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立于北魏后期,由于北魏后期孝文帝實行漢化改制,出現了一種新的風氣——北朝仿效南朝的衣冠之制,這股仿效南朝之風使得北朝的書寫風格產生了較大的變化。
北魏吸取了南方的書法,出現了一種神態與南朝書法極為相似,風格秀逸挺拔的楷書。
在北魏的后期,南方的字書《小學篇》傳入北方,《魏書,任城王傳附元順》中記載:“(元澄之子)順,字子和九歲師事樂安陳豐,初學王羲之《小學篇》數千言,晝夜誦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徹。”。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此時王羲之的書法已經對北魏的書法產生了一些影響。
在《張黑女墓志》中,筆畫之間的呼應關系,如圖中:“若”“乎”等字,左邊點劃與右邊的撇劃雖然看起來是斷開的,但是這兩個筆畫的筆意是相連。
我們同樣可以在墓志中看到字與字之間的連帶關系,如圖中:“具”與“以”之間,“具”字最后一筆為斜點,露鋒起筆后本應該頓筆回收,但其頓筆后筆意往下帶,與“以”字露峰起筆的豎劃形成尾首呼應。
比如“魚”字最后兩點之間,雖沒有牽絲,但左點平挑之后出尖與右側斜點形成呼應,右側點劃頓筆后筆鋒自然向下,與下一個“之”字形成聯系。
墓志中線條的變化非常的豐富,在筆畫與筆畫之間,偶有牽絲,表明書丹者在書寫時非常連貫與流利。刻手也十分熟練的將寫手書寫時所帶出得筆畫之間的牽絲呈現在石碑之上。
這些除了能夠說明刻手工藝十分了得以外,還可以看出此時的南朝墨跡書法已經對北朝產生了影響。
如圖:“無”與“然”四點底的處理,“于”“霄”“雨”等字中的連續兩個點書寫方式,“置”字左邊豎劃得處理,“欲”“奇”“史”三個字中“口”的書寫方式,均有行書筆意的體現。
蘇軾在《論書》中提到過:“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真書難于飄揚,草書難于嚴重。”說明楷書最難得的應該是表現出其流暢之意。
魏碑的雄強與金石氣需與行書的自然流暢相結合,才能使其氣息悠遠。
清代書法家金農、何紹基、趙之謙、康有為、沈曾植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人切實的在北魏楷書中融入了行書與隸書的筆意,逐步使魏碑行書化,可謂融帖于一爐,形成了獨特的書法風格。
從而啟發我們在學習魏碑過程中,需要對行草書加以學習與運用,才能寫出具有飄揚流暢之意的楷書。
《張黑女墓志》西泠印社高清版
『楚王山書畫院 』搜集整理
內容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