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2025年3月12日5版
《蘇州日報》2025年3月11日頭版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問題成為關注焦點。記者3月11日從常熟市人民法院獲悉,該院近期審結江蘇首例、全國第二例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著作權糾紛案,判決明確體現“人的獨創性智力投入”的AI生成內容受著作權保護。
案件雖已落槌,思考和追問還在繼續: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法律該如何界定“創作”?
前情回顧:被“復制”的一顆“心”
林晨沒有想到,自己通過AI工具生成的作品發布不到一年,就在社交媒體上刷到了它的“復制品”。
“湖畔漫生活打卡巨型愛心”“你能看出這是手寫的愛嗎”……以“愛”為題,這些推文有個共同的主角——一個20米長、半邊心形狀的紅色氣模。林晨說,自己看到推文時,這顆大氣模已成某市一處湖泊上的“小網紅”,不少居民特意在晚上和其拍照“打卡”,留下氣模與水中倒影完美契合的那一刻,“我一眼就認出來了,這和我的作品幾乎沒差。”
林晨所說的作品名為《伴心》,發布于2023年2月14日,其靈感源自“愛心”元素。作品中,紅色水滴與水面上的倒影共同形成完整的愛心,寓意愛因陪伴而完整。與傳統圖片繪畫作品不同的是,《伴心》是由AI生成。
AIGC,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意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人工智能通過大量學習生成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是繼專家生產內容、用戶生產內容之后的新型內容創作方式。“AI是這個時代的工具,省去了‘造輪子’的時間,讓我們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弊鳛閲鴥仁着鶤IGC創作者,林晨覺得AI工具與之前的PS等軟件沒有區別,都是創作者的工具。
從構思到生成,林晨為《伴心》傾注了不少心血?!耙婚_始有個模糊的念頭,想把‘愛心’元素和情人節融合在一起?!被谶@個靈感,林晨反復訓練AI繪畫工具,并根據反饋結果修改輸入的提示詞。其間,林晨還將AI生成的半成品提取出來手動“加工”,調整后再次上傳到工具里?!白罱K,《伴心》的主體呈水滴狀,尖頭部分采用銳角,讓折射的圖案更精致?!绷殖空f。
審理難點:這顆“心”到底該歸誰
回到本案,這場對歸屬權的爭奪,前后整整花了9個月。
“一開始其實并沒想著打官司,只是想讓對方將已上線的內容下架?!被貞浧鸪醮螠贤?,林晨依舊有些氣憤。他告訴記者,收到自己的私信后,對方反過來質問:“幾年前我們就做過半個月亮、半個地球,這次只是半個愛心,難道算抄襲嗎?”溝通未果,林晨遂決定采取法律手段。去年4月,他在常熟市人民法院向侵權方提起訴訟。
“全國范圍內,沒有幾個人打過AIGC相關的官司,一開始甚至找不到敢接案子的律師?!本S權初始,林晨就被潑了盆冷水。什么能成為版權的關鍵認證點?怎樣構成證據鏈?……不僅是林晨,連接案律師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從每個工具的用戶手冊開始梳理,林晨和律師一點點收錄創作工具聲明的版權邊界,對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進行逐一解釋。
“大多數主流AI工具的用戶手冊都會說明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使用者,如果用戶使用正版工具并擁有獨立賬號,則可以更好地主張權益。”林晨告訴記者,他在AIGC工具Midjourney上的賬號獨立性及創作期間的付款記錄成為關鍵證據,根據Midjourney用戶協議第4節,普通用戶在最大范圍內擁有所創作內容的版權,“這證明了我對生成內容的所有權?!?/p>
法庭調查的過程也是還原創作的過程。審理中,常熟法院就原告如何具體設計、兩被告行為的主觀惡意、事件危害后果進行審慎衡量。該院首先審查了案涉AI工具的用戶協議,明確Midjourney約定使用軟件服務生產圖片作品的資產及其權利屬于用戶,并當庭登錄創作平臺對登錄過程、用戶信息以及提示詞修改等圖片迭代過程進行審查。法院認為,林晨對提示詞的修改、通過圖片處理軟件對圖片細節的調整體現了其獨特的選擇與安排,以此生成的平面圖具有獨創性,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兩被告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將該圖片進行網絡傳播構成侵權。同時,法院認定林晨享有的著作權應限定于該圖片,案件所涉的實體裝置僅以“愛心”為基礎進行建造設計,相應行為不屬于侵犯林晨著作權的行為,避免了著作權的過度保護與權利濫用。
最終,法院判決侵權方在其小紅書賬號連續3天公開向原告林晨賠禮道歉;侵權方賠償原告林晨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共計1萬元。目前,判決已經生效。
專家研討:AI創作的保護邊界在哪
目前,我國著作權法在AI生成內容的保護上暫無明確規定,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也存在爭議。多位法律專家表示,該案的判決具有重要的法治和實踐意義。
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棣楓將該案與此前由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的全國第一例AIGC著作權侵權案件進行了比較。他介紹,首例案件中,涉案圖片的創作過程中涉及關鍵詞選擇、模型參數和隨機種子的調整等過程,其創作完全在AI文生圖模型中完成,作品受到著作權保護?!氨景概c‘第一案’存在顯著區別的是,除在AI生成圖模型中調整修改關鍵詞,原告在創作過程中還使用了PS軟件對圖片中的氣球形態進行了具體修改,此操作進一步強化了原告對涉案作品的獨創性貢獻?!毙扉髡f。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副研究員孫平從兩個維度分析了該判決的意義價值:從著作權法維度來看,此案通過對創作者的實際智力投入和作品獨創性的檢驗,進一步厘清了用戶使用人工智能創作出的作品能否獲得著作權的關鍵標準,為各地法院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樣本;從產業維度來看,其確立的“過程控制+結果獨創”雙重標準,為AIGC驅動的新興創意產業提供了穩定的合規預期?!斑@將有利于進一步激發企業與個人在AI領域的創作熱情,助推我國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孫平說。
《伴心》案的判決,也引發人們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在AI技術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該如何劃定創作及保護的“邊界”?
“AI是一把雙刃劍?!眲倓倓僭V的林晨并不贊同對打著AI標簽的作品一視同仁,“少部分人不以原創為目的,而是把AI作為洗稿工具,進行‘微調式創作’?!彼e例,當操作者在Prompt軟件里輸入一張圖片要求臨摹,一個八成像的“新作品”幾分鐘內就能生成。這種侵權非常隱蔽,其制作過程形成了二次創作痕跡,當事人難以維權。
孫平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歸屬問題,本質上是技術創新與法律規則碰撞的縮影,映射了技術革命對生產關系的重塑,“人類角色正從直接創作者變為‘創作架構師’,通過策略性提示詞設計、多輪結果篩選和后期精修實現創造性控制。這種分工模式的流動性特征,要求法律改變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機械堅持,轉而構建動態的權利分配機制?!?/p>
在紐思達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魏青松看來,著作權保護的是具有獨創性的表達,而非思想或者創意本身,這一定義并未明確排除由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徐棣楓認為,如果AI工具的使用者在制作過程中隨機選取幾個關鍵詞,或提供大致的方向,這樣生成的產品可能由于使用者不具備智力投入和審美選擇而不具有版權屬性。
《新華日報》記者:陳珺璐 徐睿翔 顧敏
《蘇州日報》記者:王小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