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鬼臉、頻繁眨眼、聳肩、清嗓子……家長以為是孩子調皮搗蛋或習慣不好,帶去看醫生,竟然是抽動癥?!
最近幾年身邊抽動癥娃娃好像越來越多了,連皺眉、摸肚皮這樣的小動作竟然也可能是抽動癥的癥狀。
華西二院兒童神經科的主治醫師陳小璐醫生告訴我們,我國兒童抽動癥發病率大概是4-6%,和被大家討論較多的ADHD差不多,算是發病率較高的兒童病癥,發病年齡一般在2-18歲,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是發病高峰期。
五年級的小樊在一年級時得過抽動癥。
小樊媽媽告訴團長,她平時性子比較急,孩子幼升小后學習節奏有點跟不上,她每天都要監督孩子寫作業到很晚。
剛開始小樊坐在那擠眉弄眼,大人都以為他不想學習在“作怪”。罵了他之后沒有改,還逐漸夸張地“玩”起手來。
覺得不對勁的小樊媽媽,趕緊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孩子確診后,她上網搜索病因,在社交平臺上刷到了鋪天蓋地的“解讀”。大多數都籠統地概括為“孩子高敏感”、“父母養育方式不對,給孩子的壓力太大”。甚至有一些醫生也這么說。
一想到可能是自己給孩子壓力太大,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嚴重”到有軀體化,她就非常焦慮,甚至請了一段時間的假沒去上班。
因為各種社交平臺把抽動癥的病因歸結為孩子心理出了問題,像小樊媽媽一樣,很多抽動癥孩子的家長第一反應也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內心更加不安和焦慮。
事實真的如此嗎?
陳小璐醫生在接受團長采訪時反復強調:抽動癥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神經發育障礙。以下因素都可能導致孩子患上抽動癥:
一、遺傳因素。如果家里面哪個大人有抽動癥,那么孩子也有可能患病。現在醫學界還沒發現一個明確導致抽動癥的單基因——也就是去醫院做基因篩查是查不出病因的。
二、環境因素。假設媽媽在懷孕期間有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或者接觸到了有毒物質;以及孩子出生時缺氧、小時候受到頭部創傷等情況。
另外就是心理因素。孩子如果因為什么事情太過緊張和焦慮,也會促使抽動癥發生。
家長們可以對照自己的家庭情況,做一些相應的調整,比如,如果覺得給孩子壓力太大,就調整養育方式。但陳醫生強調:抽動癥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這些可能導致孩子患上抽動癥的因素沒有先后之分,也沒有哪個因素占主導之分。
@雅雅的孩子前不久也被診斷為抽動癥。
她家孩子的癥狀是“吭吭”地清嗓子。一開始出現這種情況是4歲,那段時間孩子反復感冒。感冒好了,清嗓子的頻率也減少了,偶爾會吭吭幾聲。她也就把孩子清嗓子這事歸結為感冒引起的喉嚨不適,因此沒有過多去管。
有一次睡覺前娃娃一直清嗓子,雅雅以為他不想睡覺,裝身體不舒服,還批評了他。直到孩子很認真地跟她講,確實非常不舒服,控制不了。她才意識到問題嚴重,帶孩子去看醫生。
醫生在了解了病情以及睡著后沒有這個癥狀之后,建議看神經科,懷疑是抽動癥。
聽到孩子患上抽動癥,她很震驚。一是不知道原來清嗓子也算抽動癥,二是從來沒往這上面想過。
很多人聽到“抽動”兩個字,以為是很夸張地“抽搐”。實際上抽動癥的癥狀涉及很多方面,且有些還不明顯。不少家長也是帶娃看了醫生后才搞清楚。
陳醫生給出了一些典型癥狀和判斷依據:
一是運動性的抽動。例如眨眼、皺眉頭、張嘴、做鬼臉、伸脖子、聳肩、甩手、踢腿、摸肚皮等。
二是發聲性的抽動。就是清嗓子、咳嗽、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甚至是罵人的話。
三是二者都有。
這些表現在平時的生活中通過仔細觀察都能看到或聽到,但還要滿足一個關鍵性的因素才能大致確認:
抽動癥最大的特點是動作單調、刻板,在不合適的場景做出不合適的動作。
比如說孩子在沒有“表演對象”的情況下做鬼臉、在安靜的場合下發出怪聲等。
陳醫生在接診時,遇到過不少家長搞錯的情況。
@米菲媽媽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有一天發現孩子不停地捏鼻子,一天揉無數次。她問米菲怎么回事,孩子也說不清楚。
因為朋友的孩子就有抽動癥,她感覺米菲的癥狀有點像,趕緊帶娃去了醫院,醫生告訴她是鼻炎導致鼻涕倒流,才會有那么多小動作。
其他類似的情況并不少見。如果無法辨認是否是抽動癥,還是要及時去醫院問醫生。“有時候連醫生都要進一步才能判斷,像結膜炎也會引起重復揉眼睛,癲癇會引起身體抽動等。”陳醫生說。
在孩子確診之前,@雅雅有一次帶孩子去參加講座,老師正在臺上分享,全場都很安靜,孩子突然開始不斷清嗓子。
一瞬間她感覺很尷尬,怕干擾到別人,還在心里怪孩子自己沒有克服。
她那時不了解抽動癥,也不知道孩子是無法自己控制的。
小樊自從被媽媽帶去醫院確診后,看到媽媽擔憂的反應,他好像也知道自己生了病,“本來是個很外向的娃娃,現在都變膽怯了。”
她分析是孩子上了小學后,自我意識更強了,因為不想讓同學們看到自己的異樣,變得不愛說話了。
陳醫生也說,大部分抽動癥對孩子的生活沒有太大影響,一不會影響智力,二不會影響睡眠(入睡后癥狀反而會減輕或消失),但也許會阻礙孩子的社交。
孩子如果因為抽動受到周圍人異樣的眼光,不被家人和同學理解,會導致自信心受挫。所以醫生一般會建議家長留意孩子的心理和社交情況。
作為家長,自己首先要對抽動癥有科學、客觀的認識,幫助孩子克服病恥感。同時家長們可以主動和孩子的老師、同學家長聊到抽動癥,讓他們有正確的認識。必要的話,請老師協助,給抽動癥孩子更多的正面積極引導和支持。
小樊現在已經康復,他的癥狀大概持續了一年。回憶起孩子患病的那段時間,小樊媽媽還是感覺揪心。
“我每天都很難受,有時候控制不住哭出來,急的時候還會忍不住吼他。”
看到孩子變得內向敏感,在和醫生溝通后,她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鼓勵自己要振作起來,接受了醫生的建議,嘗試不去關注孩子。
孩子抽動的時候無論再夸張,她都“視而不見”。也囑咐家里人,不要去強調這個病怎么樣,更不要責罵孩子。
大人態度平和之后,明顯感覺孩子的壓力也小了,抽動幅度小了很多。
緊接著,她和孩子商量報了一個足球班。
之后小樊每周末去踢球,平時還在家跳跳蹦床,抽動的癥狀減輕了不少。
陳醫生說,70%的抽動癥屬于短暫性抽動,所有的癥狀在一年之內會自行緩解,不需要吃藥治療。只有30%屬于慢性抽動,即癥狀超過一年,才需要進行專業手段來干預。
運動是緩解抽動癥很有效的方法。陳醫生也推薦抽動癥孩子多運動,比如游泳。一方面游泳需要在運動過程中保持身體平衡,另一方面不同的水溫和水流的摩擦對皮膚的體感是一種有益的刺激。
抽動癥和大腦內的神經遞質分泌異常失調有關系。除了運動,家長還可以通過調整孩子的飲食來緩解抽動。
孩子們愛喝的奶茶、可樂等,含有很多刺激性的咖啡因;還有一些高糖食物,包括蛋糕、糖果等;以及很多零食或半成品食物里的添加劑,都有可能加重抽動癥。
針對抽動癥的專業干預要去正規醫院。一般醫院以藥物治療為主,非藥物治療為輔。
陳醫生介紹,非藥物就是綜合性的行為干預,叫“習慣逆轉”。比如:孩子想要發出聲音時,就讓他張嘴,做反向動作轉移注意力。
非藥物治療還包括放松訓練,讓孩子深呼吸感受氣息的流動;以及物理治療,比如華西附二院目前在用的經顱電磁刺激等。
在和抽動癥“相處”的過程中,想要幫助孩子緩解癥狀,更重要的還是家長自己的心態。
雅雅在和醫生聊過之后,才認識到抽動癥并不是什么大問題,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男孩里很常見。醫生還給她支了個招——發現孩子開始清嗓子,不要去阻止他,不要去強化他的行為,安排他去做點家務,動起來。
有一次,雅雅鼓足勇氣跟同事講孩子有抽動癥,沒想到一起吃飯的同事,隨口接了一句:“我家孩子也有啊,老是眨眼睛,現在都好多了。”原來,這并不是一個需要多大勇氣才能說出口的病。
據陳醫生講,只有10%的抽動癥會延續到成年以后。即使一個成年人有抽動癥,也不是多大的事。所以,有什么好擔心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