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12日,自1979年開始,全國人大就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植樹節,2020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進一步以法律名義對這個特殊節日予以確認。事實上,中國的植樹節早在民國時期的1915年,即被凌道揚、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倡議設立,至今剛好110年整。最初時,植樹節與清明節重合,直到1928年,植樹節又與紀念孫中山先生而由民國政府改為3月12日。
之所以倡議設立植樹節,源于林學家們在當時深感國家林業不振、山荒嶺禿、植被匱乏,若能激發民眾植樹造林熱情,讓山嶺披上綠裝,可謂于國有利、于民造福。于是聯名上書北洋政府農商部長周自齊,仿效歐美設植樹節,在全國推行,以紀念日的形式倡導民眾植樹造林。這一建議報經袁世凱批準,于1906年開始執行。
在提出倡議的林學家中,韓安先生曾與吉林城存在過交集。韓安(1883年—1961年),字竹坪,安徽巢縣人,林學家,中國近現代林業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07年,韓安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兩江總督轄區赴美留學資格,在康奈爾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后,立志研讀林學,并在1911年獲得密歇根大學林學碩士學位,成為中國出國留學史上第一個獲得林學碩士學位的留學生。
歸國后,韓安任職于北洋政府農林部,不久又被派往吉林林業局和東三省林務局任主任,成為中國最早的一位林學家出身的政府官員——以專家身份參與專業領域的國家管理。雖然在吉林任職時間不長,離開吉林后,韓安與吉林的林業事業發展并未完全阻斷,尤其是在植樹節設立后,韓安還參加過吉林城的植樹活動,并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在吉林市文史專家皮福生先生編著的《吉林近代圖志》中,載有一幅題為“吉林省地方農事試驗場民國七年植樹紀念”的照片。照片中共有9人,各執挖土工具,立于田壟之畔。這其中右數第三人正是擔任過吉林林業局主任的韓安先生。和其他身穿棉袍馬褂的人不同,韓安先生穿西服、戴禮帽,完全的“洋派”裝束,猜測這種著裝習慣應當和韓安留學美國的經歷有關。
由于民國七年(1918年)時,植樹節還是在清明節當日,因此可以推定照片拍攝時間為公歷4月。盡管田壟上已經有小苗,但參與活動的人的衣服看起來還顯厚重,看過照片難免有乍暖還寒的印象,而這正是吉林城春天該有的樣子。
另外,通過題字可知此次植樹活動的主辦方為“吉林省地方農事試驗場”(位于今江南公園內)。農事試驗場始建于晚清,原本規模宏大,并附設了公園,甚至還修建了一座跨江木制浮橋。可惜1909年淫雨成災,一場滔天洪水讓松花江“寬約十里……整個江南農事試驗場暨公園盡成澤國,被特大洪水吞沒”(《吉林市園林志》),原有植被遭到巨大損毀。進入民國之后,由于經費核減,農事試驗場日益縮小,1918年的植樹活動恰逢此不易之際。
盡管沒有明確拍照地點,但基本可以推定植樹活動是在農事試驗場內進行的。和如今人們對江南公園一帶樹木蔥蘢的印象不同,老照片中的農事試驗場樹木稀疏。事實上給當代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江南公園樹木,主要為1928年公園“復興時期”栽植。這一年吉林省實業廳廳長馬德恩,派日本東京帝大農學畢業的李作舟管理農事試驗場和公園,對舊有硬件進行升級。期間種植了許多樹木,這些樹木在一些偽滿影像中尚不高大,只是到了解放后,才成材魁偉。
時光飛逝百余年,韓安等9位栽樹先輩已然作古,他們在那個艷陽之日種了多少樹,流了多少汗,添了多少感慨,亦湮滅于春風過處。所幸植樹節得以流傳,連同見證了吉林城江南變遷的那些古老樹木一起,影響著當代數不盡的乘涼人。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聞焱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