐克率先采用了7.62×45毫米步槍彈
但事情也就壞在這里: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新槍彈和新步槍定型僅僅3年后的1955年,蘇聯決定向所有“社會主義兄弟”提供著名的AK-47自動步槍,并要求所有盟國采用與蘇聯相同的武器彈藥,方便戰時統一后勤供應。
▲這個最經典的AK-47其實是1955年才定型的
對于武器裝備和工業體系還很落后的國家,比如當時的中國,有機會獲得AK-47這種最先進輕武器的生產技術毫無疑問是個好消息,但對于捷克斯洛伐克這個老牌軍工強國來說可就不一樣了。特別是在捷克斯洛伐克看來,蘇聯的M43步槍彈性能還不如自己的7.62×45毫米步槍彈,但在蘇聯政府的要求下也無可奈何。1957年,這種原本很有潛力的新口徑就被淘汰了。
▲vz.52/57輕機槍和繼任者vz.59通用機槍
不過,捷克斯洛伐克對自己的輕武器工業依舊比較有信心,沒有換裝“粗糙”的蘇式武器,而是將vz.52步槍和vz.52輕機槍改裝成了蘇聯口徑,命名為vz.52/57步槍和vz.52/57輕機槍。但沒過多久,這兩種改進武器就被全新的vz.58自動步槍和vz.59通用機槍給取代了。
雖然被捷克斯洛伐克軍隊淘汰,但在冷戰時期,vz.52輕機槍卻被作為軍援提供給了大量第三世界國家,如埃及、古巴等。在中東戰爭期間,埃及和敘利亞軍隊都得到了大量vz.52步槍和vz.52輕機槍,這些武器很可能遺留至今,并在敘利亞內戰中繼續被使用。
▲美軍在格林納達戰爭期間繳獲的vz.52機槍
事實上,這一輪敘利亞沖突期間,過渡政府一方已經不止一次展示了繳獲自前政府軍的這種稀有武器,以及大量配套的7.62×54毫米槍彈,而在此之前,vz.52機槍在敘利亞內戰中幾乎從沒有出現過。軍武菌推測,這很有可能是前政府軍失去后勤供應和援助后,從控制區的倉庫里翻出來的“古董”。
▲敘利亞過渡政府繳獲的vz.52輕機槍和配套的7.62×45mm步槍彈
不過,vz.52機槍配套的7.62×45毫米步槍彈早就已經停產,只能使用庫存彈藥,打一發就少一發。而且,這種機槍使用的彈鏈也和常見的RPD機槍不能通用,這些消耗品在戰爭中恐怕很快就要消耗殆盡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