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談論蘇南經濟時,南京的制造集群、蘇州的工業外貿、常州的新能源產業總被人被津津樂道,而緊鄰南京的鎮江卻很少被人提及。
事實上,這個南京都市圈內唯一同時擁有深水港、高鐵樞紐、航空產業園的城市,正用硬核實力來證明自己的地位。
緊鄰南京的鎮江是蘇南重要城市,乘坐高鐵出發,向西僅18分鐘就到南京,向東不到1小時便可直達上海。
鎮江地理位置。圖片來源:地道風物
這里不僅曾是江蘇省會的所在地,還是近代中國航運、郵政和工業的搖籃,誕生了中國第一個航運業組織、第一條長途郵路,是一座文脈與經濟底蘊深厚的江南之城。
但是很長一段時期內,鎮江卻頗有些“燈下黑”,始終籠罩在“蘇錫常”的光環下,顯得格外低調。
事實上,鎮江擁有江蘇長江段259公里的黃金岸線,深水岸線占江蘇省三分之一,貨輪經長江可直抵重慶與太平洋。其中,鎮江港設計通航能力位列長江流域第四,全年吞吐貨物達到2億噸。
鎮江港,圖片來源:鎮江發布
不僅如此,鎮江還擁有一張由5條鐵路與5條高速公路織成的立體交通網絡。
正是這種“左右逢源”的區位優勢,讓鎮江成為了長三角天然的產業鏈樞紐,尤其是來自上海產業的加持。
上世紀80年代起,鎮江依托承接上海工業資源轉移的區位優勢,培育出本土農機企業沃得集團。該集團自主研發的水稻聯合收割機國內市場占有率超70%,2022年企業營收達150億元,已成為中國農業機械領域的領軍企業。
進入90年代,鎮江丹陽又依托上海眼鏡行業的技術賦能,催生了1600家眼鏡企業,不僅占據國內眼鏡行業大半江山,還出口到全球市場。尤其是隨著跨境電商發展,丹陽如今的眼鏡“跨境電商+柔性制造”模式,72小時便可完成定制到發貨一站式服務。
丹陽一家企業的鏡片磨邊產線。圖片來源:中共丹陽市委宣傳部
產業能級的爆發,離不開鎮江對區位優勢的挖掘。
G312寧鎮產業創新走廊,華為科研人員正與鎮江高校合作攻關高精度視覺檢測技術,階段性成果顯示檢測精度接近99.9%;向北50公里,投資50億的天安智谷數字產業園內,入駐的大灣區企業正在孵化出下一個“獨角獸”。
這座城市的產業覺醒,在航空與船舶領域體現得尤為耀眼。
2023年江蘇省航空航天產業報告數據顯示,鎮江118家航空供應鏈企業參與了C919大飛機項目,承擔50%機體復材結構件及10%機載零部件供應。
航天海鷹(鎮江)特種材料有限公司。圖片來源:鎮江發布
而在長江之畔,鎮江不僅船用中速柴油機、螺旋槳等六大產品在全國市場占有率始終保持第一,還在船舶裝備科技領域不斷有著突破。
全球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造中遇到的薄板矯平技術難題,就是由來自鎮江江蘇科技大學團隊攻克,將鋼板平整度誤差最終控制在0.5毫米內(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直徑),令人贊嘆。
當來自上海與大灣區的資本血液、南京的科研基因、蘇南的制造細胞在此交融,這座千年古城正以“四群八鏈” (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數字經濟四大集群,新型電力裝備、航空航天等八條重點產業鏈)為經緯,完成現代產業轉型的“鏈式革命”。
在長三角日趨激烈的競爭中,鎮江的產業進化軌跡顯得尤為獨特。
這座城市既不像蘇州追逐生物醫藥那般鋒芒畢露,也不像常州傾其全力押注新能源車,而是將科技創新悄悄嵌入產業鏈條,在重型裝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看似傳統的領域掀起了一場靜默的“鏈式革命”。
事實上,這場城市產業變革,并非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是圍繞產學研的“需求導向”積極打造產業鏈端的協同機制。
比如鎮江依托長三角醫療資源聯動優勢,吸引了上海交通大學等技術團隊開展產學研合作。由本地企業主導研發的腦機交互康復設備,成為國內首批通過醫療器械認證的同類產品之一,目前已在華東地區40余家醫療機構投入使用。
依托哈電集團與江蘇科技大學的產學研合作,鎮江儲能產業基地鈉離子電池中試線建設周期較行業平均縮短40%,推動相關產品快速進入歐盟市場。2024年前5個月,鎮江儲能設備出口額達27.6億元,同比增長83%,其中該基地貢獻率達35%。
位于鎮江市高新區的哈電儲能技術創新產業基地二期項目。圖片來源
這種將技術與產業緊密結合的形式,鎮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企業達到525家,通過率位居全省第2。
而當傳統制造業遭遇轉型陣痛時,鎮江又推出了創新性的“數字化針灸法”。
鎮江大亞科技的木材加工數字化改造項目,通過融合傳統木作經驗與工業互聯網平臺,使烘干工序能耗降低27%,優等品率提升14.5個百分點(82%→96.5%),項目也同時入選2023年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名單。
還有再生資源領域,江蘇賽維爾通過數字化光譜分析技術,將混雜的廢棄塑料瓶精準分揀為7大類21個等級,再經分子級重組生成食品級聚酯切片,每年處理的20億個塑料瓶連起來可繞地球3圈。
江蘇賽維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鎮江對能源產業集群的構建,更體現出“鏈主思維”的精妙。
孚能科技(鎮江)作為梅賽德斯-奔馳EQ系列電池供應商,依托鎮江新區新能源產業園的區位優勢,形成涵蓋正極材料(當升科技)、隔膜(恩捷股份)、裝備(先導智能)等16家核心供應商的本地化配套網絡(直線半徑30公里)。據江蘇省動力電池產業白皮書數據,該集群協同效應使pack集成成本較2021年行業均值降低5.7%。
中節能(鎮江)光伏創新基地引進航天科技集團薄膜沉積技術,其1.5GW雙玻組件在85%濕度/35℃環境測試中,較常規組件發電量提升12.6%(TüV萊茵認證)。該項目帶動了光伏產業鏈上下游9家企業入駐,使得2023年鎮江光伏產業營收達217億元,占全省光伏裝備產值的18% 。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這場“鏈式革命”帶來的溢出效應。
當丹陽的鏡片企業將光學精度做到0.005毫米級時,這項技術又反哺了鎮江機器人產業的視覺識別系統;源自航空航天復材的攻關經驗,轉化為當地風電葉片輕量化方案;甚至傳統錨鏈制造中積累的深海防腐技術,也正在用于氫能儲運裝備研發。
丹陽眼鏡的鏡片
眾多跨產業鏈的技術遷徙,正在打破傳統產業的邊界,讓鎮江的產業圖譜從“鏈條狀”不斷向“網狀生態”進化。
鎮江產業變革的深層邏輯,或許可以用一組對比數據揭示:
2022年,鎮江裝備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達4.8%,超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速50%,顯著高于長三角地區均值。
2024年,鎮江200家完成智能化改造的企業,平均生產效率較全國同行高出14.6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鎮江市高技能人才占比(36.7%)已連續三年居江蘇前三,遠超長三角26%的平均水平,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底盤。
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座城市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產業話語權的決心,也是鎮江制造體系不斷發生嬗變的最好證明。
鎮江風光
不過,鎮江最值得稱贊的,還是通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模式,破解了工業文明與自然山水看似對立的千年命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誰都知道。
可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卻始終是困擾很多城市發展繞不過去的話題。
如今,鎮江這座被山水浸潤的城市,正悄悄破解這個難題。
揚中雷公島的灘涂上,“光伏+濕地”復合型電站,正改寫能源生產與生態保護的邊界。
30萬塊雙面發電組件架設在3米高的樁基上,下方的蘆葦蕩為候鳥提供棲息地,經過精心調整過的光伏板傾斜角度,可減少30%水面蒸發量。
揚中市濱江公園借助“光伏+儲能”成為江蘇首個“零碳公園”
這種“發電-固碳-保水”三位一體模式,在保障濕地生態功能前提下實現年發電量3.2億度,其"光伏碳匯+生態補償"復合收益模式還入選國家發改委2023年綠色低碳典型案例。
鎮江新區“海綿工廠”實踐更顯顛覆性:孚能科技通過雨水收集系統每年回收45萬噸水用于電池冷卻,形似龍脊梯田的屋頂光伏板,既為生產線供電又降低車間溫度3-5℃。不僅讓單位電池產能能耗下降17%,還通過了特斯拉供應鏈審核。
孚能科技(鎮江)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
這種生態與工業融合革命,又轉化為了鎮江獨特的工業改造項目。
鎮江南山地下數據中心作為“東數西算”工程長三角樞紐節點,通過廢棄礦坑地質改造節省建設用地120畝,冷卻系統能耗較地面數據中心降低38%,不僅承載了長三角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業務,還為區域跨境電商提供著算力支撐。
在這種“山水價值重估”思維指導下,鎮江試點生態產品(2020-2023),GEP年均增長16.5%,有力支持建設了28個生態技術研究平臺,生動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理念。
產業與自然的融合,更催化出跨域協同的化學反應。
南京大學鎮江研究院通過解析長江江豚聲吶機制研發的水下定位系統,在國家深海試驗場實現了<5cm級精度;上海交大鎮江材料實驗室開發的1.2GPa竹基復合材料,通過中國商飛經濟艙內飾件臺架振動測試,輕量化指標優于現行航空鋁材。
當夜幕降臨,西津渡歷史街區的青石板路上,AR投影再現了當年漕運盛景,經開區航空產業園區內,C929寬體客機研制的鈦合金龍骨梁正在萬噸壓機下成形。
時空交錯的魔幻現實,也恰如鎮江發展哲學的生動注腳:
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的同時,讓千年工業文脈也能煥發新生時,山水花園與智造名城便不再是選擇題,而是互為因果的進階方程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