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終會發現,中國才是真正值得交的朋友,無論出于情感還是利益。
近日,歐洲37國院線同步更新排片表,《哪吒2》以橫掃之勢全面登陸歐洲,這不是一場普通的電影發行,而是一個重量級的信號。
某種程度上來說,歐洲各國的執政者們已經想要沖破美國的天元鼎了,《哪吒2》的放映,既是對外宣誓,也是給自己打氣。
其實,為電影排片之前,歐洲已經有所行動。
歐洲議會于2025年3月正式撤銷了針對中國官員的會晤限制,這一決定被廣泛解讀為“拆除冷戰式對抗的藩籬”。
回溯2021年歐盟以所謂人權問題對華實施單邊制裁,中方隨即采取反制措施,導致中歐投資協定擱淺。
而今,歐洲議會發言人明確表示,此前限制措施已“多余且可能引起混亂”,轉而實施更透明的會晤申報機制,這種政策轉向并非偶然。
更值得關注的是歐盟高層態度的戲劇性轉變。
曾以“對華強硬派”著稱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2025年多次公開強調“深化中歐經貿合作對各方有利”,并推動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訪華計劃。
這種轉變的深層邏輯,可從德國總理朔爾茨與王毅的會晤中窺見:雙方明確反對保護主義,承諾解決電動車關稅爭端,并探討構建歐洲安全框架。
這些互動都表明,歐洲正將政治姿態從“價值觀優先”調整為“利益驅動”。
求同存異,歐洲已經與中國找到了部分的統一,在特朗普政府對歐盟揮舞關稅大棒、美歐關系破裂的背景下,歐洲企業正用行動投票。
2025年2月,中國貿促會率領29家龍頭企業代表團訪問德國,涵蓋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等戰略行業,而歐盟計劃將中歐投資協定重新提上議程。
這種合作已超越傳統貿易范疇:德國巴斯夫斥資百億歐元在湛江建設一體化基地,法國電力集團將核電站訂單交給中廣核,中國車企加速在歐洲本土化生產。
數據更具說服力。
2025年第一季度中歐貿易額同比增長12%,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激增45%。
面對美國對華芯片禁令,歐盟內部出現分化,荷蘭堅持向中國出口光刻機,德國反對全面脫鉤,這種“經濟現實主義”正瓦解美國主導的技術封鎖聯盟。
等歐洲人看了哪吒2,或許會從天元鼎煉丹的邏輯中更加透徹的明白歐洲過去幾十年的處境,破鼎迫在眉睫。
實際上,烏克蘭的遭遇已經讓歐洲似乎看到了若干年后自己的樣子。
當美國在俄烏沖突中抽身轉向俄羅斯,甚至考慮重啟北溪2號項目時,歐盟就已經被迫直面能源安全與戰略自主的雙重困境。
正是在這種刺激下,馮德萊恩公開呼吁“歐盟需要成為地緣政治玩家而非旁觀者”。
德國大選結果更凸顯民意轉向:主張對華合作的極右翼選擇黨以20%得票率躍居第二大黨,保守派政府明確將“重建歐洲防務自主”列為優先事項。
就連北約總部所在的布魯塞爾,也開始討論“減少對美軍事依賴”。
雖然困難有很多,但辦法也比困難多,哪吒的肉身是自己逼出來的,歐洲的未來也要靠歐洲自己堅定地打下來。
當然,中國并不是歐洲破鼎的盟友,因為中國從來也不在鼎中,但歐洲與中國交好,可以獲得破鼎的力量。
歐盟早就測算過,若與中國全面脫鉤,歐洲汽車業將損失1700億歐元,化工行業失業率將飆升9%。
所以,當德國化工巨頭科思創宣布“中國市場需求占全球增長70%”時,歐洲企業已用資本投票選擇了未來。
這個世界是有正義的,但絕不是美國口中的“Justice”,只有真心與中國相交的國家才能體會到。
歐洲民眾會喜歡上哪吒的,那里面有歐洲人此刻需要的中國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