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朝陽溝》成功的秘訣
張世群
河南省豫劇院三團創演的豫劇現代戲《朝陽溝》,于1958年在鄭州首演。后經不斷的打磨、完善、提高,1963年又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成戲曲電影,并于當年12月上映,備受全國觀眾的青睞。
如今,60多年過去了,一個地方戲劇目成為現代戲創作的典范,久演不衰,演員更替了四代,總計演出近6000場次。時至今日,凡省豫劇三團演出《朝陽溝》劇目,無論省內、外城市劇院,還是鄉村社區、廠礦企業、軍營哨所,演員臺上唱,臺下觀眾就會情不自禁地輕聲應和,成為戲曲界獨一無二的現象,更是戲曲的奇跡。
撫今追昔,知往鑒今,《朝陽溝》確實給人們諸多感悟和啟示。作為一個六十年代初出生的我,自小喜歡豫劇,尤對豫劇現代戲《朝陽溝》可謂是情有獨鐘、一往情深。多年來,每每閑暇時,欣賞《朝陽溝》里那別樣的唱腔和優美的旋律時,從心底里有一種說不出的興奮和喜悅,更對其出眾的魅力欽佩不已。該劇之所以超越時空,成為戲曲現代戲的一座高峰,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好”方面:
1、劇本題材好。劇本是一劇之本。編劇楊蘭春先生創作《朝陽溝》,主要講述城市姑娘王銀環和未婚夫高栓保相約在高中畢業后同赴栓保家鄉朝陽溝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故事。劇中表現了新舊觀念的尖銳沖突,展示了社會主義初期農民的精神風貌,反映了知識青年的特定歷史足跡。20世紀50年代末,毛主席發出號召: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為的。基于此,楊蘭春就敏銳的抓住了這一主題,選擇知青上山下鄉作為《朝陽溝》創作基調,也是楊蘭春在深入農村體驗生活時觸發的靈感。
時間追溯到1957年,早在創作《朝陽溝》之前,楊蘭春就風塵仆仆遍訪省內外知青區,采訪了數十個有著不同經歷、性格各異的知識青年,積累了豐富而鮮活的素材。他到登封曹村體驗時,正值秋季干旱,他和全村社員們一起晝夜不停地往山上送水點種小麥。朝夕相處中,鄉親們有啥知心話都愿意悄悄跟他說。也正因為如此,在創作劇中的一些唱詞也是就地取材,信手拈來。
該劇主題積極向上,立意新穎,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反映知青下鄉,支援農村建設的熱情和奉獻精神。劇中語言樸實、生動、風趣,充滿生活氣息。人物形象鮮明、性格各異,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讓觀眾感同身受。
盡管《朝陽溝》是大躍進年代火熱斗爭生活的基礎上提煉創作出來的,但他卻生動的表達了知青上山下鄉這一重大的嶄新的題材,熱情歌頌了社會主義新生事物。無論歷史如何變遷,歲月如何流轉,那特定的歷史背景產物,將深深刻印在人們心中,并被接受。
《朝陽溝》的成功告訴我們,文藝工作者要具有堅韌的意志和持久的耐心,吃得住創作的清苦、深入扎根生活沃土、扎根人民群眾,并且把根扎深、扎透,才能捕捉到粘泥土、帶露珠的鮮活題材,才能創作出不負時代和人民的力作佳品。
2、音樂設計好。《朝陽溝》的音樂旋律優美動聽,具有濃郁的河南鄉土特色。王基笑、姜宏軒、梁思暉等人在深入挖掘、研究豫劇傳統唱腔的基礎上,創新地把多種藝術形式的音樂素材引進豫劇唱腔的創作中,經過反復精研、細磨,百煉千錘,成功的實現了轉調,從而,男聲唱腔得以解放,女聲唱腔得以開拓。三團創立的豫劇“反調”唱腔新版式,不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旋律悠揚,豐富多變,被戲曲界推崇為一種新音樂流派。在此劇中,還大膽的將曲劇、二夾弦、道情等姊妹藝術音樂元素融入到豫劇中,所謂集眾家之長、融會貫通、取其精華,就是這個道理。的確,《朝陽溝》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生動傳神、飽滿真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創新后的唱腔設計。
省豫劇三團有中西合璧的交響大型樂隊,各種器樂齊全、陣容強大,演技伴奏技藝高超。正是基于這一優勢,三團音樂設計出的劇目唱腔旋律格外優美動聽。如在電影版《朝陽溝》之后的“七七”版中,又新修改并增加的一些栓保、銀環二重唱、大合唱、伴唱,就充分體現音樂唱腔伴奏這一優勢條件,這也是三團整體的實力和與眾不同的風格。
“戲曲、戲曲,無曲不成戲。”豫劇《朝陽溝》的音樂設計有著鮮明的特點,起到了妙不可言的作用,達到了悅耳動聽、沁人心脾的境地。
3、唱腔表演好。豫劇《朝陽溝》栓保演唱的:“咱兩個在學校,整整三年,相處之中無話不談……”
銀環演唱的:“走一道嶺來,翻一架山,山溝里空氣好,實在新鮮……”;“祖國的大建設一日千里,看不完數不盡,勝利的消息……”
《朝陽溝》里的這些詞兒、這些調兒、這旋律、這聲腔、這韻味,很多人甚至還能唱上一段,起碼也會哼上幾句。在中國現代戲歷史上所具有的獨特品位和所擁有的特殊地位是毋庸置疑和替代的。
《朝陽溝》以優美的唱腔,悠揚的音樂旋律和深刻的主題,打動了無數人的心靈。它不僅是一部戲,更是一代代戲迷與無數觀眾心中的精神家園。
省豫劇三團的前身是歌劇團,演員們的特點是主唱歌曲,且演員們大都是有思想、有文化基礎的一代進步青年。改任豫劇三團后,演唱的劇目帶有一定的戲歌味道,經過相互融合、提煉,慢慢形成了三團特有的演唱風格,并成為一種流行唱腔,被大眾所喜愛。
《朝陽溝》第一代演員王善樸、魏云、高潔、馬琳、楊華瑞等;第二代演員韓玉生、姚靈生、王巖、張月婷、盧蘭香等;第三代演員盛紅林、楊紅霞、徐俊霞等;第四代演員劉雯卉、張軍濤、孟振華、康沙沙、楊歷明、薛海燕等為主的精彩表演,均將不同時期的劇中人物情感演繹得各有千秋、淋漓盡致,可謂美不勝收,讓觀眾們沉浸在劇情之中,達到了家喻戶曉、人人會唱的境地。
《朝陽溝》中優美、清新、明亮、動聽的唱腔,是三團獨特的亮點與特色。尤其以第一代栓保、銀環扮演者王善普、魏云等;第二代栓保、銀環扮演者,韓玉生、魏云、姚靈聲、王巖等;第三代栓保、銀環扮演者盛紅林、楊紅霞等;如今,舞臺上的第四代栓保、銀環扮演者張軍濤、劉雯卉等的唱腔均以大本嗓為主,大腔大調、洪亮通透,充滿河南鄉土韻氣息,使人聽之舒心愜意,深受觀眾喜愛。
《朝陽溝》成功地塑造了栓保、銀環、栓保娘、銀環娘、二大娘等人物形象。劇中的許多唱段包括幕間合唱都異常的精彩,難怪有觀眾說到三團的演員,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個個都有幾把“刷子兒”。“三團的唱腔與音樂,只有三團人來演唱,才能唱出那個味道與風格來……”由此可見,《朝陽溝》思想性與藝術性兼具,不僅在情節設計上富有創意,而且在思想深度和藝術表演上都有很高的水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創作和表演團隊的緊密合作,確保了劇目的高質量。
總之,時間是最好的證明,豫劇《朝陽溝》之所以60多個春秋經久不衰、魅力依舊,根本在于黨的文化思想的光輝指引,得益于各級領導的支持與關心,更是三團幾代演職人員共同努力、篤定前行的結果。這是他的一系列優質特色決定的。
我深信,在新的時期,豫劇《朝陽溝》仍然會生機煥發,充滿活力,被世人所喜愛、所看重。
2025年3月11日寫于開封
作者簡介:張世群(曾用名:張玉平)。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書法家協會會員;開封市政協委員、開封市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長期致力于文學藝術、書法創作和戲曲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