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西庇阿的羅馬遠征軍正肆虐北非。在大平原之戰勝利后,他重新將大部分精力用于圍攻烏提卡,力爭奪取這個極具戰略意義的港口城市。
不過,屢屢受挫的迦太基人還沒準備好乖乖就犯。在正面決勝無望的情況下,繼續動員海軍和努米底亞附庸來對沖風險。直至烏提卡陷落,這類間接戰略才以徹底破產而告終。
西庇阿遠征軍在北非的機動路線
由于先前的勝利,西庇阿派遣副將萊利烏斯率領意大利騎兵和輕步兵,在馬西尼薩的引導下追擊西法克斯。這一決策的目的相當簡單,就是要剪除迦太基人的內陸大后方。至少是確保其無法再對自己構成威脅。
同時,真正的羅馬主力軍開始向迦太基城挺進,盡力對元老院開展極限施壓。這個選擇看上去同樣好用,許多沿途城鎮因缺乏防御力量而直接投降。即便有硬骨頭想要頑抗,還是因過于薄弱而迅速陷落。最后,甚至連極為重要的突尼斯城都淪為羅馬戰利品。
若非突遭變故 西庇阿已準備強攻迦太基城
然而,迦太基人并非待宰羔羊,迅速制定出相應的抄底計劃。當西庇阿行軍至迦太基城外15里處,就驚訝的發現城中駛出一支龐大的艦隊,且方向正是尚未被攻陷的烏提卡。當即宣布調頭折返,絲毫顧不得已盡收眼底的城市風光。
需知,在西庇阿離開后的烏提卡留守部隊,只有區區20條戰艦和少數陸軍。他們不僅是在監視目標城市,還要拱衛羅馬人的唯一登陸點,以及攸關生死的運輸船隊。
傳統迦太基風格的輕型戰艦
值得慶幸的是,第二次布匿戰爭時代的迦太基人,早已不復先祖的海上霸權水準。在前次戰爭失敗后,他們從未想過改進戰艦,也懶得對陳舊戰術系進行升級。以至于動員艦船普遍偏小,空有數量優勢而攻堅能力大打折扣。
正因如此,統帥這支艦隊的哈米爾卡采取謹慎作風,輕易不敢向羅馬錨地發動強攻。相反,他命令屬下緩慢行動,似乎是要以恐嚇逼對方撤退。西庇阿則抓住機會,強行軍回烏提卡前線,給勢如危卵的留守部隊注入強心劑。
羅馬運輸船不擅長機動 但適合搭載士兵和機械
此后,西庇阿為消解己方劣勢,命令把所有重型運輸船推到第一線。通過鐵鏈、桅桿和木臂,將各船相互連接,形成一道堅固的木質防線。然后在這些船上部署大量投射機械和至少1000名精兵,用于應付迦太基輕型艦船襲擊。其余船只部署在后方,尤其是那些較小的輕快槳帆船,可以在事先預留的縫隙中進進出出。
結果,本就心虛的迦太基人更不敢主動進攻。雙方無效拉扯到冬季,才因為補給耗盡而勉強開干。這次,它們試圖引誘數量極少的羅馬戰艦出擊,奈何對方總能及時撤回提鎖連環陣背后。
迦太基戰艦在海上討不到任何便宜
隨后,迦太基艦隊繼續嘗試強攻。結果遭遇羅馬運輸船陣的強大火力阻擊,又被從空隙殺出來的輕型艦船擾亂隊列。而且西庇阿經常派軍團到船上支援,替換那些體力告罄的中隊,確保防線始終穩固。
不過,這次嘗試并非毫無成果。在撤退前夕,迦太基人成功用魚叉構住羅馬運輸船,順帶將相互勾連的其他60艘船只一并拉走。這些戰利品顯然不能改變大局,只能給束手無策的元老院創造些許情緒價值。烏提卡城則憑借充沛儲備,依舊不愿意向圍攻者投降。
羅馬艦隊的強大火力 讓迦太基人望而卻步
相比海軍的激烈對陣,雙方陸軍的互動多少有些碌碌無為。在大平原之戰落后,哈斯德魯巴再次聚攏部隊,與漢諾聯合起來返回烏提卡外圍。他們意圖收買西庇阿營內的西班牙奸細,也給對方來一次終身難忘的火燒連營。豈料陰謀很快被識破,尚未實施就宣告失敗。兩位主帥還因此相互抨擊,鬧的不歡而散,只剩下很少部隊繼續監視羅馬主力。
與此同時,西庇阿意識到沒可能迅速攻克烏提卡,索性放棄吃力不討好的圍攻。他將部隊帶到內陸,用劫掠鄉間的方式彌補運輸船隊損失,還重新加固剛占據的突尼斯城。直到另一場大勝的消息突然傳來,才重新打破雙方之間的脆弱平衡。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