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的江湖中五種不同的書體好似五個不同的門派,其中草書這字體最為高深莫測,被不少書友稱為最高端莫測的書法藝術,而也是其中學起來最難的字體。
不少書友在親身嘗試之后得出結論,草書之所以難,難在筆法與情感的和諧統一之上,想要做到 “隨心所欲不逾矩”,談何容易!太拘泥于筆畫則顯拘謹,過于宣泄又易陷入 “江湖體”。
然而草書也是當中最受爭議的書體之一,其中字形的辯讀之上就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古往今來應草書字形辯讀問題上所產生的誤解就有很多,有這么一則故事,話說一員外用草書寫了張紙條讓手下去買豬舌,結果買回來了一千只豬,員外問道不是讓你買的豬舌嗎,怎么買這么多頭豬回來,手下指著紙上的字說這不是豬千口嗎?
也正是應此,人們將寫得看不太懂的字稱之為“潦草”,縱觀歷朝歷代,在草書的世界里學習者眾多,但能從中寫出個境界來之人卻很少,米芾曾言:“草書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 晉人草書確實是初學者不錯的選擇。
晉代書法家多以篆、隸啟蒙,其草書筆法相對沒那么復雜,易于上手;晉人草書注重筆畫的連帶與銜接,氣息流暢,與重視頓挫方折的宋人和講究墨法、章法的元明諸家不同;且晉人多作小草,符合從易到難、由行草到狂草的學習順序。
提到晉人草書就不得不提及王羲之了,他的《十七帖》雖名滿天下,但用筆過于灑脫自由,并不適合入門。而另一部作品 ——《草訣百韻歌》,則堪稱初學者的福音。
《草訣百韻歌》并非王羲之所創,這部經典的創作時間是在明代,與王羲之所在的年代相隔近千年,此部著作為明人所作借以王羲之之名而立于世。雖說如此,據記載王羲之去世前曾作《筆勢論》將其一身所學所悟之筆法歸納其中,將這一草書要訣傳予兒子王獻之。
而明代韓道亨將王羲之的筆法要訣總結、解釋,以五言詩的形式寫成了《草訣百韻歌》,因托名而面世,又有王羲之筆法的影子和精髓,后人也因此將其歸為王羲之所著。
《草訣百韻歌》全文共 106 韻、1060 個字,前兩韻道出草書之 “難”,最后一韻講 “學”,中間 103 韻著重講解草書的偏旁部首、相似字的區分以及結字方法等。其語句平實易懂,朗朗上口,將草書的諸多技巧講解得細致入微。
例如 “傅傳相競點,留辯首從心。昌曲終如魯,食良未若吞”,短短四句,便清晰地指出了 “傅” 與 “傳”、“留” 與 “辯”、“昌” 與 “曲”“魯”、“食” 與 “良” 等相似字在草書中的寫法區別,讓人茅塞頓開。
不過關天《草訣百韻歌》這一書論并非最早出現于明代,而在北宋時期就有類似版本出現了,不過都是托名王羲之之名,可見古人對自己不自信而喜歡措名人和效應,也是很有營銷手段的呀。其實米芾也曾做過此類似的書作。
不過在眾多的版本之中,流傳最廣、應用最多的便是韓道亨的墨跡本。主要取決于在那之前基本都是石拓本和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字少字和風化等原因,而韓道亨的墨跡本則更為清晰可見,更有利于初學者所讀所臨習。
它以朗朗上口的五字韻文,將復雜的草書知識化繁為簡。在記憶草字時,口訣便捷易記,如 “步觀牛引足,羞見羊踏田”,使草字寫法輕松印入腦海,同時系統總結的規律,有助于學習者理解草書的內在邏輯,強化記憶效果。
在書寫技巧上,它從基本筆畫的學習,到結構體勢的把握,再到書寫速度與流暢性的提升,為學習者層層鋪就進階之路。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王羲之草訣百韻歌·韓道亨紙墨版本,高清單字帶米字格字帖,請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進入!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