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集合了行業領域內最頂尖的研究人才與科研設備,是人才培育的重鎮的同時,也理所應當地成為了科技創新的主場。在面對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社會現狀與問題,同樣也需要高校人才來進行鉆研、探索,因為只有擁有最扎實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才能夠踐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與途徑。
2月9日至10日,南海重大地質災害研究前沿高端研討會在青島嶗山實驗室召開,該實驗室是中國海洋大學歷時22年牽頭、中央批準建成的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聚焦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等重大戰略需求。
此次會議有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建兵等在內的來自境內外46家單位的111名專家參會,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原司長姚華軍同樣出席了會議,是學術界與官方對此次會議與成果高度重視的直接證明。
會議除了回顧總結了南海重大地質災害相關研究取得的成果、提出了各項針對于海洋災害事件的各項立項建議外,中國海洋大學同樣成功搭建了南海地區重大地質災害研究與防控的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在海洋地質災害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達成重要共識。
能夠作為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的主體成員參加此次會議,主要得益于該校擁有在海洋領域內教學科研能力最為卓越的師資力量。在百年辦學歷程中,一大批名家大師匯集于斯、傳道授業,他們中有楊振聲、趙太侔、聞一多等文史大家,有黃際遇、湯騰漢、曾省等科學名家。
發展至今,在其培養的36萬余優秀人才中,涌現出以16位海洋領域的兩院院士、4任國家海洋局局長為代表的一大批海洋科技領軍人才和管理骨干,在各個領域中貢獻著自己的海大力量。同樣,16位院士選擇在該校進行科研創新以及人才培養,接棒海大教育部的火焰。
為了讓這些國家級人才盡可能地施展其才華,中國海大同樣創造了我國海洋領域內最為出色的科研環境與條件,建有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部級以上各類科研基地平臺40余個,滿足了科研“大佬”們日常研究所需要的全部條件。
不僅如此,該校還擁有全球最高靜音等級5600噸綜合科考實習船“東方紅3”船等3艘科學考察實習船舶,在滿足了該校師生外出實踐、探索需求的同時,也有利于他們在第一時間、最近距離了解海洋最新的變動,便于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當然,除了擁有卓越的海洋實力外,推動中國海洋大學著眼南海重大地質災害問題的,還有其身為頂尖高校的擔當。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該校自然能夠培育出更多海洋領域的人才,為解決海內外一系列重大災害提供切實可行的海大方案,值得重點關注。
關注“高考志愿說”,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