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蘇澄宇
你有沒有想過,那些輕盈的白色塑料泡沫(packing peanuts),就是快遞包裹里用來保護易碎物品的小東西,竟然有人會拿來吃?
圖源:Domestic Geek Girl
聽起來有點離譜,但真有人這么干,甚至還有國外網紅推薦它作為“零食”!
最早在短視頻平臺上分享吃塑料泡沫的人是Payton Thompson,一位21歲的戲劇專業學生。在2019年,從她的大學教授那里得知,某些填充泡沫是由可食用材料(如淀粉)制成的,于是嘗試食用并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了相關視頻。
Payton Thompson 圖源:tiktok
她在視頻中展示了吃這些塑料泡沫的過程,視頻前后共吃下大約 15-20 個,并描述它們的味道類似于“去掉調味的芝士膨化食品”。不過,她自己也承認這是極限了,結果還是吐了。
圖源:tiktok
一位名叫@EcoMuncher的用戶吹噓說:“這就像吃無味的芝士球,但更環保。”另一個用戶@PatriotPacker開玩笑說:“吃包裝花生就是在吃美國的創新精神。”這些視頻引發了模仿者熱潮,到2月底,#PackingPeanutChallenge 的瀏覽量已超過5000萬次。
甚至還有人為了博眼球,發起挑戰生吃1500個塑料泡沫。
圖源:youtube
還有一些短視頻作者稱這些塑料泡沫是“完美的睡前小吃”……
圖源:tiktok
離譜的是,還有博主拿它裹了奶酪粉和味精后,放在烤架上做成一道“美食”。口感嘛,博主的原話:“這真是太美味了。要不是為了給第二道菜留點空間,我真想把整碗都吃掉。”
圖源:網絡
看到這,不禁想起去年,基本沒什么差別……
吃油炸牙簽的韓國人 圖源:網絡
關于塑料泡沫的起源,得從聚苯乙烯說起。這是一種輕質、耐用的塑料材料,早在1839年就由德國化學家愛德華·西蒙(Eduard Simon)首次發現,當時他從樹脂中分離出了一種油狀物質。
然而,這種材料真正走入商業舞臺,還要等到20世紀初。1930年代,德國的I.G.法本公司(IG Farben)開始大規模生產聚苯乙烯,為后來的泡沫技術奠定了基礎。
二戰結束后,全球經濟復蘇,商品運輸需求激增,尤其是易碎物品的包裝成為一個難題。傳統的填充材料如木屑或紙張往往笨重且效果有限。這時,聚苯乙烯的潛力開始顯現——它可以通過發泡工藝變成輕如羽毛卻又具有緩沖性的泡沫。
1940年代,美國的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抓住了這一機會,著手將聚苯乙烯泡沫推向實用化。到了1965年,陶氏化學公司正式推出了商業化的聚苯乙烯填充泡沫。
包裝盒用的填充泡沫 圖源:amazon
它們的生產過程頗具巧思:聚苯乙烯顆粒被加熱并注入蒸汽,使其膨脹成泡沫,隨后被切割或模壓成各種形狀。這種材料重量輕、成本低且緩沖效果極佳,迅速成為包裝行業的寵兒。
圖源:網絡
進入1990年代,環保意識的覺醒催生了新的變革。科學家和企業開始嘗試用植物基材料替代聚苯乙烯。玉米淀粉和馬鈴薯淀粉成為了主角——這些天然原料可以通過類似發泡工藝制成泡沫,不僅輕便且具有緩沖性,還能在水中溶解或被堆肥降解。
誰可知21世紀的今天,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尤其是TikTok的流行,可生物降解填充泡沫竟然被一些人當作了“零食”……
還有貓吃 圖源:tikok
盡管可生物降解填充泡沫是非毒性的,但食用它們可能帶來健康風險。在生產這些填充泡沫的過程中已去除營養價值,且不在食品安全條件下制造,可能含有污染物。若大量食用,可能導致消化問題或腸道阻塞,尤其對兒童和寵物危險。
生產填充泡沫的機器 圖源:BestSuppliers
之所以不好消化,是因為人體消化系統中的消化酶主要針對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而不是這些特定的植物基聚合物。因此,消化系統缺乏能夠有效分解這些材料的酶,容易消化不良。
而且為了提升物理性能,可生物降解的塑料泡沫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添加了穩定劑、增塑劑或其他化學物質。這些添加劑不僅可能阻礙消化系統中的分解過程,還可能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風險,進一步增加了分解的難度。
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大部分人可能無法區分傳統聚苯乙烯和可生物降解的填充泡沫。如果吃了前者就等于吃塑料了。短視頻的爆火可能會加劇這種混淆,導致更多不必要的健康風險。不由得感慨,沒活了也別作死啊……
一篇諷刺文:吃塑料泡沫是愛國主義行為 圖源:網絡
網上有一篇文章專門諷刺了哪些吃塑料泡沫的人,這里摘抄翻譯了一部分:
美國是建立在自力更生和實用主義之上的國家。我們的祖先用他們能找到的一切生存,從玉米殼到樹皮。而現在,當我們面對過度消費和環境退化的后果時,吃塑料泡沫是對這種精神的現代致敬。它表明我們愿意適應、即興發揮,甚至把垃圾變成資源。 此外,這些可生物降解的塑料泡沫通常是用美國種植的玉米制成的。吃它們就是在支持美國農民。這比吃一塊外國進口的巧克力更能體現“美國優先”,不是嗎?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口填充泡沫都是一次愛國主義的咀嚼。 …… 所以,下次你打開一個快遞,別把那些泡沫扔掉。吃下去吧。美國會為你驕傲。 Eating Packing Peanuts is the Patriotic Thing to Do
(狗頭
圖源:giphy
宿醉,即飲酒后出現的不適癥狀,如頭痛、惡心和疲勞。這確實可能有遺傳因素。
研究表明,宿醉的頻率和嚴重程度確實有顯著的遺傳成分。2014年的一項研究分析了4496名澳大利亞雙胞胎,發現遺傳因素解釋了男性宿醉頻率的45%(95%置信區間為37-53%)和女性40%(95%置信區間為33-48%)的變異 。另一項研究進一步指出,宿醉的遺傳率可能高達55%,這意味著基因在宿醉體驗中的作用不容小覷。
圖源:文獻
具體來說,某些基因與宿醉易感性密切相關。例如,ADH1B和ALDH2基因變體與酒精代謝中的乙醛積累有關。乙醛是酒精分解的中間產物,過量積累可能加重宿醉癥狀。特別是東亞人群中,約一半人擁有ALDH2基因變體,導致乙醛分解較慢,從而更容易出現“亞洲紅臉”反應和更嚴重的宿醉。
此外,家族史研究也提供了支持性證據。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家族中有酒精使用障礙史的人報告在過去12個月內宿醉頻率更高,即使控制了飲酒量后也是如此。然而,另一項實驗發現,這些人雖然更容易記住宿醉,但宿醉的實際嚴重程度與無家族史的人無顯著差異,這表明遺傳可能更多影響記憶而非生理反應。
盡管遺傳因素重要,但宿醉的嚴重程度還受到多種環境和個人因素的影響。例如,研究指出,飲酒量、飲酒持續時間、酒精中的雜質含量(即共生物)以及估計的血液酒精濃度(eBAC)都會影響宿醉。此外,睡眠剝奪、脫水、營養不良和心理狀態(如壓力或焦慮)也可能加重宿醉癥狀。
圖源:giphy
盡管表面上看起來是隨機的運氣游戲,但通過研究玩家的行為模式和心理傾向,可以顯著提高剪刀石頭布的獲勝概率。
一項研究分析了360名學生在300輪隨機配對的RPS比賽中的行為。他們發現,玩家的決策遵循“贏則留,輸則變”(win-stay, lose-shift)策略:
一群人玩剪刀石頭布時,他們的出拳分布不是完全隨機的,而是會隨時間變化。玩家會根據上一輪的結果調整出拳,比如輸了就換一種出拳,贏了可能繼續用原來的。這種變化可以用三角形圖來可視化。圖源:文獻
如果贏了,那玩家傾向于重復上一次的出招。例如,如果玩家出石贏了,他們下一次很可能再次出石。
如果輸了,那玩家傾向于改變出招,并且通常會選擇可以擊敗對手上一次出招的選項。例如,如果玩家出剪刀輸給了對手的石,他們可能會切換到布(因為布能贏石)。
這項研究還發現,玩家的出招分布并非完全隨機,平均分布為36%石、33%布、31%剪刀,略偏向于出石。這與納什均衡(1/3石、1/3布、1/3剪刀)的理論預測有所不同,表明人類行為具有可預測性。
基于上述研究和玩家行為的分析,想要贏就有了方法。許多玩家,尤其是新手,傾向于在第一輪出石頭,因為石頭被認為是最“自然”和“攻擊性”的選擇。因此,首選出布可以直接擊敗石頭,增加首輪獲勝的機會。
假設第一輪你贏了,對手輸了后可能從石頭換到剪刀(因為剪刀能贏布),所以你第二輪出石頭(石頭能贏剪刀)。
接下來第二輪你出石頭,對手出剪刀,你贏。對手輸了后可能從剪刀換到布(因為布能贏石),所以你第三輪出剪刀(剪刀能贏布)。
最后第三輪,你出剪刀,對手出布,你贏。通過這種方式,你利用了對手的“輸則變”策略,連續獲勝。
圖源:giphy
總之,通過首選出布、根據比賽結果動態調整策略、觀察對手模式并避免自己可預測,你可以在剪刀石頭布中顯著提高勝率。這不僅依賴于運氣,還涉及心理學和統計學的應用,尤其是在多輪比賽中。
封面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
Wikipedia: Foam peanut
U-Haul: Biodegradable Packing Peanuts
BuzzFeed: People On TikTok Are Eating Packing Peanuts
Allure: Surprise: Lush's Packing Peanuts Are Actually Edible
New York Post: Packing peanuts aren’t food but people are eating them
Are Packing Peanuts Edible... Or Toxic!? - The Filtery
What To Give Your Dog If He Eats Packing Peanuts
Genetic influences on alcohol-related hangover PubMed study
Hangover severity may be partly genetic Guardian article
ALDH2, ADH1B, and ADH1C genotypes in Asians literature review
http://arxiv.org/pdf/1404.5199v1.pdf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將【把科學帶回家】設為星標?,了解更多科學內容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