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莫斯科郊外的倉庫傳來刺耳的紙張撕裂聲——俄羅斯最大汽車經銷商"羅爾夫"單方面終止與中國車企的合作協議,將成箱的合同書投入碎紙機。這場突如其來的背棄,讓中國華泰汽車直接損失超23億盧布,更揭開了中資車企在俄集體折戟的冰山一角。
隨著華泰正式啟動清算程序,其十年間累計投入的127億盧布(約合人民幣11億元)血本無歸,而整個中國汽車產業在俄損失規模已悄然突破百億大關。這場突如其來的“背棄”,讓中國車企猝不及防,就像美俄忽然進入蜜月一樣,讓人驚掉下巴。下面我們通過俄媒報道,深入了解其中緣由。
以下來自俄媒(汽車郵報)報道:
中國汽車品牌華泰正式撤離俄羅斯市場!誰會是下一個?
華泰汽車告別俄羅斯市場,這家卡瑪斯的前合作伙伴正在關閉其俄羅斯法人實體,哪些中國品牌可能成為下一個退出者呢?
作為俄羅斯卡瑪斯公司的前合作伙伴,中國汽車品牌華泰已決定清算其俄羅斯法人實體。這實際上意味著該品牌將全面終止在俄業務。負責華泰汽車在俄進口和銷售的"華泰汽車-俄羅斯"有限責任公司的退出信息,已體現在統一國家法人登記簿的備案文件中。
根據登記文件顯示,"華泰汽車-俄羅斯"的清算程序應于2025年12月15日前完成。目前該公司官網已停止運營。自2025年2月初起,謝爾蓋·列普金被任命為清算人。此前直至去年年底,該俄羅斯子公司一直由亞歷山大·馬夫林負責管理。
華泰品牌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十年前與俄羅斯卡瑪斯公司達成的合資企業協議。當時雙方計劃通過合作使這家俄羅斯制造商能夠在中國生產和銷售卡車,工廠選址天津。作為交換,華泰本應在卡瑪斯位于納別列日內耶切爾內的生產基地組裝面向俄羅斯市場的乘用車。然而所有這些計劃最終都未能實現。
華泰品牌在俄羅斯市場堅持了整整十年。該品牌自2014年莫斯科車展上推出Boliger跨界車開始進入俄羅斯,當時這款車型被定位為保時捷卡宴的平價替代品。但俄羅斯消費者反應冷淡:2018年該品牌僅售出86輛,2020年銷量直接歸零,此后也再未恢復。
2025年對俄羅斯汽車市場整體,特別是中國品牌而言將是異常艱難的一年。由于報廢回收費上調、央行關鍵利率提高、新車需求下降以及競爭加劇,各家制造商正在重新評估市場策略。
繼華泰之后,另一中國品牌Skywell(創維汽車)也終止了在俄業務。這個2022年進入俄羅斯市場、僅提供ET5電動和HT-i混動兩款跨界車的品牌,已在2月初宣布停止運營。
"目前Skywell沒有在俄羅斯發展新車銷售業務的計劃,也沒有擴展經銷商網絡的打算",品牌發言人當時如此表態。俄羅斯代表處承諾將繼續通過認證合作伙伴提供售后服務。俄語官網目前仍在運營,展示著車型技術參數,經銷商處仍有現車庫存。2023年全年該品牌在俄共售出210輛汽車。
接下來可能面臨退出風險的品牌包括BAIC(北汽)和Kaiyi(凱翼)。俄羅斯大型經銷商"羅爾夫"已決定終止與這兩個品牌以及使用中國零部件平臺的Sollers品牌的合作。而加里寧格勒"Avtotor"工廠的重要合作伙伴"奧布霍夫汽車"也放棄了聯合項目,轉而成為SWM(斯威)品牌的獨家代理商,但原定的供貨計劃已被取消。
慘淡的銷售數據也預示著部分品牌可能退出。例如:2024年1-11月,Kaiyi品牌僅售出7300余輛,其中絕大部分用于出租車服務。SWM品牌售出1320輛,Forthing(東風風行)只有465輛,MG(名爵)表現更糟,前11個月僅登記上牌443輛。
當斯威汽車以"210輛年銷量"的慘淡戰績黯然退場,更多中國品牌正站在懸崖邊緣:北汽經銷商網絡縮減67%,凱翼90%銷量依賴出租車采購,名爵單店月均銷量不足40輛——這些冰冷數字背后,是俄羅斯市場準入規則突變、本土化生產受阻、金融政策連環絞殺的殘酷現實。從華泰百億沉沒到斯威閃電撤離,中資車企用真金白銀驗證了跨國經營的"黑暗森林法則"。
莫斯科的暴雪再次覆蓋華泰廢棄的組裝車間,這場以"撕毀合同"為開端的商業戰爭,留給中國汽車產業的不僅是財務報表上的血色赤字,更是全球化進程中必須直面的制度性博弈課題。
撕毀的合同書仍在法庭飄蕩,百億學費已買來慘痛教訓:在政治經濟劇烈震蕩的俄羅斯市場,單純的產品輸出模式正遭遇致命挑戰。華泰的潰敗絕非孤例,而是敲響了中國汽車出海2.0時代的警鐘——唯有建立全產業鏈護城河,方能在國際商戰的暗夜中殺出血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