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期,李鴻章的名字可以說無人不知,人們都說他是賣國賊,不僅代表我國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還錯誤的領導改革運動,致使我國近代化的進程受阻。
但殊不知,清朝還有一位名副其實的賣國賊,其罪行并不輸于李鴻章,那么,這個人究竟是誰?他的賣國之行究竟造成了怎樣的后果?
1、日益衰弱的王朝
一直以來,清朝都被視為我國皇權力量的最高峰,尤其是在雍正之后,封建王朝的統治逐漸控制了整個國家的走向。
但與此同時,閉關鎖國的現狀讓我國與世界已經逐漸脫軌,在他國已經進行近代化的時候,我國還處于封建社會,這就注定了我國是要做出改變的。
如果這樣的改變是我們自己進行的,那便不會讓我們的國家遭受百年屈辱史,但如果是被迫進行改變,結果可想而知。
因此,到了清朝末期,西方列強因為自身發展利益而打開了中國近代化的大門,也把我國推進了近代化的漩渦中。
但即使這樣,當時統治者還是一味的奉行“天朝上國”思想,其封建落后的程度讓人嘆為觀止。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上層統治者逐漸脫離基層人民的支持,王朝的統治也逐漸衰弱。就這樣,在內外交困的雙重壓力之下,清政府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傀儡,中華民族的安全也岌岌可危。
也是在這個時期,我國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僅嚴重損害了我國的主權,也讓我國的領土白白葬送,而那些簽訂這些條約的人,也被國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2、誤國還是賣國?
在眾多的“賣國賊”之中,對李鴻章的爭議是最多的,甚至在經過許多年之后,一些人還是難以改變對他的負面印象。
但有一些人卻認為,李李鴻章雖然代表我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這并不是他的本意,所以只能定性為誤國。
兩種說法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從史實上來說,李鴻章確實是一個有功有過的“賣國賊”,也有著自己的“賣國之道”。
作為一個出生在封建社會的人,李鴻章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尤其是在面對外國的侵略時,他既想通過改革增強國力,又想保留落后的封建制度,可以說是難以實現的。
所以,我們能看到,在對內的各種鎮壓行動中,李鴻章改革出來的軍隊簡直是所向披靡,但是在對外的反侵略戰斗中,他卻畏首畏尾,不停退讓。
究其原因,還是他的改革不徹底所致。因此,在他創造出眾多的洋務機構之后,由于清政府的本質理念還是沒有改變,依舊受到了封建制度的管束,這才造成了在甲午戰爭等戰斗中的失敗。
自那以后,李鴻章便不斷的作為外交人士活動與中外交流之中,并帶頭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成為了人們眼中真正的“賣國賊”。
但隨著后世對歷史的深入研究,他的賣國行為似乎有了一些變化。雖然在歷史上他的所有行為都極大的損害了我國的利益,但這卻并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而是整個時代的悲哀。
就說在當時的反侵略戰爭中,北洋水師的戰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清朝統治者克扣軍費、沉迷享樂,外國侵略者對軍隊內部的滲透之下,失敗卻是必然的。
針對他被迫簽署的不平等條約,雖然有損國家安全和領土主權,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我國留下了一定的喘息時間,因此被算成是誤國之行。
3、賣國賊另有其人?
當然,李鴻章是否是賣國賊,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然而除了他,一個更大的賣國賊似乎一直存在但卻一直被人們忽略。
這個人就是當時的清朝宗室子弟,愛新覺羅·奕山。有人或許會疑問,這個人究竟是誰呢?他的賣國之行又是怎樣的?其實,歷史早已告訴了我們。
在眾多的不平等條約中,中俄之間簽訂的《璦琿條約》可以說讓人至今都印象深刻,因為它不僅是我國屈辱史中的一環,也讓我國損失了大片的領土,對國家影響巨大。
而當時,主持簽訂協議的就是詩人黑龍江將軍的奕山。說起奕山這個人,他雖時皇家宗室子弟,但卻是從一個侍衛做起的人,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似乎權力和地位才是他一生所求。也是因為如此,除了《璦琿條約》之外,他幾乎干盡了賣國的壞事,讓人匪夷所思。
奕山進入道光帝的視野是從出任伊犁將軍開始的。在那之前,他還是一個普通侍衛,但因為其特殊的身份,道光便將他派往了喀什噶爾進行歷練。
沒想到的是,奕山竟然完全控制住了當地的局面,因此道光帝便對他頗為信任,之后鴉片戰爭爆發,他便被派往廣東馳援。
只不過,道光帝并沒有看透這個人的真實想法。在接到旨意之后,奕山雖然表面上順從,但背地里卻在當地耀武揚威以致貽誤戰機,造成了戰斗的失敗,也間接成為了賣國賊。
但道光帝并不覺得奕山有什么錯誤,仍然重用他,并將他再次派往西域鎮壓地方叛亂。到最后,地方叛亂雖然鎮壓住了,但是卻引來了沙俄的覬覦。
更過分的是,在面對沙俄的威逼時,奕山一改舊日鎮壓叛亂的英勇,反而話里話外的向道光帝進言,極力促成伊犁等地的開放,將我國伊犁等地的領土拱手讓人。
不僅如此,在實現地方開放之后,他還和沙俄代表簽訂了一系列通商章程,主動放棄了我國對于伊犁、塔爾巴哈臺等地的領事裁判權和貿易免稅權,視國家利益于不顧。
之后,奕山調任黑龍江將軍,沙俄便趁機向我國東北地區進行擴張,奕山見狀不僅不阻攔,反而任憑其對我國東北地區進行蠶食,最終造成了《璦琿條約》的簽訂。
可以說,如果沒有奕山,我國東北地區的領土不會這么輕松的就落入敵手,其所行之事簡直令人發指。
人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如今,我們通過這面鏡子不僅看到了真正的賣國賊,也意識到國家強大的重要性,而如今的中國再也不會是百年前的中國,我們不會再任由別人欺辱。
參考資料:
愛新覺羅·奕山、李鴻章——百度百科
[1]胡鋒,朱正業.“愛國”還是“賣國”——以甲午戰爭時期的李鴻章為考察中心[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01):31-34.
[2]從奕山在新疆之活動看道咸時期清朝的治邊政策--新疆師范大學
[3]《璦琿條約》的簽訂和奕山的歷史責任----黑河學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