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講過美國會不會退出北約的問題,接下來再講一講,歐洲能不能重新武裝的問題。
其實,講完了前一個問題,后一個問題似乎就不大存在了。因為美國不退出北約,歐洲還有必要重新武裝嗎?歐洲還會重新武裝嗎?但是既然這個話題炒得這么熱,不妨把它單拎出來說一說。
之所以這個話題炒得這么熱,不光有美國退出北約這個前提,還有歐盟以及歐洲各國的一系列的表現。最典型的是馮德萊恩在講,要籌集8000億歐元的巨額資金,投資到歐盟各國的軍事工業上來。法國的《費加羅報》也在發表文章講,德國應重新成為歐洲軍事強國。法國自己也在說,可以為歐盟,為歐洲提供“核保護傘”。我在觀察者網的風聞社區,也看到有人在討論,德國還能生產高質量的軍事裝備嗎?
講到重新武裝,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們怎樣看待國防軍隊的現代化?在我們的一系列官方的文件上,把國防軍隊的現代化,描述為“四個現代化”:第一個是軍事理論的現代化,第二個是軍事人員的現代化,第三個是軍隊組織形態的現代化,第四個是武器裝備的現代化。這樣的一個描述,應該說是科學的、全面的。但是整個的講起來太麻煩,咱們做一個簡化吧,只講最后一個,武器裝備的現代化。
不管是德國還是歐洲,能做到這一點嗎?實現這一點,我想最基礎的有三道門檻:第一道門檻技術,第二道門檻時間,第三道門檻資金。現在歐洲人講來講去的,恐怕還僅僅限于第三道門檻,也是最低的一道門檻——資金。馮德萊恩講的8000億歐元,不過就是這個問題。且不說8000億歐元夠不夠,再看一看前面兩個門檻就知道了,歐洲幾乎無法跨過這兩個門檻。
先說技術的問題。看到觀察者網上的那個討論,說德國還能不能生產高質量的軍事裝備,我就想,什么是高質量的軍事裝備?生產高質量的坦克,生產高質量的火炮,生產高質量的彈藥,或許德國人努把力都能做到。但現在決定戰場力量優劣的,是這些東西嗎?這些不過是組件,不過是元素而已。真正決定力量優勢的核心的東西,是戰場的大的作戰系統。
咱們現在講海戰、講空戰的時候,往往都會講到海戰系統、空戰系統。拋開大系統,單論單個平臺的優勢、高低質量,其實意義已經變得相當有限了。那么這類大系統的東西,看一看歐洲還能生產什么?歐洲能夠生產自己的“星鏈”嗎?能夠生產自己的高精度的偵察衛星系統嗎?不錯,歐洲有一個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不過這個東西現在到什么程度,恐怕所有的人都是打問號的,至少現在遠不能跟美國的GPS和中國的北斗相比。
再往下一層論,像預警機,像以五代戰斗機、六代戰斗機為核心的空戰系統,這些東西歐洲還能拿得出來嗎?或許有人說,假以時日,歐洲是可以拿出來的。好吧,現在咱們又到了另一個門檻,時間上了。
其實,講重新武裝也好,講國防軍隊的現代化也好,拋開了時間就完全失去了意義。舉幾個例子吧。當初美國、英國拉上澳大利亞,搞所謂核動力潛艇的“奧庫斯”聯盟,那個時候我就說,這個“奧庫斯”就是一個“呵呵”。為什么呢?看一看它的時間就明白了。澳大利亞真想拿到核動力攻擊型潛艇,要等到什么時候呢?至少是2030年以后。可是想一想,2027年中國就要實現建軍百年的強軍目標了。那么,到2030年以后,澳大利亞再弄上那么幾艘核潛艇,還夠看嗎?這就是時間因素。
再講我們現在看到的國產六代機,如果說放到2030年以后,大家才看到,會有這么大的震撼嗎?不會的,因為現在看到這個東西是出乎所有人預料的,出乎預料的東西看上去自然會產生極大的震撼。
重新武裝,它會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實現,以多長的時間來完成它?所以,時間的門檻在這里頭起到相當關鍵的因素。有了錢,假以時日,歐洲或許能夠重新武裝,但是這個假以時日的時間,是多久呢?以這個時間為界限,這個重新武裝還有意義嗎?
講到根上來說,衰退了就是衰退了。歐洲再也不是二戰前的歐洲了。所以,所謂重新武裝歐洲,建設歐洲獨立自主的武裝力量,不過和特朗普講退出北約是一個道理,都是在這極限地討價還價。你特朗普不是說要退出北約嗎?我歐洲就給你來一個重新武裝,重新武裝起來了,不再依靠你美國了,你美國就一邊去吧。說白了,這就是兩個“詐騙高手”,在互相地出招呢。
所以說,看看熱鬧就行了,討論討論也無傷大雅,千萬別上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